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08-30尚立宏王茂德
尚立宏,王茂德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 710061),2.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商洛 726000)
△通讯作者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尚立宏1,2,王茂德1△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 710061),2.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商洛 726000)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AICVD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行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接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溶栓后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IMI分级达到Ⅱ~Ⅲ及24hNIHSS ≥4 分,病例数、病变残余狭窄率、3个月转归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总有效率达96.83%,明显高于对照组(69.8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对于治疗AICVD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溶栓总有效率,具有较好的远期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a cerebral vessels disease,AICVD)患者如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流灌注,则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后期治疗。疏通血管、尽可能降低脑损伤等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动静脉联合溶栓不仅可将治疗窗扩大到6h,且可综合患者病情采取机械取栓及微导管给药等多种方式治疗。本院就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AICVD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AICVD患者126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AICVD的诊断标准[2],且经脑部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66.23±7.56)岁,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1.21±7.43。试验组:男43例,女20例,年龄(65.76±8.11)岁,NIHSS评分12.09±6.98。纳入标准:≤80岁者;NIHSS评分≥8,或<8但合并有症状波动,进展性脑血管病NIHSS评分≥4者;发病时间<6h者。排除标准:近期内行颅内,或其它外科手术者;颅内动静脉呈畸形者;恶性肿瘤远处转移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且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0.6 mg/kg的比例计算静脉用r-tPA(批准文号:S20020034)的量,所得用量中10%选择静脉推注,其余静脉滴注(1 h内)。试验组:r-tPA用药方式同对照组相同,同时患者需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发现的血管闭塞现象,应立即选用动脉接触进行溶栓,在导丝引导下向目标血管中置入导引导管;然后通过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向血栓栓塞位置置入微导管,取出微导丝,将5~10 mg的r-tPA溶于20 ml 0.9% NaCl溶液中,通过微导管缓慢注入栓塞(20~30 min),症状显著改善15 min后进行造影复查。对未达到血管再通标准的需加注5~10 mg r-tPA,但其总量需≤0.85 mg/kg,对于剂量超过此标准的,无论症状是否缓解均需终止溶栓。必要时可选择球囊或导丝对其进行挤压、捣碎。对于血管再通后存在的大于70%的狭窄,采用植入支架、血管形成等防止其再闭塞。术后及时行造影复查,了解患者血管再通状况。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闭塞、造影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 分级Ⅱ~Ⅲ者病例数、神经功能改善(24 h NIHSS ≥4 分为标准)、病变狭窄情况、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和病死率。通过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定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0~2分=转归;3~5分=不良转归。
4 疗效判断 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进行疗效评价:显效为95~100分;有效为50~94分;无效为ESS<50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3]。
结 果
1 两组患者溶栓后病情对比 见表1,溶栓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IMI分级达到Ⅱ~Ⅲ及24hNIHSS ≥4 分病例数、病变残余狭窄率、3个月转归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溶栓后病情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 两组患者溶栓疗效对比 见表2,试验组患者溶栓总有效率达96.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4%,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溶栓疗效对比[例(%)]
注:对照组相比*P<0.05
讨 论
近年来,我国ICVD患者越来越多,不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加重家庭经济负担。除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预防外,早期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病灶区血流灌注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预后的关键。
Rt-PA最先由美国FDA批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而在时间窗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治疗AICVD的最有效方式[4]。静脉溶栓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药物在患者体内作用时间较长,有助于侧支的循环再灌注,但时间窗窄(4.5h),对于NIHSS>10分、动脉闭塞及心源性血管闭塞等情况再通效果差,且药物用量大,但作用于目标血管剂量小,血管再通率低,且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5]。相对而言,动脉溶栓时间窗较宽(6h),且可依据血管阻塞位置等综合因素选择微导管给药、支架置入等方式,血管再通率高,在发生率缩小。以往研究均表明,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是影响溶栓治疗AICVD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6,7]。脑缺血>30min即可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而动脉溶栓操作较复杂,术前需较长时间准备,因此容易延误治疗最佳时间。鉴于静、动脉溶栓各有优劣势,理论上两者联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动脉溶栓分为区域性溶栓和超选择性两种。区域性溶栓是通过导管向闭塞血管注药,因闭塞血管的近端血液流动缓慢,从而降低了病灶处药物浓度,仅适用于颅内大血管闭塞,而对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端等部位的急性闭塞溶栓效果相对较差[8]。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将微导管置入急性闭塞部位,直接利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快速恢复闭塞血管部位血供,恢复受损神经元。有效避免静脉溶栓全身用药引发的不良发应,同时Seldinger技术直接显示病变血管区域,通过微导管和导丝直接向血栓给药,增加药物与血栓接触面,大大提高血管内药物浓度[9]。
本研究首先采用微导管及微导丝对血栓进行疏松、破碎,之后开始药物溶栓。结果表明,动静脉联合溶栓在AICVD的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安全有效,术后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明显得到改善,病变残余狭窄率、3个月转归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
[1] 杜 翔,卢 建,薛常虎,等.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1):1508-1510.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560.
[3] 田 宇,王佳君,李宝云,等.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J]. 疑难病杂志,2015,14(1):20-22.
[4] 李 军,刘存勇. 益血通脉汤联合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J]. 陕西中医,2017,38(3):282-283.
[5] 危宏晖.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799-3800.
[6] 张敏敏,吴雄枫,陈 蕾,等.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37(10):1206-1211.
[7] 黄银辉,林友榆,陈振杰,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压与预后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6):581-583.
[8] 曹红元,石倩千,陈东万,等.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43-47.
[9] 谷 强,张 津.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4):1179-1182.
(收稿:2017-05-11)
脑血管障碍/治疗 @动静脉溶栓 对比研究
R74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