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效俭,生在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
2017-08-30温宪
温宪
在诸多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中,有一位令我格外敬重,他就是1991年至1995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芮效俭(J. Stapleton Roy)。与历任美国驻华大使相比,他有个最独特之处——是最后一位担任驻华大使的美国传教士之子,他的出生地就是中国。
2014年10月15日,题为《国家记忆:美中二战中的合作》图片展在华盛顿里根大厦户外展出。午后一阵阵风雨来袭,似乎急不可耐地洗刷历史的尘封。在观看完400余帧黑白老照片后,芮效俭对我说:“我1938至1945年间就住在成都,展览展示的历史场面对我来说很熟悉。”
芮效俭1935年6月16日生于南京。从出生到1950年7月底回美国,他的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成都、上海等地度过,亲历中国抗日战争的惨烈和国共内战。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是日本人经常轰炸成都。经历过旧中国兵荒马乱年月的芮效俭,最能理解为何要用“沧海桑田”形容中国的巨大变化。
我曾在诸多场合认真聆听多位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的高论。他们拿出来的微观数据可能并无差错,但宏观上却缺乏更深刻的本质把握,战略研判上便有失偏颇。他们缺什么呢?缺一种历史感,因而很难看懂和准确研判今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而芮效俭难得的身世给予了他这种历史感,也使得现任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他,在观察中国时站得更高,评点起来便来得更加平和。
当中国梦成为热门议题时,芮效俭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可以相辅相成。他在美国媒体发文说,自己在二战期间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中国西部,又在中国内战期间在南京和上海读中学。“‘文革期間,我3次陪同美国国会代表团访华,后又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生活了7年。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崎岖坎坷,今天中国各地的繁荣景象与我年轻时在中国看到的艰难困苦形成鲜明反差。”
他进而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相容互通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可以实现。一个国家最高尚的梦想就是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安全、繁荣与幸福作出贡献。这应该是中国和美国共同的梦想。
芮效俭不苟言笑,偶尔开个玩笑,也马上一脸庄重。但年过八旬的他仍来去匆匆地忙碌着,且一直没有放松中文的学习。在一次活动中,我与他交谈时提及一个新的网络词汇,他听后连忙掏出一个小本,问清词意后认真地记录下来。
芮效俭曾笑称,当“中国通”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要老。如今,在华盛顿智库有关中国问题的研讨活动中,已是老资格“中国通”的芮效俭是最为繁忙的人物之一。2014年11月19日晚,芮效俭主持了美中政策基金会成立19周年暨中美建交35周年庆祝活动。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向嘉宾们介绍了此前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北京之行。活动结束后,芮效俭对我说,崔大使关于奥巴马访华所谈的情况“与我在白宫听到的一样”,这确实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