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程,不忘教育初心
——访贵州凯里市凯文学校校长陈熙月
2017-08-31孙习涵
文 | 孙习涵
十年历程,不忘教育初心
——访贵州凯里市凯文学校校长陈熙月
文 | 孙习涵
陈曦月,贵州凯里市凯文学校校长,曾获贵阳市云岩区“优秀教师”、凯里市“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
优雅、慈爱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陈曦月时的印象。作为一个有着十六年民办教育办学经验的教育人,她谈吐间从容大气,时时刻刻透出一股不入俗流的气质。
和诸多肩负着重重压力,尚在摸索办学之路的民办教育人相比,陈曦月显得成熟许多,作为一个校长,她有着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性和先觉性,将一所小小的民办学校办成了凯里地区的一块招牌。
她一手创办的凯文学校,坐落在少数民族聚集的黔东南凯里市,校园由教学楼、东楼、西楼和北楼等四栋主体楼宇围建成的四合院格局,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开设小学和初中教学。
如今,这所学校在凯里已然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和知名度。“很多没来过我们学校的以为我们仅仅是为民工子弟解决一个教育的场所,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民办学校也可以办出特色和精品。”陈熙月笑着说。
教育事业锋芒渐露,但陈曦月从未忘记自己的教育初心“我就是让想上学的孩子都能够上学。”
为失学的孩子办一所学校
2000年,陈曦月成为贵阳一所民办学校的教师,有一次,她去凯里游玩,正逢学校即将开学,陈曦月看到街上有很多民工拉着小孩东奔西跑,到处找学校读书,可是多数孩子都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了。
如此异样的场景激起了陈曦月的好奇心,于是她通过各方了解凯里的学校资源,发现那时候的凯里教育非常落后,学生多老师少,而同时,有很多外来人口来凯里打工,但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的民办学校几乎没有。
得知这个教育现状后,她突然萌生了去凯里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念头。
陈曦月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与同为教师的爱人商量去凯里办学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拿出家里的积蓄到凯里投资办学,就这样,陈曦月走上了民办教育办学之路。
办学初期的艰辛是她从未想象和体验过的:地方排外势力查封、地方教师罢课,房东提前毁约、资金短缺……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
在信念动摇的关头,陈曦月突然想起了陶行知的一句话——有钱办学校,不算本事,把一所没有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算真本领。夫妻俩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几经波折,2001年,他们终于在凯里市圈了一块地,办起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办学初期,学校来者不拒,只要愿意来上学的孩子她一概接收,原先很多无学可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重新找到了成长的乐土。
封闭式管理践行陶行知教育
仅仅把孩子招进来是不够的,要经营好一所学校,管理首当其冲。凯文学校为外界所称道的是全封闭寄宿制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家庭因素将学生分为周寄宿生和月寄宿生两类进行管理,周寄宿生每周回家一次,星期一至星期五在学校封闭学习,完成课业。月寄宿生每月回家一次,其他时间在学校封闭学习,完成课业。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寄宿生一日常规》进行管理,校警24小时值班巡逻,未经家长同意孩子不能离开校园。
这些孩子回家之后,学校给他们安排了3-4天的时间,让他们和父母进行充分的情感互动,学校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关于孩子的反馈。
陈熙月信奉做教育就是做服务学校的理念。长期以来,凯文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我们做教师和校长就是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高高在上,被人供奉,一定要改变这个观念。”陈熙月诚恳地说。
正是有了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从家长和孩子出发。有一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希望孩子回家后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想让孩子一直在校寄宿。学校欣然采纳,陈熙月觉得这对孩子是件好事,因为学校里有更多的人可以照顾和陪伴孩子。
在这样一所寄宿制的学校,教师对学生倾情呵护,“教师必须要学会当好妈妈,不但要当好妈妈,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一旦成为优秀的妈妈之后,她也就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陈熙月告诉记者。
每个老师都对孩子全身心地呵护。譬如,生活老师陪护学生就餐,呵护学生就寝,组织学生课余生活;教师主动无偿地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晚自习辅导和周末辅导,确保学生完成课业学有所成。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陈熙月进行了分层呵护: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校从校外聘请了专门的内勤阿姨帮助洗澡、修剪指甲、换洗衣被、整理内务,这期间,阿姨和老师达成互通。
而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陈熙月则要求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内衣、袜子等等。
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学校则要求他们完全自理,学校还会定期地举办生活技能竞赛,评选优胜者。
这样的教育模式启发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教育要解放双手,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动手。”陈熙月说。
这样的教育实施了一段时间,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觉察到了孩子身上鲜明的变化。有的孩子曾经在家里沉迷于游戏,父母唤他吃饭也不答应。而进入凯文学校之后,这个孩子不仅仅顺从听话,还学会了做饭、打扫卫生。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熙月和老师们不断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引导,让他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而非仅仅透过分数。
>>校园文化节展演
三次“转身”,只为更高品质的教育
如今,凯文学校的资产达到了6000多万,这十七年间,陈熙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她如同一个企业的决策者,精细地把控着这座学校的运作方向。
17年来,学校经历了三个“五年规划”。从2001-2005年的第一个五年,凯文学校实现了创校的目标。
2006-2010年的第二个五年,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那时候,全校的学生以农民工子弟为主,最高人数达到了1000人。但彼时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微博,陈熙月必须做到以校养校。
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提升学校质量的同时资金需要周转,陈曦月将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输送到了公办学校,最终,全校的学生人数缩减到了700多人。
2011年之后,凯里当地的民办学校逐渐增多,当年孩子无处上学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陈熙月敏锐觉察到了现状,于是从 2011-2015年第三个五年中,凯文学校开始了转型之路,从最早的较为粗线条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
无论教学设施还是师资配备,相比从前都有了质的跨越。如今,凯文学校教师至少需要师范类院校本科毕业。对教师和干部,陈熙月放开手脚让他们锻炼和成长。在她看来,如果一个校长凡事亲力亲为,做得很累,那一定是这个校长的失败。
在树立了品质意识之后,陈熙月对学校的生源也有了一定的筛选,对每一个新生进行面试,并且考察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她要求每一个新生必须跟随父母前来,不允许任何其他的亲人代替。透过简单的行为礼仪,她就能了解这个孩子是否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陈熙月相信,一旦孩子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就容易被学校的氛围所感染,也更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如今,陈熙月想将学校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她已经规划了三四亩地,而学校也将在未来的五年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实施科学管理,继续提升毕业学生质量,力争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浓郁特色的优质民办学校。
黔东南地处苗族和侗族聚集地,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陈熙月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从这些孩子的特长出发,打造独具民族特色和专业水准的艺术教育。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陈熙月始终将这一理念融入校园,带上教育的征途。她从未忘记自己为何而出发。
“做教育不同于做生意,即便挣不到钱也会很有成就感,因为成就感,我永远不会改行。”陈熙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