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公共外交的途径
2017-08-30周鑫宇
周鑫宇
近日,美国皮尤调查公司公布了新一轮全球国家形象的调查结果,美国南加州大学等机构也几乎同时公布了国家软实力的排名。且不论这些统计是否科学,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众所周知,公共外交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公共外交的实现途径有必要再思考。一些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共外交的目的既然是要改善中国国家形象,那就要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关键是做好对外传播。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公共外交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可以将公共外交的途径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国家话语”,宣传本国的真实国情、价值和文化。习近平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只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尤其是各领域的精英人士,有更多机会接触外国的各方面精英人士,有条件掌握更广泛面上的社会情况,应该在国际交往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民众也要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做好本国的一张名片。
二是在外交活动和有组织的国际活动中,促进跨国社会交流。这其中的外交活动,包括首脑出访等双边活动,更主要的是多边外交活动,也包括非政治性的国际活动。近几年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领导人峰会等都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场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全球性国际活动,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此外,有组织的文化、艺术、旅游等国际交流活动,也都可以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
三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举办让外国民众产生获得感的对外活动。这类活动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国家层面的一些外交活动,如为联合国提供打击海盗的护航、帮助流行病的治疗、免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等;也包括提供发展援助和慈善支持、帮助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活动、提供教育和培训;以及企业在国外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等等。“获得感”是这类活动的核心。这类活动表明,公共外交不但是要“讲故事”,更要做实事。利益的分享和获得感的产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四是社会各个行业和专业的国际合作,将促进社会多侧面的相互了解,增进认同感和信任感。经济、教育、文化、传媒、科技、体育等社会各领域的国际往来,在实现其自身业务目标的同时,也会编织出全球化的交往网络,让两国社会密切联络、相互依赖。企业、智库、学校、媒体、社团等,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枢纽性的功能,让两国人民有机会、有平台联络起来,建立起合作和友谊的关系。在这些组织的推动下,就有了所谓的青年公共外交、妇女公共外交、智库公共外交、媒体公共外交、体育公共外交等。
从上述四个方面概括公共外交的途径,可以获得较全面的理解。显然,在如此广泛的活动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领导人所直接从事的公共外交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各个国家都是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国家直接从事的公共外交,也有很多局限。国有媒体的对外宣傳,有可能被别的国家指责为“颠覆活动”;国家直接从事的人文交流,有可能被别的国家指责为“文化入侵”;就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援助活动,都有可能遭到莫名的非难和抵制。公共外交虽然涉及的是文化、经济和社会治理活动,但仍然具有国际交往的特殊敏感性。一个国家的公共外交要想取得成功,一定是多层次、多手段、多主体,也一定是官民并举、官民互促的。
此外,公共外交还应该和全球治理的工作结合起来。国家形象不只是说出来的,也是干出来的。在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在为别的国家提供发展红利的过程中,在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中,才能最好地讲清楚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同时把世界人民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让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公共外交还要进行更高眼光的顶层设计和更广泛领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