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锻炼体育行为现状与分析研究
2017-08-31谢群杰陈媛媛
谢群杰陈媛媛
(1.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锻炼体育行为现状与分析研究
谢群杰1陈媛媛2
(1.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通过对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平时生活中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多人体质水平堪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发现制约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建议高校内有关部门应促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进行,例如改善学校公共体育场上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如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引导,从而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当今的国际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既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导者,他们的体质决定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动力。而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则是他们体质能力的一个反应指标,体育行为丰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高,而体育行为贫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大学体育行为其实是体育课和课余体育的归结,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都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虽然是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课程,却不贴切学生的爱好,而课余体育锻炼不仅侧重于娱乐,而且能吸引学生,两者很难衡量其对学生的重要性。而高校课余体育具有的特点:多元化、趋向社会化、自由选择性高、补偿性,所以课余体育以其内容的丰富多样吸引着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它的效果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更胜一筹,很大程度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能否培养有着强硬的身体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全国上下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各高校普遍出现校运会取消长跑项目、耐力体育教学内容退化、体质健康测试水平下降明显等问题。此外,高校运动会晕厥的学生、军训晕厥的学生呈现逐年增加的现象。这些问题足以证明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已是普遍处于“跑不动、站不久”的情况,这些现象无不反映了高校大学生体质正在急剧滑坡。本课题通过研究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并进而分析其制约因素,为高校有关部门更好地进行体育改革,丰富大学生体育活动,增进大学生体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四所高校大学生共76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知网数据库、校图书馆等,查阅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760份问卷,回收692份,有效问卷为674份,有效率为88.7%。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3.1.1 体育态度现状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事物所持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涵盖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体育态度在个体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只有具备好的体育态度,对体育有明确的认知,而产生对体育的爱好或是兴趣,最后形成积极参与体育的行为。
表1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调查
表2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原因调查
高校是灌输文化的场所,而大学生就是其文化的受体,在高校生活中,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校文化,体育运动应该是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调查中发现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重视体育锻炼。从表1、显示关注体育信息的比例仅有51.7%,不确定的占24.6%,表2显示,65人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没人组织,77人的大学生没有特别的理由不参加体育活动。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比较明确的,对待体育文化普遍持不积极的态度,不重视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的体育观念。
3.1.2 体育意识现状
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体育意识是指人对体育的认识与存在的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思想有关的精神。在大学阶段有利于培养发展培养一个人体育锻炼意识,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思想进步,生活充满朝气,这些都是培养体育意识的有利条件。
表3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目的调查表
表4 南宁市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表
表3、表4可以看出,体育活动显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部分,但绝大部分学生并未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忽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就表明大学生体育意识很弱,只有9.7%的大学生选择将体育活动做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南宁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有待提高。
3.1.3 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一种以健身为目的,把精神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它是在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体的享受,满足身心需要,是为达到个体发展引发并作出的一种更高的选择消费,也是反映个体出于发展身心的目的,有意识地追求体育产品的行为。
表5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情况表
表6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调查表
由表5知,消费水平人数最多的是50元以下的,有315人,500-199元的仅有115人,而在0元和600元以上的都是50多人。从总的情况来看,南宁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且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是用在购买体育服装上,而用于到体育场所进行锻炼或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比例不高。
3.1.4 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除体育课外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身体练习的锻炼方式,主要目的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主要作用是教授学生体育技能,而课余体育则能真正使学生达到锻炼,增强体质的作用。
表7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每周锻炼频率表
表8 南宁市大学生次锻炼持续时间表
表7表明,目前大学生能将课余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人数不多,科学的研究表明,如要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体质,每周应该保证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频率,每次都应在一个小时以上。据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实际了解分析,他们每天课余的时间大约为4个小时,一般情况下周一到周五上课。每周进行3次、每次花2个小时在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来说是可行。但据调查结果显示,能按这基本的运动量要求去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多数学生能坚持每周每天都有一定运动量,但是运动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远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1.5 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表9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
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依然是传统的项目,如足、篮、排球,也有部分大学生已逐渐趋向休闲体育项目,例如选择健美操、网球等项目。调查中选择跑步和足、篮、排球的人数最多,因为在南宁市高校中,公共的体育场地以田径和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数量最多,这些场地较为方便大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另有部分女生会选择健美操、瑜伽等可达到塑身修行等锻炼效果的体育项目,总的来说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面较广,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校内可开展的体育项目为主。
4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关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中调查结果说明:第一、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力最大,其次到伙伴的影响。第二、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设施和器材不足,缺乏教师的引导。第三、大学生课余时间虽然充足,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上网、看电影电视、逛街、谈恋爱等,而不是体育锻炼。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介于高校与学生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不应只有体育态度、体育意识、体育设施、课余体育项目、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教育、朋友影响等几个因素。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应分为三大方面因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教师。
4.1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不受太多条件的约束,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奔向各自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对于大学生,大学里课余时间仅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小插曲,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规划和利用却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念。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而且自身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安排学习、生活能力较强,因此大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是比较多的。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总体显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不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课余时间用在上网、游玩、看电影电视、逛街等,把相对充足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娱乐和消遣,有部分大学生以谈恋爱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有一部分选择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如家庭教师、餐馆服务员,户外拓展活动助教等。却唯独没有把课余时间用于身体锻炼,有部分大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却不懂控制体育运动的时间、频率、运动强度,致使锻炼达不到效果。
