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旅游市场的“潜力股”
2017-08-30周翰博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 周翰博
正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2017年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预计世博会期间,将有500万游客来到当地,中国将是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之一。在此背景下,2017年哈萨克斯坦首次举办“中国旅游年”,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哈旅游,同时也希望中国投资者关注这一领域的商机。哈萨克斯坦虽是内陆国,但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等待发掘。
哈萨克斯坦的另一面
哈萨克斯坦究竟什么样?也许在多数中国人心目中,这个位于新疆以西、欧亚大陆腹地的邻居,应该是一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环球时报》记者来阿拉木图工作之前,也是这么想的。可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记者的认识被彻底颠覆。这里碧水、蓝天、阳光、沙滩一个也不缺。
冬季的阿拉木图,是全世界滑雪爱好者的天堂。位于阿拉木图市郊的琼布拉克高山滑雪场全球闻名。乘缆车穿越茫茫林海,直达海拔3200米的山巅,然后一路俯冲下去,风驰电掣的感觉既刺激又享受。
到了夏季想看“海”?没问题。哈萨克斯坦西濒里海,有长达1730公里“海岸线”。里海之滨的阿克套市街道干净整洁,穿过风景如画的滨海公路,就是沙滩浴场和嬉戏人群。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东西方融合的文化也很有特色。哈萨克斯坦优尼国际旅行社经理阿扎马特告诉记者,漫步阿拉木图街头,前苏联时期的图书馆、办公楼、公交车站,与极具现代欧洲风情的露天咖啡馆、水烟吧相映成趣。“哈萨克斯坦人生活节奏比较慢,到这里享受几天慢生活,是不错的体验”。
穿过草原进入酒店别诧异
哈萨克斯坦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然而配套的基础设施却让人不敢恭维。哈萨克斯坦ECA旅游公司总经理叶力江无奈地告诉记者,以阿拉湖为例,那里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湖水含有丰富矿物质。但是当地的路况极差,坐飞机也无法直达,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意愿。
阿拉木图郊区著名的克里塞湖有“小九寨沟”之称,但是阿扎马特告诉记者,从阿拉木图开车过去不过200多公里,但保守估计要6.5小时,且只能开性能优越的越野车前往。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没有经验的司机根本不敢开。
业内人士的介绍让记者将信将疑,但卡普恰盖之行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体验。记者近日来到卡普恰盖采访,到达市区还算顺利,一离开主路,一切都变了。一条没有任何路标和路灯的年久失修的沥青路,通往草原戈壁深处。行驶约5公里后,沥青路早已消失,崎岖的小道纵横交错,导航软件全部失灵。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一行人才找到通往酒店的路线。
玛丽娜·巴尔塔耶娃是记者入住酒店的副总经理,她对记者表示,由于缺少修路资金,政府只能将城市之间的主干道修通,但通往酒店的这最后六七公里路就无人过问了。“我们早就想开发冬季旅游项目,但考虑到冬天这里根本无法通行,也只好放弃”。
投资要注意这些风险
很显然,哈萨克斯坦旅游市场开发程度与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当地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在投资旅游业能赚钱吗?
对此,阿扎马特提醒投资者一定要谨慎。首先是知名度低,人们尚未将哈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旅游季节短。由于冬季漫长、酷寒,除冰雪主题游外,多数旅游项目只适合夏季开展,最多不超过4个月;此外,这里的政策风险、金融风险、自然不可抗力风险也相对偏高。
叶力江也表示,投资哈旅游业还要面临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价格贵,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准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此外,对各国游客而言,赴哈旅游签证难办,也都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过,谈到哈萨克斯坦旅游产业的未来,阿扎马特充满信心。他对记者表示,哈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远未饱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自驾游、传统文化游等项目都有巨大发展潜力。从长远看,围绕这些项目投资兴建公路、酒店、餐厅,以及铺设网络通信设备符合市场规律,一定能有收获。
叶力江同样乐观。他认为,哈萨克斯坦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从目前的0.7%提高到8%左右。“不难看出,发展空间很大”,叶力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