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文化融通之路

2017-08-30刘鹤郭凤志

人民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倡议一带一路

刘鹤++郭凤志

【摘要】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寻求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加强国家间全方位合作的“金钥匙”。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融通的同时,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有力抓手。我们应弘扬主旋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墙;规范产业市场,创新文化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文化融通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在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世;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交流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这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交融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产业成熟是实现文化融通的基础

文化融通是经济商贸交流的最终目标。中华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不同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寻求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加强国家间全方位合作的“金钥匙”。作为投入少、科技含量高、产出高、影响范围广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价值早已为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想要打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大门,就必须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充分肯定自身拥有的意识形态领域优势,坚持融通的文化交流理念,在尊重他国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保持高度自信,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持有发展眼光。

文化融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经阶段。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一带一路”将引领东西方经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带动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文化融通要求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建立在产业成熟的基础之上。文明是多元的,中华文化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共处而不趋同,这不仅是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精髓,更是对外文化交往所坚持的态度。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去”的茶、丝绸、瓷器等,均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文化融通的精髓在于交流双方的深入学习沟通,并且需要成熟的文化产业承担这一重要角色。正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是我们对外文化交流中打出的“特色牌”,借助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人文因素扩大文化影响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古汉语热”“诗词热”出现的一系列兼具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综艺节目,为如何处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商业因素不能作为忽视文化的挡箭牌,平衡好两者关系是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石。

找准优势是实现文化融通的核心

要围绕经济圈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带,发挥文化融通的优势,就要对自身的文化优势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我们首先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确立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對外交往中维护好民族文化的尊严。历史证明,中华文化屹立不倒的根源在于包容,中国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古人坚持追求的“王道”需要通过礼义道德的完善来实现,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通过强权和扩张来转移国家发展中的矛盾大相径庭。“一带一路”正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核心中的“融通精神”,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具体、互补,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展开友好交往。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国发展现状,建立了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规划。“一带一路”的目标和任务是推进“五通”,这是针对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现实性而谈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是政治层面上的“互连”;“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则是经济层面上的“互助”;“民心相通”则是文化、社会、民生层面上的“互补”。“民心相通”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明成果的共享、文化价值的共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所体现出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是史无前例的突破。“民心相通”是“五通”的最高层次,这意味着把文化层面的沟通交融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是具有集合效应的文化交流,是立足于中华文化的“融通”特性而实现文化交流的创举,更是各国之间实现共赢的载体。

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墙,打造文化创新品牌,提高文化国际话语权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既要加强文化安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抵制外国不良文化的侵蚀,也要弘扬主旋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练就民族意识形态的“金钟罩”。我们应充分认识当下以意识形态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环境,增强国家、人民群众的文化安全意识,完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法制体系,尤其要重视网络文化安全,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监督机制。此外,还要建立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机构,在复杂的国际文化安全局势中维护好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在强化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方面,要积极迎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牢牢把握舆论阵地的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以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补充,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规范产业市场,打造文化创新品牌。在重点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过程中,独具文化特色的企业是重要载体。面对国内文化产业存在的创新流于形式、文化品牌缺失等现状,我们既要规范产业市场,给文化适度“降温”,又要鼓励支持优秀的“文创”企业和具有显著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发展创新,从政策上支持引导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引导企业文化创新,就要鼓励企业借力优秀传统文化,立足自身发展状况,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在城市建设上,则要立足自身优势,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文化价值。如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历史文化、民俗风俗、传统建筑、特色工艺为着力点进行文化内涵拓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

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提高文化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创新。我国文化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重技术、轻内容,缺乏原创性产品,因而有必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国动漫、游戏、影视等行业的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开拓现代化文化传播渠道,打造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平台,利用新型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发挥国家主导、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打造以“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中法文化年”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教育和宣传平台;发挥民间文化组织力量,推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鼓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促交流、共合作,增强学术话语权。

经济制度的改革落实在经济特区和重点经济圈的划分和建设,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文化的复兴和崛起也离不开重点文化产业带的确立,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融通,带动经贸圈与文化带的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新华网,2017年5月16日。

②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责编/陈楠 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倡议一带一路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