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四形”笔势纯形态是儿童学习书法的古而弥新之举

2017-08-30朱富彦

青年时代 2017年23期
关键词:笔势书法儿童

朱富彦

摘 要:本文从学习汉字书法的传统理论中,对初学者笔势的技术要求,与儿童视知觉形态意识相呼应的论证。通过儿童形态意识的平面构成分析,把传统理论与形态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出了平面构成中的四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和菱形)纯形态,是儿童学习书法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举措。

关键词:笔势;纯形态;四形;儿童;书法;视知觉;主观意识

把一个汉字沿着笔画剪开,分解的结果是一组各式各样的点和线。书法有两大技法:用笔去写出这些线条的技法,称为“用笔”。用笔去把点和线组织起来的技法,称为“结字”或“结构”。点和线是有形可见的实体,结字是一种法则,它通过点和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得以表现,决定点和线如何去构成汉字。书写者根据什么原则来组织点线呢?那么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汉字的基本结构就是四形笔势纯形态,“四形”就是矩形、梯形、三角形和菱形。学习书法的人就应该按照“四形”纯形态来组织汉字的点和线,古代的书法大师们给出的书法笔势精彩的论断,与平面构成学和儿童视知觉相呼应。证明了四形笔势純形态是符合儿童学习书法的,是古而弥新之举,应该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

一、学习汉字书法首先得弄清楚书法笔势的理论知识点,儿童的知识理论面狭小,“四形”笔势能让学书理论让儿童能易于理解和实践

初学书法者特别是儿童,对于组织点线的基本思想,得着眼于汉字点和线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书法理论上称之为“笔势”。有“势”就是活字,无“势”就是死字。书法“结字”是根据“笔势”来进行,笔势是结字的基本根据。东汉蔡邕是最早提出“结字据于笔势”论据的人,他在名著《九势》一文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相映带,无使势背。”《九势》开篇三句话,是中国书法结字的基本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千七百多年来,书法家都照此行事的,所以值得每一个学习书法者仔细地研究其中的深刻蕴义,也是儿童学习书法的正本朔源之道。

汉字书法结字的笔势理论,由东汉的蔡邕开始,历代的书家都有精彩的论述和发展,至清代晚期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进行了总结性的论断,文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蔡邕字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这样的论书已经明显的总结性的认为,汉字结构的第一性,而用笔是第二性的。成年人对于这样的论书都有些难以理解,对于儿童来说更是高深,所以在儿童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理论解释成他们易懂的知识,把书法笔势的传统理论内容,与儿童的平面构成中纯形态的视觉认知能力相匹配。所以平面构成和视知觉的理论,与传统学书理论相结合,古而弥新的汉字四形笔势纯形态是独特创新之举。

二、从形态构成的学科知识要点中,对平面构成纯形态的概念得出结论,对汉字“四形”纯形态的理解和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书法水平

“纯形态是以几何形态为基础的最基本的构成形态。即以三角形、距形、圆形等最简洁的形体进行造形的几何形态。纯形态是形成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最基本的形态要素。”纯形态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来描绘,可见点、线在造形中的作用,这恰恰相同于汉字基本结构由点和线组成的书法笔势原理。汉字“四形”纯形态是方形、梯形、三角形和菱形。汉字的笔画以直线最多,所以汉字基本结构是方形的纯形态字外形。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但不相等的四边形,也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三角形是纯形态中最稳定的几何形态。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也可以说是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自己镜像的组合。“对点、线、面组成纯形态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的理解,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对其性质和原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成的学习和理解。”

儿童的视知觉意识,决定了在学习汉字书法时,只能是按照简单的平面构成二维空间的点和线来组合。“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里以多种造形元素,按一定的原则组合成新的形态的造形活动,主要以轮廓描绘形象。平面构成的概念元素,指在意念中感受到的构成物象的点、线、面、体等元素,这些元素,是人的视知觉意念所能够感受到的,在客观事物结构中的一种存在。”汉字是由点线的笔画组成,汉字书法是要写出富有美感的表现和个性的,是有生命力的汉字,而不是仅仅只用汉字识别的简单功能。汉字基本结构就是“四形”笔势。学书者在组织汉字点线的时候,就要按照“四形“笔势纯形态来指导自己汉字的点线组织书写。因为“在创造形象之前,应该在脑海中先形成这个形象的概念或者图形,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构成形态》学科中平面构成最深入人心的理论,是对“四形”笔势的最好证明,也是与古代书法大师的学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晋王羲之《笔势论》之创临章第一中说“结构者,谋略也。”意思也是阐述“意在笔先”,优秀的书法作品的汉字,书写者就是能够有效地组织汉字的点线,书写富有美感和生命的汉字,而不是仅仅书写出汉字的识别功能。