大学生应该明白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真实意义,不仅要知识渊博,更要有健康的体质,没有健康的体质何谈理想?应保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提高体育行为能力,完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以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为目标,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响应这一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能肩负建设国家,承担社会责任打下身体素质基础。
大学生应把课余时间经过合理安排后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方案,若因知识不够不能科学地、合理地锻炼或无法给自己制定体育锻炼方案,可以积极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提供的建议与方案前提下进行锻炼。通过学习提高对体育行为的认识,努力克服或拒绝外界因素对自身体育行为的影响,在老师的帮助下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培养自身的体育行为,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意识,改进体育态度,进行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消费。
4.2 学校因素
高校的体育教育、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态度、体育项目喜好等都有直接影响,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来说,学校体育教育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但高校体育教育把重点放于体育课,而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无明显作用;体育文化开展不够广泛,不能充分引进休闲体育项目,以致课余体育锻炼无法获得学生的青睐,不能促进大学生体质,更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高校对课余体育重视度不够,对课余体育项目投资不足或几乎无投资,不能对学生的体育消费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引导。高校应把部分资源投资在课余体育项目、设施,健全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器材。高校与教师共同制定课余体育方案,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锻炼,开创更多的课余体育项目,最大满足学生的课余体育需要。
4.3 体育教师因素
最近教育界掀起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这一举措其中的目的也是为改善学校学生体质问题。但凡是教学就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限制,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为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体育教师应把视角放于课余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彼此之间应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侧重技能教学,理论教学不完善。以大学生身体素质制定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方法,这种现象用意在于保障学生,却产生反作用使学生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的惰性增长,体质下降。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去带动学生通过课余体育进行锻炼,教会学生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进行科学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体育教师应开设专门的理论课程,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有关锻炼知识,让学生可通过理论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运动强度,达到有效地锻炼。积极引导学生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开创适合大学生、令大学生喜爱的课余体育项目,刺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
5 促进南宁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对策分析
5.1 高校方面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机构,除承担教育者保证体育教育正常开展之外,还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首先可通过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自身体质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次,高校本身重视课余体育开展工作,建立管理组织部门专门对课余体育设计方案,规划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同时成立负责组织课余体育的教师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再次,学校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校园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打下物质基础。
5.2 教师方面对策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态度,他们在读书的时代就开始贯彻全民健身精神,能够把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做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养成良好的健身和体育消费习惯,同时还要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应协助大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或成立体育社团,例如开展各项课余体育培训和竞赛等,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激发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满足他们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
5.3 大学生自身方面对策
首先,在思想上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明确正确的体育动机,能自觉将课余体育活动做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在行动上大学生要积极学习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保证每周能进行三到五次课余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以此来确保锻炼的效果并保证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健康。
6 结语
通过对南宁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发现:(1)南宁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不强,体育态度消极,体育行为懈怠,体育消费主要用于物质消费而非体育锻炼。(2)高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体育项目不能吸引学生,缺乏休闲体育项目、创新型体育项目;极少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锻炼。(3)大部分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消遣、娱乐,极少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且这部分同学的锻炼方法不够科学,不懂把握运动量。
这就反映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继而又对学生的体质有很大影响。由此,提出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课余体育与学生体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大力度把休闲体育项目引进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应把技能和理论持并重态度看,教会学生技能,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体育锻炼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锻炼。再次,大学生应以认真态度对待课余体育,提高体育意识,主动培养体育行为,积极参与课余体育运动,改进身体素质。
[1] 崔久剑.苏州市大学生体育生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 安宇.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梁莉.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于海涛.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2:66-68.
[5] 郑毅敏.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223-224.
[6] 田玮莉.论高校大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0:52-53.
[7] 顾美琴,张凤丽.浅探体育的行为方式对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81-83.
[8] 李春花,郑勇.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9:196-198.
[9] 陈明杰,潘志贤.大学生体育行为目的及自觉意识迁移探略[J].黑龙江高教究,2009:117-119.
[10]李英,黄彩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106.
[11]杨娟.大学生体育行为偏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8.
[12]李丽,邓琳,金其贯.大学生体育行为方式的研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84-286.
[13]金健秋,徐国宏,尹海立.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07:34-36.
[14]龙和文.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学生体育行为方式的理性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06,02:79-81.
[15]王燕飞,朱建清.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5,06:81-84.
[16]邱祖建,刘欣然.新时期大学生体育行为多元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27-29.
[17]孙文琦.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现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44-46.
[18]王秀美.重视学生体育行为的思想品德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1998,04:66-68+37.
[19]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174-175.
[20]于向.构建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21]宋亨国.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2]范保国.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 2006.
[23]崔丽,苏蕊.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综述[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03):84-85.
[24]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25]杨勇.郑州市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分析[J].华章, 2013(01):251.
[26]赖大炜.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Behavior in Nanning
XIE Qunjie
(Traffic Technician Institute of Guangxi,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谢群杰(1982-),海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