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城和它的独立书店
2017-08-30霍思伊
霍思伊
他们试图通过光影,捕捉每个独立书店的灵魂,并进而读懂纽约。
拐进一个狭窄的小巷,尽头处有一扇小门,低矮,神秘,向里望去黑黢黢的。天花板被几个深棕色的木条撑着,白色的条纹仿佛波浪,让人眩晕。
大卫的脸在黑暗中一闪而过,他灰蓝色的眼睛忧郁而温柔,似乎正凝视着你,又似乎停留在未来的某个点上。他穿着竖条纹格子衫,与背后书架上整齐码放的众多书籍相映成趣。各种颜色的书封被门口漏进来的光照得闪闪发亮,黑白方块拼接的地板似乎也快乐地旋转起来,仿佛走入某个永远不知道结尾的童话故事中。
大卫笑着说:“欢迎来到纽约,这里是Better Read Than Dead。” 书店的名字与店主一样,具有某种神秘的宗教气息:阅读吧,否则不如死去。
在他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奇特的木版画,长有翅膀的亦天使亦魔鬼的生灵垂目,身后是巨大的树木,盘根错节,遒劲挺拔,树上长着眼睛,挂满了铃铛。好像听到它们正奏响一首从过去传来的歌谣,幽远而神秘,就如这个书店本身。
大卫用两个集装箱改造成了这个小书店。
弗兰克·波赫伯特(Franck Bohbot)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这个书店时的感受,“很神奇。这地方很小,但却有种致命的吸引力,我感觉自己正在解开某个谜题,或者进入一个故事。”
2017年,來自法国的摄影师波赫伯特和他的朋友——同样来自法国的记者、作家菲利普·安戈尔(Philippe Ungar),共同完成了一个项目:拍摄纽约独立书店,并讲述它们的故事。
他们只卖自己想卖的书
谈到拍摄的初衷,安戈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总是会被这些独立书店吸引,尤其是它们的橱窗,“我想知道更多橱窗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想更好地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
波赫伯特则说,他试图通过光影,捕捉每个独立书店的灵魂,并进而读懂纽约。
他拍摄Sisters Uptown Bookstore的店主科里,让她置身于镜头正中央。午后的光影斑驳,棕褐色的木地板深浅不一,紫色的窗帘被切割成裸紫色的斑块,原本色彩鲜艳的空间溢满了怀旧的味道。在这样的氛围里,科里慵懒地靠在原木椅子上,脸上所有细微的表情都在半明半暗间隐没,如同美国黑人晦涩的斗争史。
科里是位50岁上下的黑人妇女,着典型的非裔美国女性服饰,肥大,宽松,色块拼接,戴繁复的首饰,金色的大耳环垂落在脖颈两侧。波赫伯特说,关于这个独立书店的性格和特质,“你看她的裙子就知道了。”
这家书店专卖与美国黑人有关的书籍。
波赫伯特认为,独立书店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只卖自己想卖的书,仅仅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商业或市场导向。书店的个性和店主的性格都体现在他们对书的选择上。
神秘书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专卖神秘小说,同时收藏各种稀有手稿。店主奥托是位喜穿燕尾服、上了年纪的老人,仿佛来自于中世纪的古堡。书店的三面墙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说,书籍的封面以深蓝等暗色调为主,远远望去,就像一块长方形的墓地。
奥托最大的乐趣,是用自己的推理帮助顾客找到想要的小说。顾客会对他说:“我五年前看到过这本书,它的封面是绿色的,好像上面有一辆车。”每到此时,奥托就会很兴奋。
蓝袜子书店(Bluestockings)由一个关注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的公益组织经营,店名引自18世纪英国的一个同名社会组织。该组织核心成员本杰明有一天参加晚会,发现自己没有正式的裙子和相配的黑色丝袜,于是就直接穿着日常的蓝色毛线袜赴宴。“蓝袜子”一名由此而来。
这家店里的书籍多与性别运动以及自我认同等主题有关。书店经常举办一些保护同性恋的活动,促使这一群体与自我对话。
迈克尔是位诗人、艺术家,他喜欢从全世界搜寻书籍,并找到合适的人来购买。书籍的定价不是固定的,而取决于购买它的人。“如果我想要这个人来买这本书,我就会一直降价,直到他愿意买为止。”他不是为了盈利而卖书,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只有在与人的分享中才能获得。”
在波赫伯特的镜头里,迈克尔叉着腿,叼着烟,短袖衬衫野性地敞着,如同他自由而惬意的人生。
波赫伯特说,独立书店与连锁书店和亚马逊等电商不同,它就像一个画廊,展览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藏品。这些藏品有的与黑人、华裔、西班牙和墨西哥人有关,有的关照同性恋群体,有的讲述这个城市的迷茫与孤独。
安戈尔说,这些独立书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纽约的多样、包容、慷慨与大方。“如果你想知道纽约是什么样?就来逛逛独立书店!”
