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利益关系探析

2017-08-30杨欢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相互关系

杨欢

摘 要: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它构成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它处处表现出固有的矛盾或统一,引起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道德内涵;利益内涵;相互关系

一、道德和利益的内涵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指用善恶作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又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的象征,用于判断人们的行为的正当性。如果将它放到社会历史活动中,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了满足其对衣食住行不同方面的需要需要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个人能力,阶级层次以及社会分工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为了有序的生存发展,必须有效的解决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了谋求最大利益,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即道德应运而生,道德是人们内心自发生成的,具有软性时效性,是“非暴力”的一种约束,当道德不足以解决严重的社会矛盾时,这时国家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暴力”的“法”就发挥作用了。纵观道德诞生的历程我们发现,它为调节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而生,是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存在,维护人们既得的物质利益,并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的运行。

(二)利益的内涵

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在马克思看来,利益的基本内涵就是由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物质利益。

一个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需要,他还追求并享受一系列的精神需要。人类在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不仅生产了自己,而且也生产了社会,同时也生产了利益,马克思说“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因此说利益主要指的是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物质条件的物质利益,它是首要的,最根本的利益,其他利益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实现的。

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一)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1.利益是以道德的方式调控社会的载体

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包括精神需要,同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他人发生一定的利益冲突,比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冲突等,从而延续出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更严重的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社会斗争。也正是由于人们通过这种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及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过程才使人们获得一定的道德经验,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人,个人同他人,社会或是集团之间存在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价值关系,为保护各人并上升到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利益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一定尺度的价值观念,与自私自利的狭隘的一己私利相对抗。道德作为调节社会矛盾,使利益分配平衡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在相对和谐中向前发展,也可以说道德是从价值关系中探索兼顾各人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途径。利益是以道德方式调控社会的载体。2

2.利益是道德产生和演进的动力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道德形态的发展,可以看出道德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也因不同主体经济利益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人们的利益诉求层次和内容不断深化扩大,也会扩大基于生产力的利益基础和空间,并扩大了道德对利益的调节范围,在量的基础上促进道德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在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衍生质的变化,即出现新的道德,并伴随着新道德的形成,道德逐渐完成自身的发展演进。而且在下一个演进历程中,新的道德会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日益激烈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运动产生新的不同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会像之前一样推动旧道德向新的道德再次发生转化。马克思承认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道德发展的决定力量,也肯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3.利益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中介

道德规范具有两重特性,即形式上具有主观性和内容上具有客观性。形式上具有主观性指的是道德規范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以观念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内容上具有客观性则指的是 那些所有可以被称为道德规范的东西,并不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对其所依赖存在的社会经济内容的反应,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对人们所普遍遵守的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说是公共利益的总规定,是社会中的个人应当遵循的义务以及行为准则。 鉴于这两种特性,它不仅决定了道德规范必然以他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先从外部的社会环境出发来掌控束缚道德主体,随之传达一系列的道德命令等等。还决定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必须转化为道德规范的自律性,即促使道德主体发信内心的遵守他律的道德规范。4

道德规范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实现,不是由原始的个人追求促成的,其中包含了强烈的物质利益动机。利益的诱导,促使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需要,才形成了道德主体由他律转向自律的道德规范。自觉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自觉的实施到社会实践中去,成为自身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力。利益是道德的根基,道德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由利益支配的,所以也支配着道德规范在道德主客体身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对利益的需要推动这种转化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因此如果失去这种利益需要,到了主体也就会丧失转化的能力。

促使道德主体发生转化的利益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道德主体背后潜在的利益动医的性质和程度决定决定了转化的性质和程度。如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纷繁复杂的阶级,或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对垒时,那么这个过程将会也随之复杂多变。但再复杂的过程也会遵循共性的规律,即全体社会成员整体利益需求和他们对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的所秉承的道德态度和他们希望有所获得的转换目标,也决定了他们出于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立场上来饯行他们遵从的道德规范。

从上述探究中得出利益决定着道德,促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正如马克斯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因此,要解决道德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利益问题,使之达到协调均衡。

(二)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

道德是一种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它必然被经济基础支配,可以说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理关系和相应的利益需求的表达,同时,不同利益矛盾冲突迫切需要利益调整,从而推动了道德历史的改革和曲折的进步,我们也可以说,从道德的变迁史见证利益调整的轨迹。

我们知道,利益往往是和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体相联系,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分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共同利益和私人利益,阶级利益等等。在对利益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进行道德判断,可以依据不同主体的利益,不同层次,不同阶级进行抉择。利益抉择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因为存在利益差别,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中人们的利益,避免激烈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进行利益选择的时候,就是人们对相对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进行利益调整的时候。

我们对道德调整利益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类为三种:1.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社会2.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社会3.有利于社会但不利于个人。众所周知,第一种结果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个人不仅会内化于心的去实施和遵守,社会也会共同倡导和推崇。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得以实现。我们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寻求最佳合理的方式去维护个人和社会的更多利益。生活中有人为了个人私利,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往往会损害一方的正当利益来获取自身的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损人不利己,是不被支持的,是不道德的行为,在社会道德规范下主体进行道德选择的时候是不允许的。

在階级社会中,财富分配往往是不均衡的。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创造但并不代表拥有,相反,这些大量的社会财富被残酷的剥削阶级邪恶的占有。毫无疑问,这是利益的创造和利益的享受的分离,是劳动的异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其本身蕴藏着激烈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为了避免矛盾爆发,为了不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来调整利益的分配,促使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论

在现实错综复杂的利益环境中,有必要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珂.利益·制度·道德[D].武汉大学.2003.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4.

[4]刘亮红.道德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6]谢维营.道德规范中蕴涵的利益机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猜你喜欢

相互关系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