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17-08-31凌春辉

文学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文化教师

李 萍 凌春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李 萍 凌春辉

民间文学课程的开设对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围绕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用民间文学“熟悉”与“陌生”并存的特性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间文学不菲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世界地位,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三,向学生传递跨区域和跨学科探讨对学习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全面分析与深入探究民间文学的理论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民间文学 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因此,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是考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理想,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之一。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现在诸多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国民间文学课程。

笔者认为,围绕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用民间文学“熟悉”与“陌生”并存的特性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间文学不菲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世界地位,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三,向学生传递跨区域和跨学科探讨对学习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全面分析与深入探究民间文学的理论方法。

一.“激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兴趣可以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引导方法,而研究并锁定引导的突破口就是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性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间文学从本质上说就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文化之一,而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从一出生就肯定避免不了要跟生活文化打交道,所以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在真正进入课堂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已经在较长时间内接触民间文学了,但是尽管如此,这门课程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需要大学生们去深入探究和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在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总是表现得兴味索然,而在完全不熟悉的事物面前又会显得无动于衷。据此得出,真正能引发人们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人们比较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综上所述,结合民间文学的学科特性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熟悉”与“陌生”并存的特性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循循善诱:用“熟悉性”带领学生融入课堂

比如在导入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循循善诱,以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过的民间文学体裁形式为例,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以“问——答”互动为形式,利用同学们对民间文学的熟悉性迅速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具体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大家第一次上《中国民间文学》课,但其实我们所有在座的各位在此之前早就已经接触民间文学了,而且不少的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民间文学打交道,因为有一类民间文学形式是广大家长都喜欢用来哄宝宝入睡的,大家猜猜是什么?

学生:民间故事。

教师:民间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是民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另外,现在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会举办游园晚会,游园晚会上一项活动是同学们广泛参与,并且是以测试智慧、愉悦身心为内容的,这项活动叫什么?

学生:猜谜语。

教师:对。谜语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形式,它是民间文学中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韵文作品。还有一类民间文学也是同学们接触得比较多的,(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民歌《藤缠树》、《壮乡美》)同学们能说出这两首歌曲的名称吗?

学生:《藤缠树》、《壮乡美》。

教师:这是流传于广西的民歌,大家能够说出歌曲的名字,说明民间歌谣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形式。同学们在中学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木兰辞》,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孝顺勇敢的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大家还能将文章背诵出来吗?

学生:能。“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教师:《木兰辞》的体裁是民间叙事诗,民间叙事诗也是民间文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每到除夕之夜我们都会看春晚,春晚上有一类节目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这类节目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它用诙谐的话语达到惹人“捧腹大笑”的娱人目的。同学们能够说出这类节目的名字吗?

学生:相声。

教师:对,相声是民间曲艺中的奇葩,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民间故事、谜语、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曲艺外,民间文学还包括谚语、神话、传说、史诗等形式。通过以上的介绍和讨论,我们不难得出:民间文学其实是一门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文学。

(二)深入挖掘:用“陌生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前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同学们对民间文学内容形式的熟悉性迅速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话锋一转,紧接着继续设问,利用学生对民间文学原理的陌生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树其自信”

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主要是在过去相对落后和闭塞的环境中形成的人类财富,作为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各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是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广大下层民众的作品,是相对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由于其创作年代、创作环境、创作主体的特殊性,在现代社会就难免要遭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少年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时尚文化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在交通便利、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轻易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灌输到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年轻人往往又对西方新颖的游戏活动趋之若鹜,很快就模仿和加以接受,并流行开来”。【3】从我国近两年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看,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方式大都是先自国外兴起而后传入中土并加以模仿和改造的文化,如“街舞”、“快闪一族”、“超级女生”以及“LAN party”等等。多数青少年不仅有崇洋媚外的趋向,还热衷追赶潮流和追逐时尚,对民间文化往往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于鼻,认为这是一种被时代所淘汰的落后文化。这一思想认识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民间文学、民俗学积极性的重要根源,因此作为一名讲授民间文学课的大学教师极其有必要端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态度和看法。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间文学举足轻重的世界地位,充分认识中国民间文学的不菲价值,通过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实例导入:了解世界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地位和不菲价值,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我们可以通过例举世界各国学者潜心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实例,为下一环节的分析做铺垫。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要想在课堂上把近代以来的研究实例做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对国外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子进行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围绕“一部著作”、“两个国家”的研究情况展开教学。

所谓的“一部著作”即《格萨尔王传》。之所以要例举国外对《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情况,依据如下:其一,《格萨尔王传》的世界文学地位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是我国西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它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是当今世界挖掘出来的规模最大的英雄史诗。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传唱。其次,世界各国对《格萨尔王传》研究热情和成果可以震撼学生的视听。国外介绍并研究这部史诗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法国、德国、苏联、不丹等国的学者都对这部作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迄今为止,用德文、俄文、法文、英文、蒙古文、藏文等文字出版的各种版本有接近30部,国外的学者们对史诗的主题、起源、人物原型、宗教背景、语言特色等问题都进行了颇有成就的探讨。

