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多向参与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7-08-31郑永红

教育界·下旬 2017年7期

郑永红

【摘要】情境学习理念的推广,使得教学模式开始改变其“传递-应用”的思路,从个体孤立的学习转变为共同体中相互支持的学习。在此理论体系下,通过培育优秀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实施多向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式学习方式的培养,建设和完善真情实境的学习环境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实践共同体;多向参与式课堂教学

如何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每堂课都受到学生的欢迎,是每位教师都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情境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境认知” “合法的边缘参与” “实践共同体”等情境学习理念的兴起,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变化,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路径选择。借鉴情境学习理论,要培育优秀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真情实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 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界开始研究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的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本质,突破了学习的“刺激-反应”“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等隐喻,提出了新的隐喻:学习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其理论有三个概念特别瞩目,即“情境认知” “合法的边缘参与” “实践共同体”。

(一)情境认知

在学习活动中,情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条件,是指引,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布朗等人认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与一系列工具相似,它们只能在使用中被完全理解,而且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使用者会接受工具背后的文化,并改变自己的观念。”[1]

(二)合法的边缘参与

参与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情境学习理论将其称为“合法的边缘参与”。在师徒关系中,“合法的”即学徒资格的确立,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边缘”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学徒是工作中的新手,他们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的活动,而只能作为某些活动的参与者。“边缘不单纯指外围的、不重要的,而是在一个领域中多元的、多样性的、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它是一个有潜力向活动领域更深入的方向前行的位置。” [2]

(三)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概念由莱夫和温勒提出,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是学习者自愿参与的一个活动系统,学习者因自身的某种需求,产生融入共同体中的愿望,先以共同体边缘成员的角色参与,在参与中获得一定的参与身份。然后,通过各种有意义的行为逐渐深入参与到共同体中,逐渐认知和接受了共同体文化,由边缘地位发展为中心地位,获得在该社会情境中合法的角色。

情境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它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要重视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培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方法,加快学生从“新手”到“老手”转变的过程。

二、国外情境教学理念的实践

近年来,变革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界上下已达成共识。笔者曾到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考察国外的教育制度,发现这些国家极为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发达国家变革教育理念已成潮流

传统的院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纲,以讲授为主要方式,讲授的时间占90%以上,学员只能被动接受。社会学、行动学、心理学等被严重忽视。目前这种导向正在发生着变革。尽管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不同,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极为重视情景教学。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实践性的课时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有的国家大学教学采用一半时间校内课堂讲授,一半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部门的工作实践。法国警察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中实习各占50%的时间。意大利有些学校,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各占三分之一。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在三年制本科教育中大量采用模拟教学、实验教学手段,有的学位课程还专门设计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情景。部分课程的实习课(Industrial placement)安排在一学期, 每周2天,共20天。工程专业要求更高,在毕业前要修满120小时的实习课才能毕业。

(三) 注重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

国外大学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逼真的环境。有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职的人员,假设情节和角色,有的扮演被害人、证人或犯罪嫌疑人。如在查控酒后驾车的教学活动中,按照事先设计,“违章嫌疑者”都将真实饮酒或其他饮料,然后由学生进行现场测试,检测其血液酒精含量,从而做出“违章嫌疑者”是否酒后驾车结论。尽管这样做会增加教学组织的强度,也会增加教学风险系数,但是一些教师坚持认为,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多向參与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索

随着情境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多措并举,探索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多向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一)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形成教学活动“实践共同体”

课堂教学要由教师单一主体转变为教师、学生多元主体,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注重聚合社会相关方面的资源,形成“实践共同体”,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理解“实践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认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共同体”。个人的知识建构和身份形成都处于一定的实践共同体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应该积极参与和促进“实践共同体”,形成相互介入的氛围,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构建共同的事业意识,形成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实践共同体”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打破了地域、空间的界限,不局限于校内,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是“实践共同体”。共同愿景、共同参与和共享资源,将各方实践者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攻关,让事业活力无限。

教师和学生也应形成“实践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围绕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互动,共享相关资源,共同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聘请制度。从第一线实践部门选拔有工作经验、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对于学院的专职教师则要积极地安排其深入基层,认真学习基层的经验,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特点,加强各专业教师的团队协作,开展跨专业的融合创新。

(二)由“边缘”状态逐步进入“中心”区域,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情境学习理论的“合法的边缘参与”理念有一大亮点,就是允许学习者先从学习边缘的、琐碎的、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开始,然后逐渐地接触较为核心的事情,直到最终完全参与到日常工作中,因此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深参与的实践过程。

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敢挑重担的能力,也要考察学生做小事的态度。要引导学生明白,担当大任必须先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做小事、琐事是学生进入实践共同体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先做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杂事,学生才可能获得“合法的”成员资格。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日常训练水平及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要求,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任务小组,自己分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例如在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活动中,教师要同学生密切合作,强化红蓝对抗意识,在训练中,双方进行多方位对抗。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红蓝对抗经常会出现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势态,也可能出现僵局。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调控双方对抗态势,使红蓝双方通过各自的努力,摆脱僵局,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调整创新教学标准和内容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和标准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模拟场景、案例库等要及时更新充实。既要有经典案例,还要有近期发生的新鲜案例。教学既要反映实际部门工作的成功实践,还要进行前瞻性的探索。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汲取近年科研创新成果。增加教学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堂授课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真情实境的训练场馆作用

情境学习理论所指的情境是真实自然的情境。作为高等院校,功能齐备的实验室和训练场馆是不可缺少的硬件办学资源。器材、场地,形式多样,各有作用。如果没有技术先进的实验室,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巩固和深化,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缺少支撑。如果没有信息化程度高训练场地,学生训练缺少真实感,一些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很难暴露,学生在认知上就缺乏冲击力和震撼力,印象不深。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学院的训练信息技术系统应尽可能同实际部门对接,便于学生学习和训练。要逐步建立现代电子训练系统,采用仿真情景、电子模拟、电子对抗等教学训练手段,使教學训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总之,我们要借鉴情景学习理论,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培育优秀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 J S,Collins A,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01):32-42.

[2]陈向明.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看初学者的学习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