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备考能力探究
2017-08-30何学军
摘要:高考思想政治重点考核考生四方面能力。文章以2016年全国Ⅲ卷为例,将四种能力细化为八个微观能力,为师生高三后期教学增强实效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考试;探究
根据高考大纲和说明,思想政治学科明确了四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种能力,本文以2016年全国Ⅲ卷为例,将四种能力细化为九个微观能力,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理解概念的能力
1.真题赏析 全卷有三个试题涉及教材之外的新概念、新术语,如13题“试客”,14题“平行进口车”制度,38题“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13题,对“试客”概念进行了解释,理解这一概念就能正确作答。
2.能力与目标对应 理解概念能力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即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即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等考核目标与要求。
3.教学建议 理解概念能力,概念既有教材上呈现的,也含高考试题中新出现的概念。考生可以通过试题材料提供的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筛选有效信息,去除无效信息,删繁就简,通过概念的类比、同比等方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观察生活的能力
1.真题赏析 38(2)题,结合材料二和阅卷场评分细则发现,材料中信息有“空置率”、“资源”、“停车缴费”等生活常识。“让消费者感受到便利、快捷”“节约时间”“促使停车规范、有序”“加速车辆流动,减少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等,需要关心生活,关注生活,生成生活智慧。
2.能力与目标对应 观察生活常识能力符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3.教学建议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遵循三贴近原则,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学生要善于积极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主动运用生活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透过社会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论证的能力。
三、理解时政的能力
1.真题赏析 12题,分析曲线图一是看横轴,纵轴,二是结合纵轴,看曲线的趋势和平缓,三是结合图形和设问,进行判断对错。
2.能力与目标对应 培养学生的时政知晓意识和能力,符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该题还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即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教学建议 时事政治考查属于大纲和说明中的要求。考试时,或运用时事为情景材料,或用时政语言作为选择题的选项或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因此,应多种渠道关注时事政治,如观看新聞联播,师生提供新闻简报,订阅《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考版)等方式,特别关注重大会议及会议精神,如每年党的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两会”等重大国内国际会议精神,进行时事热点专题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识记判断的能力
1.真题赏析 13题、17题、20题、23题等选择题,学生能凭借识记知识,使用排除法精准作答。38题与39题主观题,从参考答案或阅卷场评分细则可知,很大部分答案表述就是教材语言,不需要对文字再加工、再提炼。
2.能力与目标对应 识记判断能力符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3.教学建议 识记判断能力包括识记能力、判断能力。“一体四层四翼”中,考查目标包含必备知识。这里的判断能力主要是指通过识记,能够准确识别高考非选择题备选项表述的正误情况,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事物。“在遗忘之前再记一次”,通过有意识的反复识记,以积累知识、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要理解性地识记,以考试大纲罗列的考点为线索,逐一落实,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清晰的纵横网状知识体系,考点由点连线、由线布面、由面织网、由网成体,并对考点恰当扩展、深化、细化,在综合思维中把握考点。
五、主体(主题)迁移的能力
1.真题赏析 38(1)题,由习近平为组长,迁移到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迁移到政治主体——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从而思考法律保障、科学立法;国家发改委迁移政治主体——国家行政机关,从而思考政府的知识。
2.能力与目标对应 主体(主题)迁移能力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即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即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等考核目标与要求。
3.教学建议 主体(主题)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情境中抓牢基础知识,再要学会转换问题情境,“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从而做到由此及彼。构建主体(主题)知识网络。经济主体有消费者、劳动者、企业(公司)、市场、政府(宏观调控)等,经济主题有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等。政治主体有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等,有中国外交政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有公民、政府等,主题有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生活与哲学》主题(或范围)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观、发展观等。
六、全局解题的能力
1.真题赏析 39(3)题,既要依托材料,又要从《文化生活》全书思考。如果思维束缚在“文化自信”,答案只能联系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关系。如果只站在获奖,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国际高度,就可能会联想到中华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强国等知识。endprint
2.能力与目标对应 解题全局能力符合获取和解读信息,即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即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即全面阐释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论证和探究问题,即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教学建议 选择题,需要关注材料、备选项、备选项的组合(组合型选择题);非选择题,需要关注材料、设问、教材相关理论。特别是39(3)问就属于开放性试题。教学中,情境选择、问题设计、答案拟定都应有开放性,激发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从而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七、还原答案的能力
1.真题赏析 39(2)题,答案还原能力是指答案从试题中来,弄清答案的来源。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案来源于三部分,即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不论是哪种语言,都必须紧扣试题材料和设问,其答案在试题中一定有其材料依据,如果脱离材料,只凭设问就可以组织答案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是没有的。
2.能力与目标对应 答案还原能力符合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这种能力是倒推思维,由答案思考试题信息——材料与设问。
3.教学建议 精选部分非选择题,从参考答案倒推试题的材料和设问依据,即知果寻因;再顺推由试题材料和设问,思考答案,知因寻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八、科学表达的能力
高考试题需要结合获取情境信息和调动教材知识,创新运用材料形成答案的方式,有完整表述原理,有结合原理表述,对材料进行概括处理,还有内镶嵌式处理。全国卷政治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以内镶嵌式呈现为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表达能力,要求做到答案结构逻辑化;答案编写完整化;答案表述术语化。答案书写做到外在美,包括排版美观、书写美观、条理清晰。做到答案序号化;序号间隔化;字迹整洁化;文字简洁化;修改规范化。
当然上述能力划分不是只符合某一或某几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是主要符合或侧重符合某一或几个考核目标与要求。
通过能力培养,引导考生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按照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积极備考,学生能够“读得懂”、“记得住”、“想得到”、“写得清”、“说得透”,在此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何学军,50岁,女,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政治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38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