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思潮对东南亚的影响
2017-08-30王忠宇
王忠宇
年初,特朗普正式宣誓成为第45任美国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极力宣扬民粹主义基调,承诺要致力于“美国优先”。此外,英国脱欧也有浓重的民粹主义的影子。上述种种标志着一场反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反建制和精英、反移民、反传统媒体的思潮正在欧美乃至全球扩散。
东南亚也在这一进程中。民粹主义在东南亚发展由来已久,从2006年泰国黄衫军和红衫军激烈的“街头运动”,到2014年印尼佐科、2016年菲律宾杜特尔特两位“草根人物”当选总统,东南亚国家民粹主义上升的趋势在不断演进发展中,深刻影响着区域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民粹主义在西方世界表现出新特点
查阅词典,民粹主义似无明确清晰定义。较多的看法是,民粹主义概念具有模糊性和双重性。传统上,民粹主义更多被当作一种贬义词,常常等同于狭隘的平民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排外情绪、非理性选择等。同时民粹主义又是一个褒义词,被视为崇尚全民利益、直接民主、平民化、大众化、爱国主义、反外来干涉等。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认为,“过去大家普遍认为,民粹主义往往和中下层即‘草根阶层联系在一起,但现在看来民粹主义需要有一个重新定义了”。
2017年3月31日,数千名穆斯林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要求“亵渎”可兰经的华裔省长钟万学停职。
相对于精英主义而言,民粹主义在思想上强调平民和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在政治上倡导直接民主、普遍的群众参政、广泛的政治动员,主要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
西方舆论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通过呼吁“美国优先”等口号当选总统、意大利宪改公投失败等都是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物。当前,民粹主义在西方世界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反移民,特别是穆斯林。特朗普发誓要在美墨之间建隔离墙,阻挡非法移民进入美国。他还批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是个“灾难”。特朗普1月20日的就职演说被《纽约时报》等媒体称为“最仇外”的总统演说之一。在美国,支持基督教白种美国人的极右翼势力崛起。欧洲深陷中东难民危机,伊斯兰国指挥策划的恐怖袭击频发,欧洲人民不安全感明显上升。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2月15日撰文称,对伊斯兰的敌意在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者越来越多。
二是反自由贸易。特朗普在上任第一天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要求同有关国家谈判或重新谈判双边自贸协定,以维护美国经济利益,创造就业。他说,“我们必须保护边界,免受其他国家的蹂躏,那些国家制造我们的产品,偷窃我们的公司,破坏我们的工作机会”。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2日发表社论称,特朗普总统组建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最具反自由贸易倾向的经济政策团队。
三是反区域一体化。封闭主义成为特朗普的主要特点之一。特朗普要求重新谈判北美自贸协定。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鼓舞了法国、德国、荷兰等传统欧盟国家的反欧盟意识和情绪。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袖勒庞成为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有力的竞争者(虽然最后败给了马克龙),勒庞是欧盟一体化的坚决反对者。她提出要让法国退出欧元区,对外籍劳动者征税,设立贸易壁垒,以及遏止“不受控制的移民”。
四是反传统媒体和建制派。特朗普就职演说称将把权力从华盛顿转移到人民手中,并猛烈抨击CNN、《纽约时报》等媒体是“假新闻”的代名词。特朗普的贸易、移民和外交政策都明显区别于共和党建制派,偏离传统的保守主义。长期以来,媒体被视为西方民主的支柱之一。近年来,美国政治精英面临着信任危机,也波及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危机。特朗普对传统媒体全面宣战,称其是“美国人民公敌”,特朗普的首席战略官班农甚至称传统媒体为“反对党”。
东南亚民粹主义的表现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欧美国家差距较大,人口、宗教、文化差异明显,民粹主义表现有共性也有不同。
穆斯林强硬派势力加速崛起。与中东相比,政治宗教化倾向在东南亚的一些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日益突出。2016年年底和2017年初,在印尼雅加达,数万名穆斯林强硬分子走上街头,抗议信奉基督教的华人省长钟万学“侮辱”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穆斯林则强烈抗议在缅甸的罗兴迦人穆斯林群体遭受人道主义危机。新加坡学者认为,宗教狂热正在马来西亚扩大,一些马来人通过宗教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呼吁实行更广泛的伊斯兰法。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例子说明,社会在宗教、阶层、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深深裂痕,特别是在进步穆斯林和保守穆斯林群体间。
排外民族主义情绪持续泛滥。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总是相伴相行。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撰文称,菲律宾应向美国学习,提出“菲律宾优先”的政策,激发菲民族主义精神。在经济领域,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指责中国企业在柔佛州投资“森林城市”,认为马国政府将最宝贵的土地给了外国人,称中资“抢走本地人饭碗”。這种“经济殖民主义”的论调,极易挑动民族主义情绪。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印尼网络上疯狂流传“中国1000万劳工在印尼工作”的谣言,也在当地掀起了舆论风波。
国内政治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快。东南亚一些采用多党制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出现强人政治的回潮。在菲律宾,杜特尔特总统坚决打击毒品,甚至自称不惜牺牲性命。他反对外国介入,同时大秀亲民风,被称为“亚洲版的特朗普”,国内民众支持率高达86%。在马来西亚,纳吉布总理着眼大选,加强对巫统的领导。在柬埔寨,洪森启动了2018年大选,其同反对党领袖政治斗争加剧。在即将于8月到来的新加坡总统大选中,新加坡通过修改法律将下任总统名额给予马来族候选人。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许通美在《海峡时报》撰文称,一些人认为这将损害精英制度原则,但这是精英制度原则和包容性原则竞争的结果,包容性原则战胜了精英原则。
