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朴素教育引领学生走向卓越未来—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教育纪实

2017-08-30何鑫华

教育家 2017年31期
关键词:衡水市学校教育

文 | 何鑫华

以朴素教育引领学生走向卓越未来—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教育纪实

文 | 何鑫华

教育决定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对未来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今年,中国提出,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办好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认为,面向教育2030,应该让朴素的教育规律成为主流,正确的教育不是经常“穿花衣做美容”,无须在提法形式上追新求花,应该在固本中求真,在坚守中创新。

衡水十三中高中教育改革,或许可以为我们观察全球教育2030计划和国家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从基础弱、生源差的后进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连年攀升、持续突破的品牌校,这与学校持续精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12年2月,白祥友由衡水市第二中学教学主管校长调任十三中担任校长,全面主持工作。上岗不久,他经过调研走访认真思考后,对班子成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三年的飞跃,源自于每天的超越。”

现在看来,这句话是正确的。高三年级主任姜德余说:“高考大成绩来源于高中三年每年每天成绩的积累。”以中考533分入学,2016年高考考出697分高分成绩的李尚说:“要想高考胜出,需要每天胜出,每堂课胜出。”

去繁求真 追求朴素

教育管理者:

不要在办学理念上追新求花,真正的教学规律是非常朴素的,应在坚守中创新。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的前身是衡水铁路中学,2004年7月由石家庄铁路分局划归衡水市政府管理,同时由完全制中学改办规范性普通高中,成为市教育局直属三所国办示范性高中之一。当时,衡水高中教育已经名噪全国,全市普通高中的教育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众所周知,普通高中的生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当年,衡水市桃城区每年有5000名左右的中考生,在市区里面,十三中属于第三批次招录学生,生源质量差。“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附近的县重点中学,可谓是于强手林立的夹缝中生存。”摆在十三中面前的这个现实让管理者们既焦急又冷静,要么围绕优等生源展开恶性竞争,要么正视现状,走不唯生源的道路。

面对此,校长白祥友给出的办法是“本真”—追溯本源,回归本真。“让教育管理者还教育本来面目,让学校固本求真,让师生各安其位,让教学健康有序。”对于这两个字,当时的教师队伍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人说:“学校底子薄、生源差,怎么折腾都是白搭。”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学校面貌和师生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大家都服了气,十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不抢一流生源,但求一流教育。”十三中的高考成绩、办学声誉、教学管理逐渐在衡水教育界显露出来,其名声日渐凸显,众多当年中考成绩“非一流”的学生纷纷报考十三中,都获得了远高于当初心理预期的高考成绩。

十三中把让中考成绩“非一流”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变成了现实。外界对十三中另眼相看,纷纷猜测它的模式与理念,多少夹杂着一些杂音。白祥友说:“当前教育理念存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一些教学模式眼花缭乱,众多学校管理者盲目跟风,甚至别人用过的理念自己坚决不用,用别人的提法就是缺乏特色,没有个性。其实,真正的教学规律是非常朴素的。不必在概念上追逐求新,守住教育的本真就是守住了教育的根。”

逆境突围 敬畏规律

师生:

每天超越的自动波反应,激发了生命潜能实现超越

十三中逆境突围,靠的就是对教学规律的敬畏和坚守。坚守本真,往往被误认为是趋于平稳。白祥友校长说,朴素的教育规律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就如草木萌生,靠的是内涵激发,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当教育尊重生命规律时,就一定能够激发生命潜能,成就生命价值。他的这个理论,得到当代著名教育家、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魏书生的认同。

按照这样的理解,十三中所推崇的本真教育是能够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激情不是简单的精神亢奋,而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升华而成的精神营养。“比如,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在于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教师的工作在于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老师们说,激情点燃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常规管理。

在制度的引导下,十三中的管理者和师生们各负其责,各安其位,各行其“事”。应该做的必须做到,不该做的绝不越位,凡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校务运行有条不紊。

俗话说,教学质量好不好,教改很重要。三年前,十三中率先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优化课堂新课改活动。首先是下大气力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课堂教学上,推出了教学大比武活动、领导听评课制度、同课异构活动、大公开大评比、优秀教师观摩课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减少了教师教学上的无效劳动,增强了教育合力,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就是主张师生互动为主,一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学习,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付出即有收获。最近一年的高考,十三中纯文理(不含音体美艺术特长生)本一上线716人,四年本一上线人数提升65倍。纯文理本一上线率67.38%,跃居衡水市所有县市区高中第三名,四年本一上线率提升39倍,600分以上人数达到154人,创造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新亮点,潜能激发奏效。

环境育人 文化润心

校园文化:

