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标识“对话” 在学习中成长

2017-08-30张立凤

教育家 2017年31期
关键词:对话内化规则

文 | 张立凤

与标识“对话” 在学习中成长

文 | 张立凤

标识是表示某一事物或意义的象形符号,具有形象性、概括性的特点。标识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公共场所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标识化环境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标识的作用,让幼儿积极与标识互动,主动发展的过程。标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习得、交往规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 山东省东营市春蕾幼儿园以“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为目标,探索标识化环境创设,有效使用标识,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标识的有效引导下,学会方法、形成规则、内化行为、养成习惯,促进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环境创设中使用标识的基本原则

在环境创设中,怎样有效使用标识,提高标识的功能和作用,挖掘其教育价值,达成教育目标,为幼儿发展服务,需要每一个幼教人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环境中标识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宜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标识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幼儿的认知规律。小班幼儿记忆具有无意性,思维具体形象,因此应采用形象直观的照片、生动可爱的形象、简单浅显的图形作为标示;中大班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思维由具体到抽象过度,因此应注重图文并茂,采用图文结合、文字、数字或幼儿表征符号作为标识,起到提醒、督促的作用。

参与性原则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环境的创造者,是规则的内化者,是习惯的养成者,也是行为的实施者。所以,来自于幼儿参与、讨论并呈现的标识对幼儿更具有约束力,效果会更明显。针对孩子在习惯、规则、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园教师征求幼儿的意见,组织幼儿参与讨论,鼓励幼儿设计标识、制作标识、呈现标识并使用标识。因为规则是幼儿讨论制定的,标识是幼儿自主呈现的,幼儿对标识所表达的寓意和意义更清楚、明确。

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就是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知道正确做事的步骤及方法。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把习惯要求、行为规则物化到环境中,呈现在标识中,明确做法、步骤和要求,减少教师的说教,提示幼儿遵守,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遵守,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活动规则。

标识在幼儿发展中的运用

在多年环境创设中,我们运用、渗透标识,探索出了“生活标识促进幼儿习惯养成、规则标识促进幼儿行为内化、学习标示促幼儿学习品质形成”等模式,让幼儿在标识化环境中学会自我控制、自主建构、自主管理、自主锻炼,树立规则和自我服务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正确运用生活标识,促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重视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注重生活常规的建立。因此,幼儿园坚持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以生活活动为抓手,把生活标识贯穿于日常生活环节中,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我服务能力。

一是盥洗标识促幼儿讲秩序、爱清洁。幼儿园盥洗间、卫生间空间相对狭小,幼儿洗手、喝水、如厕等环节,人数多,活动密度大。如果幼儿没有形成秩序感,则容易出现拥挤、磕碰、打闹等现象,给幼儿造成伤害。为此,我们在洗手池、保温桶前用“横线”“小脚丫”标识幼儿的站位及间距,提示幼儿按照位置站好,一个跟着一个,形成排队意识;在洗手池的墙面设置洗手流程及步骤的标识,让幼儿掌握并熟记洗手的正确方法,养成饭前、便后、活动后勤洗手、把手洗干净的习惯,切断细菌传播的途径,避免“病从口入”。

二是自理标识促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目前,在班级生活环境创设中存在以下问题:生活标识重在美观,忽略了功能,生活标识的使用比较盲目随意,模仿性较强,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为此,我园精心创设生活环境,把有关自我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融入标识中,通过衣帽间、寝室的幼儿穿脱衣服、叠放被褥、摆放鞋子的流程图,餐点水果点心标识卡、数量卡和活动流程图,引导幼儿自主管理、自理自立、自我锻炼,从而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比如,吃点时,幼儿根据标识卡取相应数量的点心和水果放入盘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安静吃点心和水果,吃完后取桌子上的餐巾纸正确擦嘴,清理水果盘,并把盘内奶袋、碎末倒入垃圾桶内。自助餐点把数学领域的目标有机整合到生活活动中,幼儿熟练使用勺子、夹子等生活工具,按需取点心和水果,量力而行,避免了幼儿的不节制及浪费行为。生活的经验、技能及自我服务能力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锻炼。

巧妙使用规则标识,促幼儿行为规则内化 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一般包括选区进区规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规则、区域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规则。我园教师心中装有目标,眼中关注孩子,探索进区、活动过程、结束活动中标识的使用,巧妙使用标识提示,督促幼儿掌握活动规则,内化活动行为。

一是进区标示保证幼儿自主选区。进区规则可以保障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区域,进入区域游戏。教师根据区域面积、材料多少,规定每个区域适合的人数,用插卡、带牌、数字牌、小脚印、带手环等形式标识区域人数,帮助幼儿理解每个区域容纳的数量,从而让幼儿决定自己是否能够进区活动,避免区域活动中拥挤、争执等混乱现象,形成幼儿的秩序感。

二是活动标识促幼儿内化规则。每个区域教师根据功能、性质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则,用符号、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材料操作、游戏推进、人际交往等规则,告诉幼儿“如何玩,怎样玩”。如“悦读书吧”中“嘘”“叉号”符号及翻书的方法流程等,告诉幼儿安静读书、爱护图书、掌握读书的方法。久而久之,活动标识与幼儿的行为建立了联系,幼儿逐步理解规则、内化规则,秩序感逐渐形成。

三是材料标识让幼儿学会物品归位。班级活动区域中材料种类全、数量多,材料归位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我园教师给物品材料建“家”,对区域、材料及放置位置进行形象标示,让区域、材料及与摆放位置对应,便于幼儿找到区域、取放、收拾及检查材料,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有序取放物品、保持干净整洁等习惯。如,大班图书区,区牌为一本绿色翻开的书,在绿色“翻开的书”区域位置标示卡注明数字,图书标识卡分别贴于书架、图书上,幼儿根据标示很快找到区域及摆放位置,避免物品、材料凌乱现象。

合理渗透学习标识,促幼儿学习品质形成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合理渗透学习标识,给幼儿提供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学习标识互动,做到自主探索、自主建构、体验成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一是方法标识促幼儿掌握方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把区域材料的操作、探索、学习的过程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根据图示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踏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前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比如,美工区“塑造人物”活动中,教师提供有关“快乐的一家”、泥塑欣赏图片及制作塑泥人物的步骤图,还提供了各种泥塑工具、果壳、纸条、纽扣等辅助材料。重点示范了人物面部五官的组合及人物头与身体的连接方法,帮助幼儿解决了塑造人物的难点,让幼儿在运用综合技能、使用辅助材料制作泥塑人物。

二是作品标识帮幼儿交流分享。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美工区、建构区都会有大量的幼儿作品,怎样才能尊重幼儿劳动成果、把握教育契机、利用教育资源?我园教师对完成的幼儿作品放入作品展示栏或自制展示架进行展示,通过拍照或者把幼儿作品进行美化悬挂在活动室中,还设立了“未完成作品区”。这些标示起到了尊重幼儿劳动成果,保护幼儿自信心,促进经验共享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春蕾幼儿园)

猜你喜欢

对话内化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