三、符合于儿童在儿童年龄期间与之相匹配的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是“四形”笔势纯形态的汉字学习书法的在人的生理优势所在

儿童在认识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只关注汉字的音和义,目前中国的语文老师在教授儿童认识汉字上,一直存在着学习汉字书法的教育缺陷和学习障碍。老师教授学生识别汉字的方法,都是使用汉语拼音,然后教授这个汉字的义。音是为了导读,义是为了理解,但是汉字的造形却没有教。所以,儿童在看见一个汉字时,首先的反应是这个汉字的音,怎么读?其次是汉字的义,什么意思?儿童对于汉字的造形却没有丝毫反应,这种固定认识汉字的形式,称之为视觉习惯。一个不认识中国汉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国汉字,我相信他的第一反应是造形,是不知道这个汉字的音和义,因此才有“人生识字忧患始”之说。当儿童认识一个汉字的以后,因为没有对汉字的形状有结构的反应,就把一个汉字写好的能力减弱或消失了。作为儿童来说,要把这样的缺陷和障碍弥补,就是要排除干扰,重新知形。而“四形”笔势纯形态的汉字书写基本结构的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是简单易学的。

儿童阶段的教育心理和视知觉是怎么样的?儿童是人类成长的初级阶段,学习要符合人类性情的自然发展,符合儿童正常健康的心理轨迹。近现代的儿童美术教育家和视知觉艺术理论家,都有精彩的论述。日本近代儿童教育理论家鸟居昭美在《培养培养孩子从绘画开始》中,提出了精彩的理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绘画完全不同,儿童绘画是按照自己认识事物纯形态来组织画面。”“六岁以后的儿童开始有将事物抽象形态和纯形态,这是为书写文字做好了基础发展。”“七岁以后的儿童的绘画逐渐变得能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能够从不同面通过不同形状表示事物的形态特征。”“九岁的儿童,终于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在绘画方面迈向成人阶段的第一步。”汉字起源象形,是原始人类根据看到的自然事物来创造和记录文字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汉字的基本结构像绘画一样的描绘出来,儿童学习汉字书法就可以像绘画一样的完成。“四形”纯形态的汉字书法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像绘画的图像一样来看完成的。现代徳裔美籍视知觉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认为:“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就基本上反映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的主题思想。艺术是建立在知觉的基层上,研究艺术首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阿恩海姆还认为视知觉在人类活动中是最有效的,跟一切思维活动更紧密的联系,从“完形”理论出发,从视知觉在艺术活动的角度分析。具体来说,人类对于动势的判断需要理性的思维,更需要人类的视觉在接触到图形的一瞬间所产生的知觉判断,这是人类特有的视知觉功能,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加工。这样视知觉判断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意义的事实,证明着视知觉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在学习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头脑的思维中已经有汉字基本结构的“四形”的纯形态,运用汉字的点和线条的笔势来组织成具有纯形态的“四形”。而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在其汉字书写过程中,起到纠正书写汉字的点和线条错误,使其汉字的书写更加以“四形”的基本结构来完成,儿童认知了“四形”纯形态的汉字基本结构,就能按照“四形”来完形汉字,因此,“四形笔势”纯形态是新颖独特的方法,也能同古人学书的论述相得益彰。

四、汉字的基本結构的“四形“笔势纯形态,可以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形态构成的组合要素来学习,儿童学习书法就事半功倍