德育的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这是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在全国两会期间谈论校园文化建设时的一句话。十三中的学生们一直是在文化浸润中成长,学校坚持把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教学楼的楼道被学生们亲手装点成精彩的文化长廊,极具个性并形成了级部特色、班级特色,名言、诗句时刻让你感受到浓郁的读书氛围。同时,温馨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生的寝室,整洁的墙壁上都粘贴着美观雅致的手工艺品、催人奋进的座右铭、充满温情的全家福,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化了宿舍氛围,其主题耐人回味。

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开展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衡水是闻名全国的毛笔之乡,在这里生活着侯店麻胎毛笔制笔的第16代传人王丙强,学校邀请制笔大师走进校园现场,演示毛笔的制作工艺,学生们深有感触。一位高二年级同学说:“近距离接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从内心萌生一种家乡自豪感,更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如今,十三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在转化为一种德育力量,实现了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的目的。

唤醒生命 规划未来

面向教育2030:

转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努力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负责

3月5日,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办好公平优质教育。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前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高度契合。践行教育2030,基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明未来基础教育探索的方向,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又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政策与策略。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谈及学生的德,总是说以德为先,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以分数为先的现象,这种现象能否得以扭转,要做的事还很多。”也曾有教育工作者这样形容当下的高中教育:“都在强化一个唯成绩的一元化学校教育激励体系。似乎,一个人的价值就在其成绩。成绩好的学生,似乎成了学校里的‘甲方’。学校之间倾其人、财、物力用于学生的‘提分’工程,为提分教师、高分学生提供高额经济激励;校际竞争,完全沦为生源竞争、分数大战。这种绩效主义的结果,导致整个基础教育的体系里,弥漫着‘分数’的味道……”

无论是掌管衡水二中的整体教学,还是主持十三中的全面工作,白祥友和他的管理者们从未间断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他说,冰冷的现实向现行高中教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焦点课题。全国高中教育的未来,将触角伸向哪里?白祥友自问自答地说:“对于一所高中来说,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在于把什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清华北大生,或者说在校三年,孩子思想进步了多少,成绩进步了多少,成长了多少。”由此,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长远有益习惯的培养,常年推进实施“自我人生规划设计”的引导与辅导工程。

在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遵循“唤醒并激活学生自我意识”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学生“自我人生规划设计”的引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向,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这项工作被誉为是立德树人、转变高中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在实施系列育人活动中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这样做,十三中的理由很充分。校领导和老师们认为,高中三年,正是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未来的向往憧憬也更多、更丰富,当然,他们的观点也更摇摆,更易调整、变幻,此时,帮助他们指导航向,进行良好的引导,便会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不仅有正确的规划,且会更加宏观、全面地看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早地养成自我教育、自我设计的理念,一定会使他们更加全面、更加健康地成长。

如今,十三中推行的“自我人生规划设计”的引导与辅导工程受到河北省教育系统的充分肯定,河北省教科所授予学校“河北省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验学校”的称号。其中,杨燕龙、罗畅、韩林潇、张顺翔、段庆钰、贾冰6名同学被评为河北省“践行中华优秀十德少年先进个人”。

十三中的教育成就了孩子,感动了家长,影响了社会。2016年,高二年级张晨睿的家长在《衡水晚报》发表了感谢文章《致敬!十三中老师》,文中详细记录了从一个问题孩子成长为优秀生脱胎换骨的经历。

十三中的教育事迹不仅感动了十三中学生的家长,更是引发了全国对它的关注。截至目前,除港澳台外已经有31个省区市近千所学校的7万余名教育工作者慕名前往参观交流。众多学校甚至连续组织多次到校参观,并结成友好共建校。广东深圳一位校长在给十三中的留言中写道:“三天的访问尽管时间很短,但给我的影响将是一辈子,这些实实在在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就是教育的根本。”

尽管到十三中做过三次调研,笔者仍迟迟不敢落笔,一直在思考:好的学校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带给社会的是什么?家长和学生眼里的好学校究竟是不是一个概念?社会和国家评价一个好学校和好校长的标准包括什么?

大部分家长注重“分数”,看重“哪个学校升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多”;但2017“新高考”来了,“中国教育2030”规划即将出台,陆续有家长注重起孩子的“人生规划性成长”,当然更多的家长是想两者兼顾。

再说河北衡水十三中的“变”,几年来学校的这些“变”正是因为有白祥友这样的一位校长、一个坚守教育信念的团队,执着于教育中的某些“不变”而让学校成长,最终成就了学生,成就了学生的未来,成就了学生健康的未来。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或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和改变,让孩子接受符合自然规律、尊重人性成长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会把希望寄托于基层千千万万个好学校和好校长身上。

猜你喜欢

衡水市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衡水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衡水市
衡水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