所谓的“两个国家”即日本与前苏联。日本和苏联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介绍研究早有传统。1959年,日本东京宝文馆株式会社出版了《世界民间故事全集》,中国被列为第一卷,1963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集》,共介绍了中国50余篇民族民间故事;80年代后,日本各种民间文学考察团频频访华。除了日本,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并取得突出成果的还有前苏联。如前苏联的李福清博士以孟姜女传说为研究主题出版了《万里长城的故事与中国民间文学体裁问题》,C.奥盖尔吉耶夫斯基以中国神话为研究对象出版了《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B.索罗金以中国戏剧为研究主题出版了《14—15世纪中国戏剧中的佛经故事》,等等。

(二)讨论小结:正视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和不菲价值

关于这一部分教学,教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如此感兴趣、有些国外的专家学者甚至于用他毕生的精力去介绍和研究中国的民间文学?这一问题其实学生在心中早有答案,教师设问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中国民间文学具有不菲的价值,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财富。

因果是相互联系的,有果必有因。第二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是什么造就了中国民间文学博大精深的特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传统文化资源占有上的优越性,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认可度。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民间文学之所以具有不菲的价值,是因为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民间文学博大精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在各抒己见、轻松愉悦的讨论中自己总结出答案: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不同区域的文化创造、五十六个民族的集体智慧,成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第三步是教师进行小结。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的内容:“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4】为引子,告诉学生国家对保护、传承、发扬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高校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课程教学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比较欠缺,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呼吁学生应正视中国民间文学的价值,珍惜、热爱我们身边的优秀文化遗产。

三.“授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学科的学习探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民间文学也不例外。相对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多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认识跨区域探讨的必要性

这里的“跨区域”中的“区域”既指“国度”,也指“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我们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比较分析等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跨区域探讨的必要性,借助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成就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案例设置要充分利用区域的特色资源,依据如下:其一,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讨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可以通过案例宣传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喜爱和发扬光大意识,迎合《民间文学》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作为广西高校民间文学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将壮族民间故事《达架》和德国民间故事《灰姑娘》进行对比分析。《达架》是壮族的“灰姑娘故事”,其内容情节与其他国家的灰姑娘故事版本大同小异,都讲述了一个孤女被她的继母和继母带来的女儿虐待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尽管《达架》产生的时间远比西方“灰姑娘故事”早一千多年,但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熟悉德国《灰姑娘》的故事情节,但对壮族《达架》却不甚了解。因此,教师首先得为学生讲述《达架》故事,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1)《达架》与德国的哪一则民间故事内容相似?(2)与德国的那则民间故事相比,《达架》的内容又存在哪些细节上的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国际性”特点。该问题答案很简单,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那就是德国《灰姑娘》故事。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尽管在历史发展、社会环境、风俗习惯、自然气候等方面都存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其流传的民间文学却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国际性。问题二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个问题探讨的空间很大,因为壮、德两位灰姑娘的性格存在明显差异,两人赶赴的场所、所穿的鞋子也不尽相同,帮助她们的对象更是相差甚远。教师可以在学生找出差异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这些差异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寻找差异、剖析原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到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所特有的文学艺术现象,所以它除了具备国际性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最后,在对以上两个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正因为民间文学具有国际性特点,且民间文学的国际性特点与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是并存的,所以各国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学术交流19世纪初开始一直到现代都未曾间断过,这些使民间文学研究成为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因此,我们要想深入地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树立跨区域探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引导学生认识跨学科探讨的重要性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以下特殊属性: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社会关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岁时节庆习俗、语言游艺习俗等多方面内容。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与其他种类的生产生活习俗一样,都属于民众传承性生活文化的范畴,而且彼此之间交融互渗,很难截然分开。所以,虽然民间文学具有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但是它在民间并不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仅仅只是作为文学而存在,“说它是非纯文学,是因为它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学,特别是民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5】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均认为与其说民间文学是文学,不如说它是一种知识,一种民间文化更合适。以上教师的分析介绍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学虽然也是文学,但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时,就应该把它放到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立体考察、总体把握,结合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探讨。

为了加深学生对跨学科探讨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举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神话——《女娲补天》为例。首先,播放《女娲补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重新温习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不难发现,这部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神话作品其内容情节是简单的,语言风格是质朴。所以,如果学生仅仅站在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探讨的视野是很受限制的。接下来,教师结合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1.为什么神话中创造人类、拯救人类的主体是女神而非男神?2.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为什么神话作品没有出现更简单、更直接的造人方式?3.女娲用泥土造人,这其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什么?4.神话中威胁人类生存的水和火都不是以自然的状态出现的,而是披上了神的外衣,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认识到:民间文学是一门与历史和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口头文学,如果借助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就不难得出一番有深度、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而这就是对民间文学进行跨学科探讨的意义所在。

【1】桂霞:《浅谈英语课堂的导入技巧》[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3);

【2】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文化现象与热点问题监测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4】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周作秋:民间文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

(作者介绍:李萍,百色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凌春辉,百色学院博物馆馆长,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文化教师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教师如何说课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