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视角研究

2017-08-31邱少煌

教育界·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论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

【摘要】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还要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的内涵,正确运用经济理论对改革进行科学指导,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切实解决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反映在经济领域,同时也反映在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议题,得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教育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想全面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要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外,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的内涵,正确运用经济理论对改革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努力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

(一)认真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要在“供给侧”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进行“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和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共同推动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缓解经济下滑的压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产业发展所需且匮乏的职业人才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匹配性不强,甚至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上结构性紧缺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对矛盾具体表现在供给的结构、能力、质量和效率上,即体现在有效总供给的不足上。解决这对矛盾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要求和任务。因此,高职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既是当前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準确把握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及其原因

高职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虽然出现在供给侧,但根源在于适应不了需求,也就是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刚性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和明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数量规模来保证;另一方面,这种需求具有多样性,并表现在对职业人才的多行业、多工种、多层次的要求,要有相应的多样化的人才结构来适应;再一方面,这种需求具有动态性,会随着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这种需求状态的复杂性,不会因为人才供给的变化而转移,而只能迫使人才供给去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贯彻“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要求,从供给侧着手,从需求侧着眼,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供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给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努力实现供给体系在与需求匹配、协调和平衡中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

研究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正确理解经济学上供给管理理论、需求管理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形成改革的正确理论导向,提高改革的理论自觉。

(一)“供给派”理论

从供给出发的理论主要强调了供给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的“劳动分工、专业化生产和产品交换可提高产品的能力”;19世纪初英国机械联想主义的典型代表詹姆斯·穆勒提出的“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他认为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消费,必须通过生产某些商品来进行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也认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最典型的是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他更进一步认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到市场调节时指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想达到的目的”,且“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归纳而言,“供给”学派认为“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市场机制的自由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可以平衡的,经济危机是不会出现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以消费为目的的生产供给理论,把生产和消费简单地认为是对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因而在谈到供给侧改革时,就有国人爆买“马桶盖”之例,并以此说明了供给拉动需求的道理),而对于社会大生产,以及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上,这种供给理论就难以完全适应了,以至于在20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显得苍白和无助。

(二)“需求派”理论

从需求出发的理论主要强调了需求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认为,供给方创造的收入没有全部转化为需求,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下,社会上存在多余的生产能力,而社会总能生产出与需求相等的供给量,即可以由于需求而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得出了“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什么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的总需求,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他指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主张要依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即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归纳而言,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派”理论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只有“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才能使有效需求得到满足而摆脱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20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式的“摩登病”,也陷入了“破产”境地。

(三)辩证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聯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也为经济的均衡发展找到了科学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道,商品的价值“就是在起调节作用的市场价格或市场生产价格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但是,马克思也认为:“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他们达到一致,也只是偶然现象。”马克思还指出:“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说明了供求关系平衡的相对性,以及市场机制调节着资源的配置。马克思也指出:“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揭示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马克思还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认为要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局限和弊病,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这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解决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既要考虑供给的作用,又要考虑需求的作用;既要重视市场规律的自由调节作用、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解决市场失灵下的经济调节问题,确保经济稳定平衡协调发展。

三、高职视角下理论的启示

经济学理论既是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也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作为高职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方面的贯彻和落实,一方面要正确理解理论对指导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改革的实际要求,针对高职教育供给的特殊性,科学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的经济理论。

(一)供给理论的启示

一是供给决定需求的启示。高职供给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为特殊商品的人才。人才这种特殊商品,具有商品的特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商品,这种商品是劳动者(是指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是生产力的范畴。当生产力作为特殊商品出现于市场,它既具有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动性,又具有创造市场(创业)的能动性。但是,无论是就业或创业,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供给在于适应和满足需求,而不能决定需求;供给对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也难以拉动需求,创造不了自身需求。

二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启示。由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性,以及需求随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导致有些热门专业供大于求,而一些紧缺专业则出现供不应求,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当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时,就读的考生就会减少,院校就会调减招生计划;相反,当某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时,就读的考生就会增加,而院校也会相应增加招生计划。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可以自由调节供需的关系。

(二)需求理论的启示

一是需求决定供给的启示。根据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理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因此,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需求为目标。

二是有效需求理论的启示。对高职教育来说,有效需求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指院校招生中的所谓热门或冷门专业。由于社会某些就业倾向以及考生择业倾向,往往会误导生源向某些专业聚集或离开某些专业,从而形成了表面上的假象需求,这种假象需求的误导,会直接降低有效供给水平,造成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从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有效需求不能满足还表现在供给侧(院校)对需求的认识不明确,感知不准确,而出现了难以组织有效供给来满足有效需求的问题。

三是在调节供需平衡上,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周期性带来的滞后性,市场调节会难以取得及时、明显的效果,有时还会出现市场调节的失灵,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不能完全自动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区域政府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时,会规划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人才也将提出特别的要求,这种非自由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市场规律则会因为调节出现失灵而不能完全依靠。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在政策上进行干预和调控。

(三)辩证理论的启示

无论是以萨伊为主流的供给理论,还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理论,都是比较机械、简单甚至庸俗地看待问题,其实质是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才是经济学现象解释的科学理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针对供给体系和结构矛盾,着力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问题。

一是要运用辩证法理论解决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萨伊等供给学派的“供给决定需求”以及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平衡的理论,也不能机械地运用凯恩斯的“需求决定供给”以及否认“看不见的手”的存在而强调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预”调节平衡的理论,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科学地认识经济运行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从宏观经济运行中结合实际,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是要运用事物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要把高职教育放在发展环境的大系统中来考虑,既要立足高职教育供给侧本身来考虑,又应该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考虑,以及从与高职教育相关或是影响高职教育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各方面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来考虑,多视阈地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为此,我们可以从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思考中得出对策措施和结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解决供给适应和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从供给端发力,从需求端着眼,坚持把市场自由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充分运用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虚拟的手”作用,通过“三手”互动,三管齐下,实现供需的结构和总量上的平衡,努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解决高职教育有效供给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1]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OL].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14/c_1117776578.htm,2016-01-14.

[2]吴敬琏,厉以宁.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21,78,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74.

[5]贾康.中国需要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地方财经研究,2013(02): 4-11.

[6]全面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610/21/t20161021_17011143.shtml,2016-10-21.

[7]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5:61.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邱少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研究——基于经济理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57-61.

猜你喜欢

理论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