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离散制造的工时定额制定系统研究

2017-08-30曾乐

科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工时定额架构

曾乐

摘 要 针对当前制造行业面临交期及成本各方面的压力,工时定额方面随之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根据企业目前常用的工时定额制定方法,力图以信息化手段来解决工时定额效率低且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阐述了工时定额制定系统设计整体思路,构建了工时定额制定系统模型,为企业提高工时定额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 工时定额系统;工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TH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4-0036-02

随着企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企业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交货周期更加严格,为了改善以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作为生产制造基础数据的工时定额数据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因为工时定额是改善作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的显性数据表示。工时定额是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

准[1]。工时定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工人的劳动报酬、各车间各工种生产作业平衡、各类设备的利用率、产品交货周期、生产排程等方面。工时定额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竞争力增强。国外企业以研究标准时间较为常见,比如日本、韩国、美国等。在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标准时间是指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由合格的作业者,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时间[2]。近年随着工业工程在国内的引进与推广,标准时间的应用也逐渐被企业接受,但在离散型制造企业仍广泛应用工时定额来进行管理,本文的研究以工时定额为对象。

1 工时定额制定方法概述

在离散型制造企业中,主要分为零件加工型、装配型及加工装配均有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不尽相同,这与生产的类型、产量、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工时定额制定的水平,常常与制定的方法有很大程度的关系。企业常见的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有经验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预定时间标准法,简述如下。

1.1 经验估工法

企业常常选择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人员担任定额员,他们曾是一线的生产人员,对企业的人员、生产技术水平相当了解,可以根据他们以往生產实践的经验来制定工时定额。定额的具体过程是分析图纸,工艺流程、工装、加工设备、检查条件等。同时考虑物料供应、企业具体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管理条件等,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估算出工时定额。

1.2 统计分析法

使用统计分析法的企业常常产品种类不多,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历史,并且注意统计搜集过程数据,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此类企业不仅保存了工时定额的数据,也保存了实际消耗工时的数据,有专门的人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基于良好的历史数据的积累,在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老型号的定额数据,并且可以较科学的提升工时定额水平,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持续的提高。

1.3 类推比较法

类推比较法以企业已有的定额资料作为制定工时定额的依据,通过对比来制定相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这种方法对定额人员自身生产经验要求不太高,因此也常常是新进定额人员采用的一种方法。类比的资料通常有企业现有产品、零件、工序定额标准,同类型不同型号产品的历史定额数据等等。通过相似产品的比对,缩放一定比例系数进行产品的工时定额制定。

1.4 预定时间标准法

预定时间标准法(PTS法)是将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动作进行分解,再为各种动作设定规定的时间值,累加整个劳动过程的动作时间值,从而得到生产的劳动时间。这种方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日韩企业中就得到了大量的应用,除了机器设备、检查条件等高度依靠工人技术的情况,PTS法大都可以用来确定工时定额。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工时定额制定方法,既要选择适应企业当前技术管理水平的方法,也要为企业向前的发展打好基础,有目的的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工作改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2 工时制定系统设计整体思路

在大量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工时定额制定系统有助于帮助企业实现基础数据的规范和积累,为各项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工时制定系统整体设计包括以下特点:1)采用适应产品零件生产特点的工时制定方法。由于企业生产特点及管理特点的差异,目前几乎没有哪一种方法应用到所有离散型机械产品的工时定额制定中,可以达到科学而准确的效果。因此,采用多种定额方法结合是较理想的选择。2)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提高定额制定效率,应用成组技术、知识管理的计算实现标准资料等已有定额标准的检索管理,查询应用。采用推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增强系统的智能性。3)关注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工时定额数据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之一,它是核算成本,预测工期,辅助生产排程的重要因素,辅助分析产品、工艺、车间、物料、人员调度之间的关系,因此与企业其他系统如ERP、CAPP、MES有密切关系。4)支持企业工时定额标准的形成与完善,随着工时制定系统的应用,积累的大数据将为定额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

工时制定系统从总体上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有效提高工时定额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力,其作为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支撑,对企业高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3 工时制定系统模型构建

3.1 架构与技术设计

系统从模块化的角度,技术架构采用组件化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提高系统技术架构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系统采用WebService来实现SOA服务通过一个中立平台获取,目前各大软件商纷纷支持各种各样的Web服务规范,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3.2 分层架构设计

从分层的角度,技术架构分为界面层、业务层、数据层,保证架构的底耦合性,使得整个技术架构思路清晰、分工明确。将公共的业务功能组件放到分层架构中,在界面层、业务层分别提供一些公共业务功能组件,平台的核心代码则集中在界面层、业务层上,在数据层面主要是一些数据库表。

3.3 可扩展设计

1)标准的接口规范:提供了基于业界标准规范的Web Services服务接口,开发人员可以使用任何符合Web服务调用规范的语言和技术,通过这些Web服务接口对平台进行扩展、定制和集成。

2)成熟的技术体系:系统技术体系基于微软.net平台,采用EntityFramework、分层架构、SOA等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和框架。

3)灵活的分层策略:平台自底向上划分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集成接口层、界面展现层,并且大量采用反射技术,遵循“面向接口编程”的实现模式,从而提供了清晰灵活的层次化结构,对于系统的扩展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丰富的扩展接口:针对有编程基础的实施定制人员,系统将核心业务功能封装成了Web服务接口,调用接口即对核心业务模块进行定制开发。

5)集成的开发环境:系统提供业务功能Web服务接口、业务无关的基础构件、数据提取和映射的工具、报表设计的工具,以及代码开发、一键部署等功能。二次开发可在统一的环境中对系统进行定制和扩展。

4 结论

工时定额制定系统不仅仅解决具体业务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管理透明化、协作高效化、数据规范化、流程一体化,有效缩短生产准备周期,为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将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基础数据搜集和应用的效率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现代企业劳动定额员现场管理运作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工时定额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公立医院零修工程预算与定额库编制问题探讨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三新三化”在LNG接收站概算定额标准中应用的探讨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损害赔偿举证责任的双刃作用——对提高定额赔偿立法趋势的质疑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