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法运用的一点思考

2017-08-30朱智深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情境

朱智深

摘 要: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活动的一些感受,对于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有一些较好的收获,如:对情景教学法问题的提出背景分析、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法、把握运用范式三、对情景教学的教学价值评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改进语文教学质量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

一、情景教学法问题的提出背景

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们都知道,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在当前已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要求。但遗憾的是,传统教育中的接受式课堂教学已在广大教师中留有深深的烙印,虽然在对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但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根生蒂固,其中教学缺少了学生积极的主动参与,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缺少了学生的探究实践,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都十分明显,但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象是很难的,教师长期养成的照本宣科完成应试教育的惰性是很难一蹴而就的。

二 、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法、把握运用范式

(一)为学生设计好直观式教学情境

对于该问题教师要注意发挥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同学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如在讲授《短歌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你谈谈在《三国演义》中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发言)。经过交流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再通过观看视频对曹操的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二)为学生设计出悬念式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同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式的教学情景尤为重要。如《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小说中的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辛苦赚来的钱才还清债务,却得知她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一信息时小说戛然而止,不禁让人联想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主人公玛蒂尔德从朋友口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悔过,是不甘心,还是愤怒?她将来的命运如何?”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而从课后的学生作业看,同学们是积极的开动了脑筋的,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为学生设计好语言文字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比如我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诗化的语言。我设计了以下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一碧晴空,一蓑烟雨,一枝春花,一江秋水,在诗人笔下凝结成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即使凄凉,纵然落寞,却依旧美得晶莹剔透。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以诗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凄美的古典诗词学习环境。经过了诗歌的鉴赏,在再现词境环节时。在整堂课中我大量采用了诗意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的凄美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身临其境体会到了词人的情感,触摸了词人的灵魂,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本词的主旨和思想情感,同学们因为本门课的学习,更进一步感受到语文情景教学之美。

三、对情景教学的教学价值评判

語文教改要开展的内容很多,各年级的教学要求肯定不一样,但随着教师在新课讲授之前或随着探讨问题的深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其关键是诱发学生的“心”,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问题情境的引入阶段,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即是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提高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具备教学实用性,它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思维水平大大提高,并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情景教学法情境
情景交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