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军事地理

2017-08-31许陈静

环球人物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电报军人军队

许陈静

(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自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写下这句话后,中国历代的军事思想,无一不强调用兵要以仁爱为出发点。这与西方军事学说崇尚征服、杀戮大相径庭。

及至近代,西方的征服、杀戮祸及中国,并且在中国培植了一批军阀代理人,一个古老的国度陷入外敌内战、兵连祸结的境地。从军事上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如此危亡的时刻。

正是在这样的危亡里,南昌、湘赣边、广州,连续迸发出三次枪响。这些枪声在当时是微茫的,正如暗夜里迸发的第一道光是微弱的,但它的使命却是势不可挡的光明。其中,在湘赣边领导起义的毛泽东,率先离开了兵多敌重的大城市,奔向了山峦叠嶂的井冈山。他决定再也不用那些旧军队的番号,他给这支5000余人的军队取了个全新的番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名字一目了然,工农革命军。它是危亡乱世中,一支真心继承“仁爱用兵、安民利民”这一仁义传统的军队。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二)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这句话的前半段,耳熟能详;后半段,鲜为人知。一切战争都是在地理空间中进行的,“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中国是一片辽阔的土地,山形地势、江河水流,处处不同,复杂多变。于是这片辽阔中,就有了无数绝佳的军事要冲,诞生了无数经典的伏击战、阻击战、遭遇战、阵地战。历数那些名留青史的战役,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声东击西的官渡之战,风声鹤唳的淝水之战……无一不是在天险要塞、大河要津的空间中展开的。

毛泽东在中国地图上的足迹,就是一支军队从弱小到强大的足迹。黄洋界保卫战,三次化入毛泽东的诗词;大柏地战斗,毛泽东唯一一次拿枪冲锋;四渡赤水,毛泽东自认是一生的“得意之笔”;穿过松潘草地、北出甘南,红军彻底跳出围追堵截。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的电报在中国地图上的踪迹,更是这支军队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踪迹。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再未亲临前线,他的电报雪片般地飞向太行山、沂蒙山、辽沈、淮海、平津、海南、朝鲜……他用电报调动着千军万马,指挥着性情各异、群星荟萃的一代名将。

(三)

“毛泽东似乎不像个军人,他走起路来没有军人姿态;他很少注意外部仪表,或通常意义上的军纪。他拿一本书比拿一杆枪会让人觉得更得体。”

美国人罗斯·特里尔在他畅销世界的《毛泽东传》中这样写道。就是这个看起来不像军人的毛泽东,第一个喊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口号,第一个提出了“军队是鱼、人民是水”的比喻,第一个写下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对联。

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仿佛也就成了再寻常不过的。

但在1927年和随后的几年中,在军阀割据的年代里,在首先夺取城市还是党内主流看法的环境下,毛泽东的这些话,是震撼人心的,是不可思议的,是多少年后才能看出兼具军事和政治天才的。循着这些话前进,打造了一支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军队,一支重道义的军队,一支有纪律的军队,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在90年后的今天,更具有现实而警世的意义——“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正是这支军队的当代命题。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的记者分兵四路,首次在中國国土上沿着军事作战的轨迹行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毛泽东作于东征途中的名句,正是给人民军队下一个90年的高亢歌咏。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报军人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汤姆的电报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电报
传“电报”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人画军机(六)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