书法的对象是汉字,祖先在创造文字时所依据的造字方法是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这是汉字构成的六大规律,简称“六书”。“六书”中最基本的汉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和指事两种,因为象形和指事的汉字直接具有图形的特征,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纯形态的慨括,其他造字的方法也依据此种纯形态的图形特征,书写出具有美感动势的汉字基本结构来。不管汉字是怎样的造字方法,运用点和线条来组织构成汉字的基本机构,这于形态构成的要素的理论和概念相匹配。“纯形态是形成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最基本的形态,而组成纯形态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所以说点、线、面是形态构成的要素。”而汉字是点和线条的构成已经毋庸置疑,所以“点、线、面是形态构成的要素。”但是汉字的笔画里,线条最多,点相对于线少,如果点在单个字中占的面积过大,可以看做是面,但是仍然是点,因此我们在形态构成中,主要考虑是汉字笔画的线条是怎样组织安排,怎样在汉字的“四形笔势”纯形态中的发挥作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在意线条的组织,通过线条的就能把汉字的外形状书写出富有美感和生命力的基本结构。因此能证明着“四形笔势”纯形态是儿童学习书法的创新之举,而又符合古人书法大师对汉字书法的审美要求。

“线的形态,从动态的角度讲,是点运动的轨迹。”而线的种类就两种:直线和曲线。把不相交的线称为平行线,相交的线称为折线或集中线等,交叉的线称为正交线和斜交线。曲线就相交和交叉两个种类,另外曲线与直线相交或交叉的组合非常之多。在汉字的笔画中,直线的长短是四形纯形态里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的梯形、三角形、菱形是受直线的长短直接决定,所以书写汉字必须最先把握直线的长与短,而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视知觉清楚的判断出书写汉字笔画中直线的长与短,书写出“四形”纯形态中“三形”纯形态的汉字基本结构来。在汉字中直线条的水平与垂直,汉字的横画是否水平,竖画是否垂直,是汉字“四形”纯形态中矩形纯形态的判断标准。而关于汉字笔画的直线条的水平与垂直,古人有过很多精彩的论述,其中最著名最影响学习书法且有深远影响的,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中所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其中的“平正”正是汉字里直线条的水平与垂直的论述。横画直线是否写水平,竖画直线是否写垂直,儿童是能够判断书写效果的,而直线条的水平与垂直,就直接符合于纯形态中矩形的要求。汉字笔画的曲线条,不能组合成矩形的纯形态,它的汉字组织笔画的方法同直线的长短一样,此不再述。而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只会对纯形态的汉字的外部形状大小,和汉字内部负形形状的构成影响,而基本的汉字“四形”纯形态不受影响。造形基础里包括形和骨格,汉字组成的点和线条就是骨格,其中线条是重要的骨格。

“如何把造形的要素进行组合、配置,如何进行有序的分割,来造成具有秩序和力度的构图。”这是构成方法的总体方法。在构成基础里,形的慨念里分别是正形和负形,单独形和基本形。汉字的笔画组织成的汉字形象,称之为正形,也就是笔者所论述的“四形笔势”纯形态的形。而与外界形成的形称之为负形,负形与正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关系着汉字的结构形态,这就是古人论书当中提及的“计白当黑”“知黑守白”的道理是一致的。儿童因为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是很容易知道这个造形要求的,而汉字结构里的负形,因为是更高难度的要求,笔者在此不论述。

“单独形即是独立的形,单独形常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图形。”在汉字的六大造字方法中,象形文字都是单独形,而指事的造字方法,也具有图形的特征,因此非常符合“四形”纯形态的形状要求。剩下的四种造字方法,都是依据象形和指事文字来演变出来的,因此单独形是基本形的基础,基本形中包括单独形。“如果整个画面中的图形设计是由一组重复的形,或者彼此有联系的形所构成,那么,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汉字除了象形文字的造字之外,基本上都是组合起来的造字方法,这于构成基础中基本形的概念是相同的。因此,汉字的偏旁部首,就是基本形中的单独形。

