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2017-08-30王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琳

摘要:新媒体网络发展打破传统舆论格局,大学生自身群体性、价值观可塑性以及情绪非理性特征易引发舆情危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尽快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举措加以疏解和引导,培育大學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01-02

进入21世纪,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直播等自媒体网络的发展对以纸媒、广电为代表的传统舆论格局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对社会现象发表意见。而作为时代的先锋,处于理论与技术的前沿,大学生对社情与国情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三观”还未成型,易受到外界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影响,造成情绪波动及价值观颠覆,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思考与讨论极易演绎成网络舆情热点。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关于网络舆情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即指公众对于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络上自由的发表观点,而且这种观点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观点。当前,诸多高校为了适应网络化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开辟了网络空间,例如高校官网、论坛、贴吧等,在这些网络公共空间上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对于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重大新闻都能自由发表评论,有时由于思想观念的冲突甚至会发生理论大论战,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有跟风的行为,进而促使理性的讨论向网络舆情转变。

二、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1.大学生群体性特征易激化网络舆情,亟待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疏解。大学生群体虽然在知识文化方面比其他网民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期的校园生涯导致社会阅历相对缺失,往往只能看到社会现象的表面,无法洞悉其内涵。同时,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方面有着趋同性的特征,且群体信息互换频率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基于自己有限的理论化的认知发表了一定的言论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该群体的核心人物发表观点或者是认可某种观点的情况下,会造成短时间内这种言论大范围的传播与点赞。当然,并不否认有时候一些正确的观点经过大范围的传播也有益。但是这种惯性往往是很可怕的,总会有一些明显片面化与主观化的言论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与转发,即使有人意识到这种观点的错误性,也会由于先入为主的定性思维及发布者对主流思想的权威性而不敢纠正,这种有明显倾向性的观点会激发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参与热情,极易推动甚至激化危机的爆发。面对易受到诱导性观点影响的大学生群体,急需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利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本质,从“热血沸腾”中冷静下来做出理智的判断。

2.大学生价值观可塑性特征易受人误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在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下,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为他们营造一种全社会全面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创设健康绿色上网环境。然而实际上,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完善,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点造就了不成熟的高校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此时恰恰成了其弱点,极易受到网上公共空间言论的引导,导致对于网络事件的真假难以辨别,进而一方面容易受到有不良居心者的反动言论的误导,另一方面会对社会产生抱怨等负面情绪,影响自身“三观”的正确形成。有些大学生还会把一些不实言论传播到自己的朋友圈乃至高校网络公共空间,误导了其他学生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屋建瓴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对高校网络公共空间的监控和舆论方向的引导。

3.大学生情绪非理性特征易引发危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由于网民群体接受的文化教育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加之自由言论的宣扬,不可否认的是有利于民意的充分表达,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网络上充斥着一些不实言论,这些观点往往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极易诱发群体性的“冲动”。同时,我国在网络言论的立法方面是相对薄弱的,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中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导致一定的人性之“恶”被释放出来,人们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毫无顾忌地释放在网络空间,更有人还是以鲁迅先生曾经痛批的“看客”心理在无知中推动着事件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下很难独善其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监控各种舆论形势尤其是与高等教育有关的舆情,对于大学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的态度和观点,要及时通过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更加理性的目光看待社会。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实现途径

1.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地冲击。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民皆可发表自己的言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同时国家对于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三观”势必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创新的思想模式,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参与互联网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依托音乐、动画、微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氛围。此外,让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舆情监督的行列中,让他们亲身感受网络舆论暴力的可怕,切实提高其信息辨别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如今,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一套适应时代需求以及符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公共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但是,高校由于技术或资金的局限导致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因此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公共空间,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与健全稳定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而且还可以吸纳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监督。具体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监督与管理方面,首先就是要建立实名上网准入制度,在有明确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大学生会像在现实空间里一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法律和道德约束指导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加强网络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监督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校园官网、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公共空间的舆情发展形势,从技术层面加强实时监督与引导。最后是高校要将舆情管理制度化,一方面让管理人员做到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切实提高舆情管理的实效。

3.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建设完整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更新与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舆情监督与引导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对高校思政工作者严格审查政治立场,培训有关的舆情管理的网络技术,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更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正确的政治教育扩大化,发挥其政治引领作用。其次要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见领袖地位,在舆情讨论中加入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名流的权威和理性的声音,为学生提供理性、科学的观点和建议,强化主流声音,击溃虚假偏激言论,主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