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2017-08-30孙崇迎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共生社区资源

孙崇迎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孙崇迎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是保障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对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构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系统来促进两者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系统的构建需要遵训共生规律,提高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关联度,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选择合适的模式,并依托第三方组织搭建共生平台。

共生理论;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一、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体育兴起于80年代中期,是在社区开展的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最基本部分[1]。社区体育在开展三十多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体体现为:(1)社会影响力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壮身体的思想意识越来越被普及和重视,社区体育的影响力日渐扩大;(2)硬件设施配置发展方面。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照顾、福利彩票支持、个人、商业捐助等多种资金来源,使得社区体育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3)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方面。目前我国有六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国家体育总局还定期举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培养;(4)社会功能方面。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增加社交、缓解社会压力、促进安定团结等,体育活动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活动有利于使公民遵守社会秩序,提高公民素质。

在社区体育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如社区体育指导员整体水平不高,多为兼职或非专业人员、部分基层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场地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人们锻炼的需求等[2]。

二、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

高校体育无论从设施配置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优于社区,高校体育相比社区体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配置两个方面[3]:

(一)人力资源的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专业教师人才资源优势,高校体育教师是接受过正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在赛事策划组织还是实践示范等方面,都具不可替代性的优势;二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资源的优势,在大学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部分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更是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

(二)场地器材的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不断优化,2016年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当年GDP的5.22%,为历史最高比,学校教育经费的充足保障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的长足发展得到了保障。

三、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共生理论分析

最先提出共生概念的是德国真菌生物学家Debary,他认为共生就是不同生物之间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共栖、共存的一种状态[4]。共生理论共包括四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内部条件,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而共生界面是以上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界面[5]。对应共生理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的四个要素是:社区与学校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以及共生界面。

(一)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生物共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刻画共生单元的指标主要有共生度、关联度和共生密度等。共生度与关联度是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高校和社区在传统观念中是相互独立的单位,两者信息、资源的交流比较弱,沟通交流平台的缺失阻碍了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发展。共生密度主要反映了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数量的多少。共生单元不能无限增加,因为密度增加既有共生能量的增加也有共生损耗的加大,所以存在一个共生密度的均衡状态。共享体育资源时,要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承受能力,辐射的社区过多,超出高校负荷,不利于两者协调发展,辐射社区过少,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高校与社区共生单元的数量要保持均衡。

(二)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成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离共生、互惠共生三种。寄生是共生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点在于寄生者一般不产生新能量,能量由寄主向寄生者单向流动。偏离共生是从寄生关系向互惠共生关系转化的中间类型,其特点是对一方无害而对另一方有利。互惠共生的特点是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新能量,新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分配,存在双方的利益交流机制,双方的均衡发展。互惠共生模式是高效与社区体育资源共生最好的发展模式。

(三)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影响共生体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外部影响因素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类,外部环境对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影响也分为正向、中性和反向三类,中性和反向因素都不能给资源共生带来益处,反向因素还会破坏共生系统的正常运行,如近几年不法分子持刀入校砍伤学生事件的发生,使得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更是忧心忡忡。

(四)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他决定了共生系统的运作机理,对共生关系的形成以及共生系统的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共生界面主要是政府、学校、市场或者社区协会等组织,但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调控、和政策保障,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学,市场逐利的本性很难兼顾体育资源共生的公益性,社区协会组织自身水平有限,加之财政来源问题,也很难长期担任“中间人”角色。

四、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共享制度,提共生的关联度

由于每个城市高校与社区的建设情况不尽相同,当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定符合本地的政策文件,明确开放学校的名单和处于共生关系中的各单元社区。对于附近社区数量较多且较为密集的高校,可设定为不同社区分时间段进入高校使用体育资源。高校还可定期深入社区举行体育健康大讲堂等类似的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共生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的建设,我国的社区发展日新月异,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发展状况难免存在一定的差异,社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低档社区、中档社区和高档社区,社区不同,共生模式也应不同(见表1)。

表1 高校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分类选择

低档社区主要依靠高校带动其体育的发展,通过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高校免费为其提供体育场地设施;中档社区在已有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借助高校的力量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带动未参与到体育锻炼的居民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高档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丰富,可以与高校取长补短,实行互惠互利的共生模式,如高校为社区传授科学的体育场馆管理知识,而社区可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

(三)健全共享机制,优化共生环境

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在校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体育设施维护费用加等都是不利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实现共生的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生机制,从政策、法规、资源等方面为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提供优良的环境,如对实施资源共生的高校提供财政补贴,各高校制定社会人员入校锻炼管理办法,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加大对民众宣传积极健康体育锻炼的理念等,创造良好的共生外部环境。

(四)依托第三方组织搭建共生界面

第三方又称为第三部门,从范围上讲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市场)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也被称为非盈利组织。第三方组织相比起政府更贴近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以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比起市场又更具有公益的性质,因此,第三方组织是添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缝隙的不二选择。第三方组织一方面组织策划盘活高社体育资源的相互流动,负责高校社区体育信息、能量、物质等传递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助力共生系统的生存发展,如组织各社区利用高效体育场地举报赛事时,可通过商业赞助的形式利用社会的力量助力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

五、结论

共生理论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构建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生系统,可以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双向互动,通过高校优良的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发展社区体育及机会反哺高校的学生学习。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生系统的构建,需要遵循共生规律,提高高校与社区的关联度,依据社区发展水平和高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生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打造良好的共生环境,依靠第三方组织搭建共生界面,促进各共生单元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1]李宗珍,陈安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研究[J].淮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3):94-95.

[2]邱仁富.文化共生轮岗[J].兰州学刊,2008,(12):155-158.

[3]曲亮,赫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9):371-373.

[4]龙叶,白庆珉.图书馆只是联盟的共生理论研究[J].情报科学,2008(01):18-23.

[5]陈天祥.善治之道:政府怎样与第三方组织合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7):13.

孙崇迎(1990-),男,汉,山东临沂,硕士在读,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共生社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社区大作战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