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启示
2017-08-31王军刘雨阡
文|王军 刘雨阡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及其保护利用状况
1.研究样本的选择
图1 苏州“古城、古镇、古村”分布图
苏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8个国家及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传统村落,“古城、古镇、古村”三位一体,完备形态。苏州17个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面积共计93.94公顷,核心保护区内传统街巷38条,河道19条,传统建筑177幢,古桥、牌坊等环境要素42个,具备极高的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借势于各类宣传,苏州乃至江苏普通市民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度较高。有鉴于此,苏州是全面了解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定的一个极佳样本。此次研究即以上述苏州17个传统村落为调研对象。(如图1、表1所示)
2.样本的保护利用状况
苏州17个传统村落依据保护利用状况可分为保留完整且已整修的传统村落、保留尚完整,未整修的传统村落、格局尚存,形貌变化较大的传统村落及格局尚存,但修葺不甚理想的传统村落4类。(如表2所示)
陆巷、明月湾已全面整修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整体风貌保存利用较好,核心保护区内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东村、三山岛、杨湾、李市、堂里、植里、里、东西蔡、徐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区各集镇生活,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但村落格局、肌理及传统建筑风貌保留尚且完整;龙泉嘴、溪港、南厍、后埠距城区相对较近,属于近郊型村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民居改建从20世纪80年代初已展开,目前已经形成了清末传统建筑、20世纪50~70年代一般建筑及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筑混杂的村落风貌,村落整体风貌变化较大;恬庄、金村在新农村建设潮流的推动下,张家港举政府之力对两个村落进行了全面的整修,但是由于大量使用现代材料、工艺及元素,甚至是采用在砖房外铺贴木板等“表皮化”方式来达到“保护效果”,导致了街巷实质界面的变化,同时为追求土地利用率,将原来1~2层建筑普遍改为3~5层建筑,又造成了街巷形态的破坏,原来的传统街巷风貌及尺度消失殆尽,属于修葺不甚理想的传统村落。(如图2所示)
表1 苏州17个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存统计
二、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社会群体构成及调研分析
1.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社会群体构成
通过调研分析,在苏州,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关的社会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传统村落原住民:世代在传统村落中生活,其本身是传统村落历史信息的构成。
(2) 传统村落周边居民:在传统村落周边生活,参与了传统村落的历史进程,是传统村落的见证者。
(3)喜爱传统村落的本地市民:虽然是旁观者,但是传统村落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是值得自豪的资本,与传统村落有着或多或少的情感联系。
(4)外地游客: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到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传统村落的向往者,他们渴望在这一地域获得不同以往的新发现和体验。
(5) 传统村落内的商家:在这一地域从事商业和服务业活动,获利是其根本目标,“传统文化”是卖点,需要把所谓的传统文化资源直接转变成经济价值。
表2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状况分类
图2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风貌
(6)与传统村落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传统村落管理涉及众多相关部门,不论这些部门的具体职能如何,都有职责维护公众利益。
(7)与传统村落相关的专家:从利害关系上看最应置身事外的人群,但往往是和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情感联系最紧密的人。
2.各相关社会群体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调研分析
(1) 传统村落原住民
长期以来,基于原真性保护的观点往往会认为原住民的存在本身就是传统村落传统信息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调研中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自觉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原住民实际上屈指可数。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原因:其一,传统建筑中原住民搬离并将房舍转租给外来低收入人群;其二,困居于破败建筑中的低收入原住民;其三,为改善居住环境拆除、翻建了原宅院的原住民;其四,传统村落中“富裕阶层”的后代,主动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对宅院进行了较好的维护。其中,前两种状况造成了事实上对传统建筑的蚕食性破坏,第三种则是直接消除传统建筑的物质存在,都造成了村落传统文化价值的损失。
传统村落内大部分原住民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在传统文化信息的影响下“商品化”。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低收入者谋生的支撑条件,也赋予传统村落“富裕阶层”的生活以独特的精神附加值,更何况“富裕阶层”往往还经营着传统村落内的商业设施。调查发现:传统村落改造之前,困居在街区内且无法获得足够经济收益的低收入阶层原住民盼望“拆迁”以获利离开;而既得利益者,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反对——他们更希望政府投资进行传统建筑整建,改善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原住民提出的一些标语等充分反映了其迫切的想法,而部分影响视觉环境的广告性标语并不是既得利益者想看到的;至于那些已经先行搬离的建筑产权所有人,则仅仅关心经济利益——比较“拆迁”能获得多少补偿和改建之后能获得多少其他收益。(如图3、图4所示)
(2)传统村落周边居民
周边居民指传统村落周围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常住居民和集镇上的居民。无论改造前后,传统村落的存在都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更好条件,如方便日常购买新鲜蔬菜、水果等。作为传统村落存在的旁观者,他们始终是获益者,因此从情感评定上来看,他们大多是积极的一方。
调查遗憾地发现:他们中的多数并不了解传统村落保护的真正目的,关注重点仍然只是物质环境的改善和自身得利。尽管从改造效果看,近半数的人认为传统村落的商业化影响了周边环境,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赞同改造传统村落。对于他们而言,传统村落只是一处更有“文化”品味的体验场所,因此他们对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关注停留在客观价值的具体使用价值状况层面。
(3)喜爱传统村落的本地市民
