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屏边山区学校如何利用乡土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2017-08-30陶玉春
陶玉春
摘要:边疆山区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乡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阐述在屏边地区如何利用当地文化特点,创造性开展山区美术课堂教学。如围绕富有特色的自然条件,开展综合性美术教学活动;挖掘环境资源,开展美术活动;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体验性审美活动。
关键词:屏边山区美术;乡土文化;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269-02
屏边县地处云南省南部,属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当地学生的美术信息来源很少,大多都靠课堂获得。他们仅有的课外知识,也是从图书或电视上获得。这是山区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山区美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虽然受到美术材料、制作工具、学生课外收集美术知识过于狭隘等制约,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合理利用山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就能充实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
一、乡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本地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按照审美的原则,把人们喜爱的、经过历史沉淀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其次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承。乡土文化是本地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历史结晶,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积极参与文化的继承,树立远大目标,推进家乡的文化发展。
最后能够推动学生創新思维的形成。创新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创新精神又通过实践去实现,在全面了解乡土文化资源的同时,可以通过讨论、思考、辩论等活动,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经受着巨大的考验。需要学生正视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可行之策。
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合理进行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资源也称地方文化资源,表现在地理和文化两个方面,为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民俗资源,如古建筑、民间工艺美术)等。把乡土文化资源带入美术课堂,有利于拓宽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域环境、人文景致、风俗民情等,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珍惜、保护,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服务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重点的、有特色的乡土资源,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1.利用环境资源巧妙开展美术活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材料资源不为人们所重视,有很多被人们所丢弃的“废品”,经过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加工,就可以变成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品,起到变废为宝、画龙点睛的作用。用这种方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既可就地取材,节约购买美术材料的费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山区美术活动中,学生随处可寻找材料,既经济又实惠。如在学习如何制作面具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废旧材料,各种颜色的纸张、会发亮的箔片、树枝野草、易拉罐、旧报纸、毛线等都是很不错的美术创作材料,通过课堂讲解美术设计的法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些材料在学生手中都可以变成一个个极为漂亮、富于个性的面具,这些身边的实例,对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有益处的。山区学校美术教育应立足本地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现实,因地制宜,不必贪大求全、追求不切实际的城市美术教育模式,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应该力求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学校美术教育。2010年5月,我校就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一次环保时装展演赛,同学们所展示的服装全部是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废旧物品、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近百套各式各样的服装,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才能,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环保的理念在每个同学的心里播下了种子,更为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互助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只要开动脑筋,任何地方、任何条件都是创造性开展美术活动的空间。
2.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进行综合性的美术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山区美术课堂学习的一大难点,它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习内容是疏远山区学生生活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不会去探究、深入学习。作为山区学校,要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把这种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深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感知乡土文化。除此之外,还可结合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美术综合活动。审美活动不能只限于欣赏课本上那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屏边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火山口、九层瀑布等;人文景观包括:老街心、红旗水库、大围山民族广场等。这些富有美感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使课堂生活化,且用美术的形式表达丰富的生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
3.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体验性审美活动。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不是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整个课堂也不是以老师为中心,它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美术教学应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出发,使美术学科的审美、启智、辅德、怡情等多元功能得到全面体现。在山区美术课堂中,学生往往见识狭窄,对于开展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美术素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结合学生身边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堂的整合,这样,学生小组学习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得以更好地开展。如参观当地举办的书画展、访问民间艺人等。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采用文字、绘画、摄影的手法进行记录,作为艺术创作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贴近生活的美术活动
民族文化的发掘也是美术课堂的一个有益补充,屏边县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除了苗族外,还居住着彝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多彩的服饰、独特的风情习俗、各异的建筑特色,对自小成长在这个地区的孩子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不少的民族学生从小接触本民族的文化,更易于创造富有民族特点的美术作品,而这就要靠教师的引导,把乡土文化资源以生活化的方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例如我在高一年级椅子设计课中,先展示出彝族代表特色的装饰纹样,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要求学生利用民族纹样装饰设计自己的椅子作品,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那一把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椅子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服饰设计课的教学中,用一节课的时间欣赏苗族服饰及了解它的特点,并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服装,要求学生运用民族服饰的元素设计出一套校服效果图,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与奖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体会到了艺术创造的乐趣。
总之,灵活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学,让这些地区不致成为艺术教育的荒漠,使之能够跟随时代潮流,体现国家教育的公平性。其次,在有效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将其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变革和创造。再次,可以扩大艺术课程的资源,寻找适合边疆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山区美术课的教学不是表面的,而应该是内在的,山区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我们民族的东西才会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常锐伦.美术教学参考书14[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