五、汉字的偏旁部首是符合于平面构成的法则,所有的偏旁部首就是个基本形,把基本形进行不同方式的结合,产生的组合形是符合汉字“四形”笔势纯形态的结构要求

汉字的总体组合结构方式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左中右结构属于左右结构的演变,上中下结构属于上下结构的演变。左右结构是梯形纯形态,左偏旁部首形状高度高于或者低于右偏旁部首,左偏旁部首形状小于或者大于右偏旁部首,形成的纯形态是梯形向左或者向右旋转了90度的梯形形状。左中右结构的左右偏旁部首都一样高或者中间部首最低,汉字的外形仍然形成矩形。左偏旁部首最低,中偏旁部首略高,右偏旁部首最高,形成的纯形态是梯形向左旋转了90度的梯形形状。上下结构,是上偏旁部首短于或者长于下偏旁部首,形成梯形和倒梯形。上中下偏旁结构,中偏旁部首长于上下偏旁部首,形成菱形。在汉字的上下结构中,下结构又有左右偏旁部首结构的,形成如汉字“品”字形的关系,形成三角形。汉字全包围结构的,只要外偏旁部首是大“口”形的,都形成矩形,小“口”形的都形成倒梯形。汉字半包围结构、下左包围、左下右包围结构的,也都是形成梯形。汉字上右包围、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形成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的纯形态。儿童对“四形”纯形态的认知,在书写汉字不同偏旁部首组合时,以上的方法非常简单。因而儿童在书写汉字时,依据汉字不同的偏旁部首组合形式,来选择不同的纯形态,而“四形笔势”纯形态如果已经在儿童的意识形态中,这与古人说的“意在笔先”“成竹在胸”的学习书法的论述一致,而达到“下笔如有神”书写“四形笔势”纯形态境界。通过汉字的偏旁部首的组合方式,可以看出,汉字四形笔势纯形态是古而弥新的方法,非常符合儿童学习书法。

六、汉字“四形”笔势纯形态,符合于形态构成学中的美学法则,儿童对于平衡、对称之形更易于创造,书写汉字的结构时得心应手

“平衡是造形构成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形体的平衡,即保持着稳定的状态,不仅实际上安全,而且感觉上舒服。”这是构成方法中对平衡概念的论述。平衡有两种形式,基于力学形式的平衡和均衡。古人对于汉字笔势的论述,都是在汉字的重心上作文章,写出富有美感和生命力的汉字,因为“重心是平衡的重要概念,其重心的位置是决定该物体或画面是否平衡的关键。”如果“四形”是对称的平衡,没有动势,汉字的结构必将平庸无疑。,因此“四形”必须有笔势,就是为了达到不对称的平衡,这与孙过庭说:“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论断要求一致。“均横是一种在构图中,从形态的配置、量感及色彩关系等方面都不满足于力学的平衡原则,而是在视觉效果上通过调整,达到整体平衡的一种构图形式,即不平衡的平衡,称为均衡。”“通过视觉得到的平衡,布局较为自由,形式富于变化,构图中充满一种张力,效果生动、活泼。”儿童虽然在年龄上比较小,但是在书法的学习上,在有“四形”纯形态的基础中,一定要加入笔势,只要加入笔势,才能书写出有生命力的汉字,因此,笔者的纯形态是“四形笔势”的纯形态,而不是“四形”纯形态的区别所在。汉字的基本结构的形状要均衡,是不对称的平衡形状,如果是对称的平衡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毫无生气的“馆阁体”。失去了汉字书写的生命力,国学中书法的核心部分就丢失了,百害无一益,所以应当引起书法教育者和学习书法者的警惕和重视。

七、“四形”笔势纯形态,在古今的传世汉字书法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实物例证。儿童可以从这些优秀的作品,更直观的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书法不愧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古代的书家,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师,如王羲之、王献之等的书法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在“四形“笔势纯形态的汉字基本结构上的能力,他们的“四形”笔势纯形态的能力超群,不论是单个汉字,还是一行汉字,更是通篇汉字书写中,“四形”笔势纯形态的在其中体现得一览无疑。到了初唐时期,仍然有少部分书法作品是“四形”笔势纯形态的书法作品,中唐和晚唐时期的书法大家作品,书法家逐渐丧失了“四形”笔势纯形态的汉字书写能力,宋代书法家的纯形态的能力更弱,南宋以后,书法“纯形态”的作品就少之又少,但并没有灭绝。当代的少数著名书法家中,以张羽翔、白砥等为代表的书法家,重新把魏晋“二王”为代表的“四形”笔势纯形态书法,在汉字书法的教学和创作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儿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为了把中国的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应该把握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学习书法的方法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四形”笔势纯形态的学习法则是古而弥新之举。书法教学者,应该把“四形”笔势纯形态,推广到儿童的书法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责任编辑:黄简).

[2]《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崔尔平选编).

[3]《形态构成》(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著:袁涛).

[4]《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漓江出版社(日本)鸟居昭美).

[5]《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美)阿恩海姆).

[6]《藝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英)贡布里希).

猜你喜欢

笔势书法儿童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楷书的笔势
书法欣赏
留守儿童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