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7-08-30梁赛江马鹤王学武
梁赛江+马鹤+王学武
摘要: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国家现状和未来长远的举足轻重的因素。本文以理工科类硕士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通过内涵、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管理模式,进而能够准确、客观评价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参考,为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和服务提供合理高效的样本,从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181-03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必须具备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创新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1]。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储备军,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2]。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表明学术界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端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国家和历史赋予的责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研究生运用自己的储备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学科视野,运用创新思维在学术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提出新观点,列出新概念,解决新困难,从而创造新成绩,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知识经验、创新实。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讨论,可以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进行衡量。创新能力评价具体则是指对提出创新观点、创新认识以及发明创新产品的研究生的创新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其创新思维、创新视野、实践经验、知识储备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优劣强弱。综合考虑,笔者认为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进行综合衡量,具体包括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科研立项的数量和级别,参加专业学术竞赛的层次和奖项,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情况学业成果。
二、理工类研究生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对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方式相对传统,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初级阶段的课程结业考试、中期进行的开题报告和考核,最后第三年集中论文写作和答辩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这些评价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定量考核,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硕士研究生初期课程的学习考核方式注重应试方向,形式单一,不能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学年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理工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的学习以及完成科研训练任务。在课程方面,学习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完成期末的学期学年考试或者提交相应的课程论文,期末考试成绩要求往往不高,达到60分即为通过,某方面这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只注重应试水平,忽略了平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缺乏创新能力方面相应的考核,不利于研究生激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课程的学习,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创新则是无源之水。
2.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形式不成体系。目前,理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往往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以及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进行衡量,却忽视了高端学科学术竞赛的成果体现,在评价方面有失偏颇,不利于激发研究生开拓思维,追求新的创新点。此外,在论文方面,通常只要求相应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足够数量的学术论文就可以达到要求,而不注重论文的质量,这种硬性的指标规定过于僵化,可能会导致浮躁学术心态的形成,不注重对创新过程的认可与评价,无法激励硕士研究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当前研究生的评价制度宽松为主,形式化较为严重。我国研究生入学机制体现为“严进宽出”,即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得研究生教育的准入门槛,却在毕业考核时非常宽松,只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就能毕业,几乎所有研究生都能顺利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拿到毕业证书。研究生的学位授予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学分完成情况等此类指标,忽视了研究生实现创新成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体现,对涉及创新能力的学位论文答辩表面程序严格,实际要求却很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增强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策略
理工类研究生作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分类,具备理工类研究生的共性。但是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有所差异,针对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实际状况,以教育为手段,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切实保证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实现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具体可实施举措有以下方面。
1.加强学术碰撞,开拓学术视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增加理工类研究生对前沿学科的了解。因此,在完成理工类硕士研究生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应当定期邀请国内外行业顶尖学术人才到高校进行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会议。研究生应当分年级、分层次、分方向参加不同的学术会议和报告会,与学术前沿接轨,增强思维碰撞,树立创新意识。
2.强强联合,强化交流学习。理工类高校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增强学校与学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高校间的学科交流,可以实现各个学校、学科之间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拓新的创新点,在同一学科不同领域实现突破。
3.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理工类研究生作为理工类研究生,应当通过实验以及实际操作寻找创新方向,实现创新突破。高校应当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寻找灵感,提高实验室利用的高效率,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创新想法。
4.提高科技奖励资助政策,实行“双向”激励制度。在科研方面,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学术研究的资助金额,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建立健全资助扶持机制,实现导师与学生双向激励的政策,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都会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以此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
5.加强竞赛软件培训,提高创新平台。理工类高校应当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基础上,保证研究生获得足够的技能培训,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学习专业软件并将技术应用于实践,通过专业软件的学习应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储备,为创新能力的增强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激励研究生积极参见专业竞赛,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进步。同时,高校定期更新改善实验设备,增强学校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为理工类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
研究生在学术方面,应当加强理工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发表高端学术論文,提高综合能力,使研究生在校产出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状况[3]、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和原创性成果数量[4]等来提高和体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应当不拘泥、不僵化,做到切实可行,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方案,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颜建勇,陈寿灿.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7):100-102.
[2]郭学军,宋春燕.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4,(11):199-200.
[3]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0.
[4]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32-36.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