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需重視
2017-08-30
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精神健康,對精神疾病的概念、病因、治療和研究等方面也因存在著不同的解釋或模式而有所分歧。精神健康與身體之間關係是非常重要和複雜的,有不少身體健康的人精神卻不正常,或發生病態;有不少身體患病的人精神卻很正常,這與疾病發生原因密切相關。根據本澳公共醫療統計數字,精神科求診人次從2011年的24,402人上升至2015年的28,838人,升幅近2成,當中心理精神科求診人次近3000人,顯然澳門當下的精神健康狀況需引起各界重視,那麼澳門當下的精神康復政策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空間?
利民會蘇景揚總幹事表示,從政策方面看,政府有法律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權利。在硬件投放資源方面,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政府免費提供最新型、見效快、副作用少的精神藥物,且排期短至一個月可見醫生,對比鄰近國家是非常先進的。軟件方面,當精神病人轉介社區後,由於精神狀況的不穩定性,很容易出現滋擾社區等比較難處理的局面,故需加強社區支援。另外,當下澳門的精神康復政策對隱性患者的照顧方面有所欠缺,未來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僅僅從衛生局的數字來看精神病患者是增加了不少,以世界衛生組織1%的標準去推算,澳門目前並未達到一個很嚴重的情況。至於心理科求診人數的增加,這與社會變化息息相關,如出現大型事故等,求診人數會急劇增加,所幸澳門並未出現大型事故,不排除隨著社會上加大對精神健康資訊的宣傳教育,出現更多主動求診的人,因此心理科求診人數增加,並不能代表精神病患者的人數有所增加,二者需區分對待。
對比以前,澳門市民對精神病的認識已經有所提高,但還未到達普遍性,未來對精神健康教育、精神病認知、心理健康等宣傳是需持續完善,往往康復者和家屬最擔心被別人歧視和標籤化,一旦病情惡化,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就加大了治療難度。其實精神病患者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但是外界的孤立會讓患者抗拒治療,這是影響精神病患者最大的因素。現在已經有學校尋求利民會的合作,邀請心理治療師進校宣傳正向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未來應繼續大力推廣和普及。
澳門心理學會陳泳芝理事長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精神健康主要看個人的性格、健康狀況等,受到例如工作壓力、個人期望等因素,互相影響,既可以對一個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威脅,也可以形成對一個人的保護,關鍵在於個人的心理素質。我們可以看到澳門經濟在短短十幾年中快速增長,每個人都有需要應對這些轉變,適應環境能力不好的話,就產生了壓力,從而增加了患有精神病的幾率。當一個社會富裕,居民的溫飽需求解決了,就會積極地追求精神層面,可惜當下大部分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沒嚴重到精神病患的程度,但受疲累、不開心等情緒困擾,長此以往不容忽視。
近年來政府推動公共醫療衛生方面是有進展的,社工局一直有舉辦精神健康、精神急救的課程,衛生中心也都設立了心理治療室,衛生局專業的外展隊伍開展扶康就業的工作,足以見得政府正在陸續完善“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模式,即在社區、衛生中心及醫院形成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科專科護士、全科護士、醫務社工、職業治療師和心理治療師等跨專業團隊,為市民提供成人、兒童及青少年、老年等精神科門診和住院服務,以及聯絡會診,精神科外展與廿四小時急診等精神科服務。另一方面,作爲家屬照顧精神病者的心理負擔大,無奈社會上一直缺乏對精神病照顧者的關注,未來需要完善整個精神康復政策外,還需要加強對家人、照顧者的輔導。
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羅耀祖理事長認為,澳門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及康復已經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特別是免費醫療,病患者完全不用擔心經濟原因造成無法就診。可惜的是,即使有如此好的醫療條件,受制於對精神病的傳統落後觀點,大部分人認為精神病人行為舉止怪異,形象負面,相信社區中的隱性患者數目也不少,值得警惕。
其實精神病人並不會因為單一的刺激就成為病患者,而是長期處於不佳的心理狀態之下,日積月累後到達一個爆發點,才會病化。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家人,都應該關注心理健康狀態,特別是青少年在當下網絡盛行的環境中,容易沉迷於網絡、遊戲等,造成精神上的困擾,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早前出現的“藍鯨”自殺遊戲,就是利用了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引誘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受害人在日常生活中無異於常人,但潛意識中已經受到了傷害,出現了心理危機,如何及早發現及治療是社會各界都應該去思考的。
扶康會怡樂軒鍾淑貞經理透露澳門暫時未有大型的有關居民精神健康水準的篩查,所以沒有一個有關居民精神健康的平均值,儘管政府公佈的精神科就診人數呈上升趨勢,但實際上增幅並不算多。隨著澳門經濟結構的調整,澳門住房問題較為突出,一部分居民未能解決置業安居問題,加上本地人口以從事博彩業輪班工作者多,導致人們生活壓力較大。
澳門在精神病醫療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對比香港等地區輪候時間長、轉介過程複雜,澳門則快捷得多,正常在一週內可以做出評估及完成治療方案。醫療成本方面,政府免費提供國外最先進的藥物等治療資源,鼓勵病患者和康復者持續復診。
不過現實中仍有需要改進的空間,如提供精神病支援服務的民間機構選擇不夠多,提供服務類型也比較少,未來需要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服務。精神病支援機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康復者重返社會,以扶康會怡樂軒為例,爲康復者提供職業訓練,但政府有嚴格的要求,一旦康復者接受了工作和薪資,就會斷掉援助資金,令到康復者礙於政策無法融入職場、重投社會。
近年來,出現有個別康復患者受到賭博社區化的影響而進入賭場消磨時間,任由他們沉淪賭海,最終不僅僅是要根治精神病,還有賭博成癮的問題也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