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浅析

2017-08-31张小嫚

教育界·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张小嫚

【摘要】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打造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校化学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诸方面着手,提出了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常见又必需的安全教育策略以及安全管理路径,以推动平安校园建设。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师生及相关专业师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由于高校化学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参与师生人员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加之化学实验室经常使用较为危险的化学品以及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发生灼伤、中毒乃至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如何将安全教育与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出现,已成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举例

(一)灼伤、腐蚀、有毒有害物质事故

由于高校化学实验室工作人员有时违规使用腐蚀性药品,例如使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等物质时操作不当,会导致眼睛或皮肤被腐蚀、灼伤,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同时,高校化学实验室里还有一些有毒或剧毒的药品,若在操作实验时不慎吸入,则会导致人的机体组织出现某些障碍,严重时会致人残疾甚至死亡。另外,做化学实验有时会形成有毒有害的气体,一旦排放不当或不能及时排放,实验人员也会中毒,危害巨大。

(二)危化品泄漏污染环境

如果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有毒害的废弃物直接从下水道随意排放,会引发周边环境污染事故。同时,仪器设备如果常年没有维护或老化等也会出现危险化学品通过管道泄漏的事故,引发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不仅危及实验者生命安全,也会严重污染周边环境[1]。

(三)火灾以及爆炸事故

高校化学实验室中有很多易燃易爆的原料、仪器设备等,如果操作不规范,极易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如乙炔、氢气等易燃气体一旦受到严重撞击,受热,或泄露到特定比例,那么遇到火花就会燃烧,爆炸;石油醚、乙醇、乙醚、丙酮等易燃液体则极易引起流动扩散,燃烧甚至爆炸等事故;白磷、硫黃、黄磷、硝基苯以及金属钠等易燃固体的燃点较低,或极易自燃,或遇水分解,遇空气潮湿产生可燃气体,造成火灾、爆炸等;化学实验室的其他仪器若因粗心忘记断电,就会导致加热时间过长,或因线路短路,过载及老化等,也极易引起火灾事故。

二、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策略

(一)专门设置安全教育课程

目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室安全意识,应专门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一入校就分发学校根据需要编著的《安全手册》,让学生系统接受安全教育,并且在公共场合如教室、会议室、宿舍、食堂等地方循环播放学校自制的实验室安全视频及实验室安全规则,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了解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化学实验安全。并且,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通过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网络测试,这样能够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只有对安全意识进行长期性、连续性、多样性的培养,才能保证师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前就能充分意识到安全隐患,并掌握常见的安全事故处理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

(二)加强化学实验规范培训

为保证高校(学校)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化培训。任何复杂的化学实验均由多个基本的、简单的操作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训学生化学实验规范时重视过程培养,使其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行为[2]。所以,在学生开始进入化学实验室时,首先由实验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培训,保证每个学生规范做化学实验,同时也保证实验者及其周围人员、环境等的安全。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安全操作知识,在任何实验中都不能忽视学生任何不规范的操作细节。实际上化学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多数都是由于忽略某个细节而造成的,包括使用易爆易燃的化学药品时不规范,打翻装着易燃有机试剂而距离热源过近的器皿,为节省时间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加高温度而造成反应剧烈使容器爆裂等。所以,规范学生和实验人员的实验操作要从细节做起。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习惯,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

(三)努力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的内容,它指的是由全体人员一起遵守的、用于指导并支配人员安全行为的观念与意识的总称。具体包括师生对于安全的认识、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心理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等,这也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较难实现的。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安全教育就成为建设安全精神文化的核心[3]。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促使高校师生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实验环境,让师生主动参与建设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同时,还要通过定期讲座、网络课堂、视频课程以及安全技能竞赛等活动和形式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断营造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在相关水电开关、急救箱以及消防设施等硬件上贴好警示标志,针对涉及危化品的实验或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实验操作,应张贴标准操作图示,方便师生随时学习,逐步形成安全意识与习惯。另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与安全行为文化也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它们是促使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朝着安全精神文化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也应得到重视和加强建设,如此才能形成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氛围。

三、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路径

(一)加强防护设施建设管理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重在预防。为确保师生生命安全,避免学校遭受财产损失,必须在化学实验室内配备传统的灭火毯、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在每一个通道设置灭火栓,由专业人员经常检查维护并及时更新。针对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还要准备其他必备的灭火物质,例如,金属钠着火时就不能用水灭,避免助燃;乙醚与汽油等有机溶剂燃烧时可选择用沙土将火扑灭,所以在化学实验室应配备消防沙桶。除了配齐常用消防设备以外,化学实验室还应配备专业的安全防护设施,如洗眼器、安全防护眼镜和冲淋装置等;同时,要配备满足一定风速要求的实验室通风系统,以确保学生的任何化学实验操作工作均在通风橱里进行,避免学生被腐蚀性的、有毒有害的气体所侵伤,以提高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系数。

(二)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

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不仅要形成安全制度保障,还要逐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将化学实验室作为基本工作单位,一定要将安全责任一一落实到人头。高校应尽快建立化学实验室安全保障的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学院和系分别成立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实验室工作的院长和系主任担任,全面指导、落实学院和系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个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由各个化学实验室的主任具体负责安全管理、安全建设等工作。当然,化学院不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还要购买和配齐安全设施、设备,明确安全具体责任人,形成操作方便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级体制是保证实验室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等的组织保障。高校应本着重点防范、层层负责、全面覆盖的基本原则,将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一一落到实处,明确各个层级安全责任人承担的责任与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时与相关人员签订化学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切实保证落实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三)完善必要的安全应急机制

为做到有备无患,高校化学实验室务必要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化学实验室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必备应急设施、相应的处理方式、各层次人员的责任以及沟通信息的方法等。化学实验室有关人员必须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好应急处理。当发现危险品、剧毒品和被检测物品等丢失或损坏,以及实验室设施与仪器设备等损坏时,当事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情况报告给部门负责人,并现场进行必要的补救,预防其他类似情况的出现;当发生人员伤亡时,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要按照伤亡程度及时进行救助,同时拨打120救助电话;当发生火灾、水灾、泄露燃油、化学品或污染环境等蔓延性的事故时,实验室人员必须及时现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的蔓延,立即拨打119救助电话,并及时向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报告,处理好善后工作,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即刻向分管领导报告;当在检测时发生停水、停电、停气等故障时,检验人员则要优先保护被检测的物品以及检测所用仪器、设备,以防损坏物品和仪器设备,并做好现场记录。只有有了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及人员才能临危不乱,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四、小结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改进的重要工作,是确保学习、教学以及科研等正常运行和安全的关键,不但要投入大量硬件,还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在实践中,高校务必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事项,落实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与行为规范培训工作,同时不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为确保高校建设平安校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鸯.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障实验室安全[J].广东化工,2015(03):152-153.

[2]罗群.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03):118-120.

[3]王富华,焦桂珍,许自成.高校化学实驗室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05):59.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