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网络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再思考

2017-08-30戴琦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网络时代特点

戴琦

摘 要:当今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变革,它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给党和国家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面对网络群众工作的现状,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好网络带给群众工作的新空间、新平台、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特点;创新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有“自媒体”之称的社交网络呈现出了“裂变式”发展和“病毒式”传播的状态,它使信息传播格局和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变革,从而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向,甚至是群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改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政府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在内的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到达2.39亿,占总体网民的32.7%。由此可见,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参与主体的变化

传统的信息生产者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和政府官员,或是供职于中央或省级媒体的专门人才,他们的观点具有前瞻性、导向性、权威性,被认为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生产者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众,他们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个人性、功利性,虽然不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识,但是在一些炒作者的推动下,依然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传播途径的变化

传统信息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传播的成本高、速度慢、周期长,而且受控制力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人们发布信息的同时又传播信息、消费信息,这就使得信息的传播成本低、速度快、周期短,让信息更加直接表达生产者的意志,对特定人群有很强的作用力,不容易受他人的控制。

(三)传播效果的变化

传统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传播效果具有计划性和预测性的特点。而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受公共机关的限制,没有特定的标准,信息的“消费者”也由被动转为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信息的“选择权”,导致最终的传播效果具有随意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二、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党和政府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弱化

网络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延伸式、开放性的形态,这种模式使不同国家、阶层、地域、年龄、背景的人们沟通起来不受限制。它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模式,改变了党和政府站在制高点上制造和控制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单向性、灌输性、统一性、强制性的话语主导者的地位,人们可以选择不接受某类信息,或者说接受但是反驳一些其不认同的观点。所以,使得过去一味的依靠组织权威进行的群众工作意识形态的灌输方式弱化,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传播难度加大。

(二)“群体极化”效应极易引发社会动荡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网民可以不用真实身份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网络可以把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它所能延伸的任何角落。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群体事件,通常涉及群众的经济利益,一旦在网络上传播,网民盲目跟帖,同时受到舆情烈度的刺激,负面影响呈几何式增长,量变产生质变,极易产生“群体极化”效应,激化潜在的现实矛盾,造成社会舆论紧张,不稳定因素增加,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造成极大的考验。

(三)群众工作主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被消解

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使群众工作的对象不再轻易受党和政府宣传思想的直接约束和灌输,但是部分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对新媒体感到陌生并排斥,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偏弱,缺乏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遇到问题往往是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拿不出,最终必然处置不当,产生严重后果。损害形象是小,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是大,日积月累的发展下去,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然被消解殆尽。

(四)群众工作的预期和效果相差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成体系的立法和监管仍然任重而道远。各种虚假信息,不良影像充斥网络,冲击着人们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吸引受众眼球的方式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腐蚀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灵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受利益驱使,加之好奇心作祟,使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和认同感有所降低,更甚者怀着对社会的仇恨心理在网络上大肆造谣,大大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效果。

三、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时代要求

(一)实现科学执政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执政”的范围扩展到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凝聚民智,发挥民力下,实现民主决策,在时时事事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理念下与群众零距离的真诚沟通。发布信息,滚动播出,在线交流,实时共享等網络传播方式,正满足了群众的各方面需求,而且网络所呈现出来的民间疾苦远比其他渠道所获得的意见建议更具有参考实用价值。党和政府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问政的低成本、操作便捷、交流平等的优势特点,积极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给群众平等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机会,使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有效。

(二)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窗口

由于网络的大众性、开放性、便捷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社会的善恶美丑,特别是微信、微博、论坛、直播等传播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人们每天通过自媒体发表的言论达数百万条,从事各行各业,各年龄阶层、来自不同地域的网民就关系国计民生、个人利益、社会问题、甚至是国际环境等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党和政府必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正面诉求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及时、有效、合理解决,对于无理要求,要有力有礼有节的严肃驳回,消除误会及造成的影响。可见,网络在下情上达,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方面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发挥民主监督的崭新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明显增强,维权、上访、诉讼等词屡见不鲜,一些官方机构陆续开通了供人民群众表达意见建议的网络通道,尽管网络监督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对于强化权利监督,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轰动全国的“表哥”、“房姐”到“考察门”、“天价烟”,再到“躲猫猫”、“郭美美”等事件,都是网络监督的重要成果。显然,网络监督已经成为中央探索反腐道路、规范违法乱纪行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崭新平台。

四、网络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网上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要从改进新闻宣传报道形式和内容入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握和运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学会用鲜活生动的“网言网语”增强网络信息的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最大限度的发出理性、客观、真实的声音,让人民群众愿意浏览,主动相信,心中服气,行动中跟着党中央的号召走。要有惩恶扬善的精神自觉,引导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什么是“恶”,有哪些典型案例,国家大政方针是怎么要求的,公安机关是怎么做的,作为群众应该怎么提供线索,将“恶”铲除。另外,还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主动在网络上曝光生活中的善行善举,通过微镜头、微语言、微传播弘扬大爱无疆,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将其推上微博热搜,热门关注,自动弹出,默认搜索等栏目,通过一线新闻网站的引领作用,不断唱响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

(二)用新闻传播的规律占领网上舆论阵地,掌握话语领导权

当今时代,网络平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舆论阵地,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不见硝烟的舆论战场,网络失控,就会陷入被动,失去话语权,不明是非的让别人前者鼻子走,守不住底线,就更别说发出声音进攻了。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机构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必然触动各阶层利益,矛盾必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加之人民群众眼界开阔,活动领域越来越大,使得思想变化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流交融交锋。我们要有先发制人的意识,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对于重大社会事件,要及时披露真相,率先占领网上阵地,不给别有用心者谣言制造传播的机会,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给网民吃一颗定心丸,使网络成为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答疑解惑,疏导情绪,阐明真相的绿色平台。

(三)用创新的思维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工作技巧性

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战略思维和法治思维基础上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网络群众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面对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要注重思考新办法、寻找新规律、把握新特点,不断创新求变,党的群众工作才有活力,才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民意调查,并对網络舆情准确分析研判。在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时,杜绝假大空的官话和套话,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要直截了当,朴实通俗,切中要害,达到切合网民理解、争取理解支持,妥善解决问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12).

[2]章兴鸣.党风廉政的网上群众路线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3]祝猛昌.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4(5).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网络时代特点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