六成以上本地市民对传统村落的访问是因受传统文化感召,其访问目的以休闲体验为主。受传统生活习惯延续的影响,本地人更乐意在节假日和特殊时令访问。而喜爱传统村落的本地市民对于传统村落的认知程度上,陆巷、明月湾等保留完整且已整修的传统村落,超过一半的人更喜欢整修之前的村落,希望能更多地体会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有80%的本地市民对东村、杨湾等保留尚完整,未整修的传统村落的衰落表示遗憾,认为其充分代表了传统文化但应该进一步加强保护;而对于龙泉嘴、南厍等格局尚存,形貌变化较大的传统村落及金村、恬庄等格局尚存,但修葺不甚理想的传统村落,绝大多数人没有印象,或表示对其传统信息不甚了解。
可见,这些喜爱传统村落的本地市民,可以对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更多的意见。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信息传承状况具有比较直观而准确的判断。他们的评价对于主观层面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外地游客
图3 原住民打出的反映内心想法的标语
图4 影响视觉环境的广告性标语
外地游客评价传统村落的关键在于他们对传统村落的印象能否满足其心理预期。传统村落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建筑无疑是吸引外地游客最重要的因素。游客的到访目的与村落属地的城市特色、村落性质以及村落现在的经营业态相关。多数游客赞同对传统村落的改造,但是对改造成果的满意度偏低,只有约30%的人表示了肯定。负面反应集中在游客认为改造后的商业氛围过重。(如表3所示)
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和改造模式所营造的村落环境,是外地游客获得到访体验的关键。他们在村落的活动和需求会直接影响传统村落的“经济贡献率”,他们的感受对于决定传统村落的保护重点,以及如何控制消极影响十分关键。
(5)传统村落内的商家
传统村落的商业开发无疑都强调突出地域特色,这一要求影响了村落商家的来源和经营业态,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村落同构。传统文化是商家的卖点:在此经商多是看重了传统文化因素;他们在经营项目和方式上,大多主动考虑了与传统要素的结合(陆巷84%、明月湾65%)。
改造往往是商家能否进入村落经营的关键,因此无论经营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多数商家都赞成改造(陆巷是78.4%、明月湾是57.7%)。传统因素是村落招商的吸引点和商家的卖点,传统村落内大多数商家都会通过经营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其传统文化内涵。尽管获利与否决定着商家能否在此良性经营,但这些商家在主观上都很在乎传统文化因素的保护和延承。(如表5、表6所示)
(6)专业人士(包括相关专家和政府管理人员)
传统村落对于城镇价值是什么?专业人士中的47%认为是村落价值本身,14%强调是直接经济效益,13%认为是城市旅游品牌价值,还有22%认为是提升整个城镇环境品质。
传统村落整修的重点是什么?专业人士中32%认为是传统文化本身,35%认为是传统街巷空间,16%认为是建筑格局,9%认为是原有生活方式,另有8%认为是经济效益。针对传统建筑,51%认为应该“原封不动,进行修缮”,42%认为可以“局部整修”,只有5%赞同拆除新建。
对于苏州现在传统村落的整修方式,55%的专业人士表示赞同,稍强于45%的反对方;不赞同的首要原因是建筑失去地方特色(占41%),其次是传统功能的丧失(占31%),第三才是商业气氛过重的问题(占28%)。专业人士认为整修后的传统村落都还能或多或少地体会村落原有的气息。其中认为陆巷、明月湾比较成功的占82%,也有12%的人认为没有成功案例,而绝大多数人认为金村、恬庄是失败的案例。对于改造产生的效应,64%的专业人士认为是打造了城市的旅游名片,10%的人认为是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仅有20%的人认为延承了传统文化。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原真性保护不力上,41%的人认为改造应“为古老注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12%的人认为整修应该“修旧如旧,保护历史”;除了正面反应之外,31%的人认为所谓的改造就是“商业化,破坏文化”,16%的人认为“历史和现代都不突出,不伦不类”。
表3 吸引外地游客到访传统村落的主要原因(%)
表4 苏州传统村落内商家来源(%)
表5 苏州传统村落内主要业态(%)
总之,专业人士最看重的依然是“传统文化价值”,比其他普通社群更强调“原真性”。
三、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启示
1.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动态监控长效机制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主旨是培养活的传统文脉,村落空心化,村落发展与保护,延续村落传统环境氛围与村民改善居住空间需求等一系列矛盾,如若处理不当都会造成村落传统文脉的流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动态监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监控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即尽可能早的对传统村落进行动态监控,实时了解其变动的趋向,从而引导其向有利于风貌保持及优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控制甚至终止某些可能会影响或伤害风貌环境的行为,例如,如果早一些对金村、恬庄展开动态监控就会有效的避免目前村落风貌消失殆尽的状况,而在进行保护修葺时,又可以通过监测数据深入细致了解其历史、现状、风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将村落特征及差异性针对性的落实到其后的保护修葺设计中即“治疗”之中,也有利于在保护修葺后的持续长效管控,即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动态监测及持续管控,通过监测的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2.制定契合实际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需有物质载体,但也需社会传承,只有这样的传统文化才生机勃勃。仅靠所谓的社会精英是不足以真正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传统村落不是原住民的私人财富,不是周边居民的后花园,不是专家扬名立万的依托,也不是商家或经营者牟利的资本,更不应该是所谓的政绩。传统村落是全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对其进行保护也是全社会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全民的参与才能促成文化兴盛和创造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每一社群对传统村落的诉求有着必然的合理性。所以,科学的传统村落价值评定体系应该针对传统村落作为城市功能单元和城市文化载体的不同层面,结合不同社群具体价值评价来有机构成。任何一个具体传统村落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村的传统建筑、传统街巷等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3.让村落保护利用被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
通过调研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状况及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眼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判,提出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动态监控长效机制、制定契合实际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体系,是希望让这些村落的保护利用能够被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之中,让我国那些经历了久远发展之后依然保持着传统风貌的村落能够继续留存,这既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