从人的真性情出发解读文本
2017-08-31周爱国
周爱国
传世名篇之所以千年传诵,亘古不衰,除华丽的文采之美、细腻深刻的思想之美外,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不加雕琢、水到渠成的人性之美。又一次品味《武陵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李清照的女人情愫,这种极为真实的人性之美再一次萦绕于心。
寫《武陵春》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已不再是待字闺中、才艺无双的美少女,也不是夫唱妇随、家庭温暖的幸福女人,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漂泊异乡的五十三岁的落魄女人。生活摧毁了一代婉约词宗的幸福,却也丰富了她的心灵,比如这首写尽了一代词宗女人情愫的《武陵春》,读起来就特别能撼动人心。
据史料记载,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嫁给了一个初为谦谦君子后来原形毕露的张汝舟。因为李清照深爱死去的丈夫,对其托付的文物视之如命,而张汝舟可能正是带着某种目的而来。一个为利而来,一个为爱而守,幸福必然是短暂的,他们很快便同床异梦剑拔弩张了。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可能更准确地表露了词人此时的真实心情,而不像一些学者所言,这是她看到国破家亡时所发的感慨。
春天或许是想怜惜词人,悄悄地来了。李清照这样一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女子,怎能辜负美好的春天?而词中的她却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为什么?肯定是因为心情。试想,一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女子,应该在春天来临之前早早选好了应着春景的丽裳,准备好了应着春景的笑容,然后和春天一起灿烂在春光里。李清照呢,却没想和春天一起灿烂;何止不想和春天一起灿烂,竟然到了春天的尾巴上也没有想起春天来了,可见她的心情为外物所扰。不去赴春天的约会也就罢了,词人甚至连头都不想梳。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大概只在两种情况下不顾忌自己的容颜:一是对面前的人来说自己已经是完全透明的了;二是根本没有把面对的人当回事。此时的李清照,应该属于后者吧。面对的是原形已露的张汝舟,管他呢!
此时此地,此景此人,李清照吟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该是多么真切!如果说“风住”句是失望之惜,此句则是悲伤之痛了。很多人说,这句词写出了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岂止是怀念?亡夫的文物还在、遗愿宛在耳边、音容宛在眼前,泪光中的人却已非;词人面前是一个让她越看越厌的人,她能说什么呢,唯有流泪而已。有人说,还能用语言表达的悲痛不是真正刺痛心灵的悲痛,真正的悲痛是流泪而无语,甚至连泪也没有的。此时的李清照,正是这种心境吧。一句“欲语泪先流”,把她的这种心境真实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这是一个被生活摧残的女人,是一个心灵无比悲痛的女人,但她不是普通的女子,而是李清照,她的骨子里有那份高贵,她的灵魂深处有诗和远方。于是有了词的下阙——“闻说……”“也拟……”这是一个高贵女人心灵深处的呼唤——无论生活怎样,依然要活得高贵,活出人生的色彩和滋味,依然要泛舟花海,徜徉春天,寻找自己的诗与梦。
这就是作为真实女人的李清照,即便历经坎坷,即便不再年轻,但她依然怀有小女人的那点任性。准确地说,应该是随性,“只恐”句正是这种小性子小情愫最真实的体现。在笔者看来,此句也许并不像许多学者分析的那样——因为国破家亡而愁绪深重,只不过是词人为辜负了春天、辜负了自己找的一个小理由罢了。也许这就是小女人的那点矫情吧,我想这样的小矫情无关家国无关世事吧!
每每谈到《武陵春》,必定有人为李清照的家国之愁点赞,也必定有人为李清照精妙的写愁技巧点赞,笔者却要为李清照最真实的女人情愫点赞。无论她在词坛何等的熠熠生辉,无论她的才华是何等的震惊世人,首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经历了生活的折磨却永葆那份热爱的女人。五十三岁的李清照本应生活得非常精致,而生活给予她的愁——更准确地讲是悲,是失去梦想万念俱灰的悲,让她失去了生活的光彩,但这却闪耀了她人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枝江英杰学校)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