最独特的体验,是人的互动
邦妮经营着一家专卖烹饪书籍的独立书店。她说,独立书店能够提供给顾客最独特的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经历。
有一次,一位顾客对她说,自己的外祖母是德国人,以前会做一种糕点,然后一边说一边比划。这时,另一位顾客惊呼:“你说的这个糕点是Dampfnudel,这是一种白色的面包卷,法国和德国经常把它用作饭后甜点。”
这种时候,邦妮就会很开心:“这些你在亚马逊上可买不到。”她说,独立书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开心,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会很开心。
蓝袜子的志愿者柯瑞告诉安戈尔, 经常有人拿着一本标价40美元的书到柜台前,说自己很喜欢这本书,却买不起。这时候,柯瑞就说:“如果这本书对你很重要,找个座位,来杯咖啡,就在这儿慢慢读吧!”
神秘书店的店主奥托和很多顾客成为了朋友,有的交往时间长达三十年以上。
由于房租的上涨,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开始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出售书籍之外,新增了咖啡、影像、文化沙龙等附加服务,除了增加收入外,还可以增强与顾客之间的黏性。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史中,咖啡馆里发生的最浪漫的事,总是和书籍有关,这近乎成了一种传统。摇滚女诗人、画家帕蒂·史密斯在她的回忆录《时光列车》中,写了她60、70年代在纽约的经历。
“我会坐在但丁咖啡馆的矮窗前,读着穆拉比特的《海滨咖啡馆》。一个年轻的鱼贩子名叫德里斯,遇到了一个避世隐居、不讨人喜欢的老头,老头开了一家所謂的咖啡馆,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地点在丹吉尔附近海边的一片岩石地上。围绕着这个咖啡馆的那种慢腾腾的气氛让我如此着迷,当时一心想着要是能够住在那里面就好了。”
Argosy Book Store是纽约最古老的独立书店之一,自1925年开始,这个书店在科恩家族手中代代相传。1953年,路易斯·科恩买下位于纽约五十九街的五层建筑,将其改造成一个以出售旧书、地图、手稿和画作为主的复古式书店。1991年,路易斯的三个女儿从他手中继承了Argosy,并经营至今。
她们告诉安戈尔,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书店周围的建筑和环境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Argosy仿佛一片绿洲,任纽约尘土飞扬,这里永远安宁和平静。
安戈尔认为,独立书店就像庇护所,使纽约客们远离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
以出售学术书籍为主的Book Culture店主克里斯说:“这里生机勃勃,年轻的思想在这里汇聚、碰撞。我们的城市有越多的独立书店,我们的思想观念就会愈发开放,我们的民主精神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扬。”
低谷与复兴
20世纪是美国独立书店发展的鼎盛时期。
1927年,史传德书店(The Strand Book Store)在被称为“书街”的纽约第四大道开业。那时候,纵贯六个街区的书街上共有48家书店。现在,只剩下史传德一家。
上世纪70年代,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的时事评论员乔治·威尔写道:“这个城市唯一值得保存的8英里,就在百老汇大街和第12街的交汇处,它们挤满在史传德的书架上。”
2016年,《纽约时报》称史传德为“无可争辩的城市独立书店之王”。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史传德8英里的书廊已扩展至18英里,总藏书量250万册,成为纽约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史传德的长盛不衰实属特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亚马逊等网络购书平台的崛起,传统的独立书店收益锐减,最终相继倒闭。
到了2009年,在纽约的一些地区,独立书店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据美国书商联盟(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统计,截至2016年,全美注册的独立书店数量,比2009年增长超30%,销售额增长约10%。2016年,新增独立书店的数量首次超过倒闭者。
安戈尔说,独立书店的复兴源于人们对“高质量关系”的需求,这种关系以精神为坐标,试图在地理社区概念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一种更多元的全新“社区”。
作为纽约最古老的区之一,曼哈顿在历史上聚集了大量独立书店。后来由于租金上涨等原因,很多独立书店搬迁至布鲁克林。近年来,布鲁克林独立书店的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独立书店搬迁的另一个背景,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离开曼哈顿,定居布鲁克林。他们逐渐取代了原有的低收入群体,重建原有的社区。这些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充裕的中产阶级,抬高了当地对独立书店的需求。
安戈尔说,在精神维度上,每个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性格,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找到与其最契合的书店。这种契合不仅仅体现在书籍和作者上,更重要的是书店本身,即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发现他所属的“社区”。
2016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在选举日后的第二天,“蓝袜子”书店的志愿者柯瑞举办活动,表达对此结果的抗议。那一天,整条街上的人都来到了这里,人们热烈地交谈,大声地叱骂,喝着咖啡,吃着蛋糕,相互拥抱和鼓励。
在几乎所有的照片中,人物都位于正中央,光聚到他们的脸上,有时候会向附近的咖啡桌或书架弥散一点,暗色调,有颗粒感。波赫伯特想要通过这种光影,来描述他们的孤独状态。“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一个人坐着,等待着顾客上门。”
他将场景和背景尽量拍得写实,通过光影调整将人物拍的梦幻,于是在现实和奇异的梦境之间,他的肖像特写呈现出一种令人悲伤又温暖的诗意。
“这组照片和它们的故事,不仅是在讲述这些独立书店,而且是在描绘纽约城本身,在表达我们如何重新编织我们的未来。我们想证明存在这样一种未来,有书籍、知识、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