社交媒体政治化步伐不断扩大。社交媒体拥有几何级的传播和动员能力,政治人物和政客借助社交媒体更易于接触民众,宣传自己。同样,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也更加便利,参与政治深度大大扩展。社交媒体的应用对东南亚国家政治、民主和社会进程的影响巨大。东南亚地区人口超过6亿,35岁以下青年达4亿,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印尼2.5亿左右的总人口中有一半是网民,而脸书(Facebook)则是最通用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参政议政的意愿,发表政治观点。柬埔寨首相洪森拥有脸书粉丝650万,反对党领袖只有350万,双方经常在脸书上互相指责和批评。印尼总统佐科称,社交媒体成为明显威胁,假消息泛滥导致印尼族群、宗教分裂,影响国家团结。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认为,印尼再度涌现反中国言论,一些社交媒体的目的是制造从反中国演变为反华人的情绪,在印尼社会制造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形势。
民粹主义对东南亚的影响
民粹主义是把双刃剑,在关注普通民众、推广民主的同时,也会对国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进程产生负面效应。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16年12月在人民行动党的集会上表示,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和欧洲极端政党崛起表明选民对贸易和移民的担忧,这正形成一种趋势,我们不知它走向何方。像新加坡这样的开放的国家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对东南亚民主进程产生影响。东南亚国家政党政治和选举将减少对民主本身的关注,更注重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人民大众不再关注民主价值概念,而是更多要求经济和社会安全保障。政党争夺将加剧,它们通过广泛的民众运动甚至街头暴力来影响国内政治发展,不排除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大选进程中发生或多或少的冲突和暴力的可能。一些国家的政党着眼于政治斗争,将不惮牺牲民主价值观,更看重民众选票。《雅加达邮报》刊文称,钟万学事件爆发以来,“不要把票投给非穆斯林候选人”的呼声高涨,直接威胁到了精英治国的民主原则,即根据能力和才干,而不是宗教信仰、性别、民族等使用人才。
加剧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分裂。越来越多的穆斯林通过宗教认同确定阶层和身份。例如,马来西亚的巫统和伊斯兰党携手推动伊斯兰议题,引发华人主体的民主行动党领导非穆斯林群体的愤怒。缅甸罗兴迦人穆斯林问题日益恶化,引发缅国内佛教徒和穆斯林群体关系紧张。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和身份定位破坏了互信,扩大了国内社会和政治分裂。泰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巴威近期领导成立了一个制定“真相协议”委员会,就是希望弥合泰国国内的社会政治分裂。
冲击东盟一体化建设,不利于东盟共同体身份的建立和认同。各东盟国家领导人或更加注重本国经济发展和国内政治斗争,而对东盟一体化投入减少,对东盟共同体建设兴趣下降,更多考虑经济和贸易议题而非战略安全问题,这将不利于东盟实现2025年发展愿景。新加坡拉贾惹南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arry Desker认为,民族、宗教情绪将会超越印尼和马来西亚,对整个东盟具有外溢效应。东南亚历史、宗教、种族和文化多元、复杂。随着民粹主义抬头,种族和宗教偏见上升,极易引发文明、宗教和种族冲突。
将引发东盟成员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一些成员国民粹主义的交替上升与相互影响已经严重地削弱了东盟内部的凝聚力。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一些国家的外交更具攻击性,东盟内部团结受损,在区域议题上一些国家不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甚至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凌驾于区域共同体建设之上。各国奉行务实主义,重视短期和经济利益,伤害了东盟的长远团结,无法有效应对区域安全挑战。
引发地区恐怖袭击威胁上升。《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亚洲正成为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沃土,发生恐袭只是时间问题。伊斯兰主义政治家在印尼赢得越来越多权力,在菲律宾南部,IS指定了负责东南亚的代理人,穆斯林反叛集团更加意识形态化,更愿意超越派别开展合作。据《雅加达邮报》报道,马来西亚反恐负责人表示,缅甸正面临IS招募的东南亚支持者袭击的风险,以支持罗兴迦穆斯林群体。
接下来怎么办
政治的动荡源于社会内部的变化,民粹主义对全球和区域的影响仍在发酵,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值得庆幸的是,东南亚国家已经意识到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及危害。英国脱欧对亚洲有深远影响,影响人们如何看待欧盟一体化,并评估东盟自身发展。新加坡副总理尚穆根称,滑向民粹主义并非不可避免,但政府必须提供希望,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国内政策调整加以应对。东南亚舆论普遍认为,东盟不应只关注经济增长和自由市场,应保持多元文化主义,解决宗教、国家认同和种族身份难题。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嘉南·加內什撰文称,“主流的未来不在游行的群众中,而在静观其变的耐心中。等到狂热过去,治理能力将成为宝贵的政治资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Laura Allison-Reumann认为,对东盟来说,控制好国内把区域组织的一些失败当作替罪羊的情绪十分关键,要向草根民众解释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实在利益,阐述好自身发展与区域主义的关系。所有东盟成员都在寻求自身国家利益,同时各国精英也看到了东盟成员身份带来的利益,不能只看到成员身份的代价而无视获得的利益。事实上,在美国退出TPP情况下,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尽快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推动东盟区域一体化和自由贸易,使东盟人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