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月刊》中的日本绘画
2017-08-30陈雅婧ChenYajing
陈雅婧/Chen Yajing
《湖社月刊》是北京的湖社成员为宣传其艺术理念而专门创办的艺术期刊。该刊始为半月刊,每期出一单张,继易为小册,每两期合订一本为月刊,①从1927年11月15日第一期出版,到1936年停刊,共100期。该刊的主编名义上是金城之子金开藩,实际胡佩衡、惠孝同等也都是月刊的主要编委。《湖社月刊》除了以“维持古文化,交换新知识,借图保存固有之国粹,发扬艺术之特长”为宗旨外,还有意识地东联日本,西越欧美,沟通与外在世界的联系。由于湖社是金城、周肇祥等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延续,因此受到了之前学会举办的4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的影响。《湖社月刊》曾多次刊登日本传统画家作品,如与金城、陈师曾过从甚密的渡边晨亩、荒木十亩,以及矢野桥村、横山大观、小室翠云、竹内栖凤等人,偶尔还会报道这些艺术家的生活近况——为近代中日绘画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图文资料。
图1 (左)渡边晨亩《孔雀》,载于《湖社月刊》第1-10册;(右)金城《花鸟屏其一》,载于《湖社月刊》第26册
在100期的《湖社月刊》中,共刊登了42幅日本画家作品(参见表1),其中渡边晨亩一人就有7幅,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另有荒木十亩3幅、竹内栖凤3幅、飞田周山3幅、横山大观3幅、永田春水2幅、川合玉堂2幅。以画种分类,花鸟28幅、山水11幅、人物3幅,花鸟所占比重最大,为日本画最主要的创作门类。再看其刊登的年代,1928年13幅、1929年3幅、1930年3幅、1931年9幅、1934年7幅、1935年3幅、1936年4幅。这也说明了在1928年及1931年,湖社与日本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在1932、1933年由于九一八事变致使中日关系极度紧张,全国抗日情绪高涨,即使是内部学术刊物,也不便刊登日系画作。
表1 《湖社月刊》中刊登的日本绘画
序号 姓名 作品 登选刊册 页码 登选年代39 竹内栖凤 兔 第98册 第10页 1936年40 川合玉堂 深山清秋图 第98册 第13页 1936年41 横山大观 飞瀑 第99册 第11页 1936年42 山元春举 雪景山水 第99册 第12页 1936年
《湖社月刊》中刊登的日本绘画,全属日本传统水墨一脉,在近代为了与“西洋画”相区分而自命“日本画”,这也类似于“中国画”概念的缘起。日本画最初起源于中国,被称为“唐绘”,后来由于民族审美的变迁,虽然渐渐发展为颇具本国风土人情的“和绘”,与“唐绘”大相异趣,但其笔墨皴法皆取前代遗墨。②近代日本画与中国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极强的平面性、装饰性及图案式风格。在造型上,前者以柔畅的线条和富丽的色彩为美,且对写生、写实有着强烈的追求,同时又十分注重画面整体的单纯性与样式性。陆伟荣将日本美术的特征概括为三点:自然主义、装饰美与游戏精神。③日本人与自然极为亲近,他们本国的自然风光单一而温婉,使日本画缺乏中国北方山水式的苍劲雄浑,哪怕是鸟兽虫鱼题材,也如旭日和风,掺杂淡淡忧愁。这一点从同载于《湖社月刊》中渡边晨亩的孔雀图与金城的花鸟屏风可看出差异(图1)。
金城的花鸟显然是对宋代院体工笔的传承与摹写,涵盖着近乎宋徽宗式的尚理意趣,鸟兽毛羽丝丝清晰可辨。但画中树石花卉,却仍附着文人气质,轻描皴擦,兼工带写,极尽笔墨间的玩味。而渡边晨亩的孔雀,则带有某种自然主义的抒情意味,连草间落叶都是柔染数遍,似风吹般轻盈。整个画面精谨艳丽,工整无双,全用润滑的细线勾描,重彩填色,全无皴擦褶皱的质感。如果说中国画象征着男性般雄浑沉郁之美,那么日本画则拥有女性般柔弱轻盈之态。
渡边晨亩是《湖社月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日本画家,不仅由于他和金城生前的特殊情谊,还由于其对中日联合绘画展览有着突出贡献,更是由于在金开藩与周肇祥的矛盾中他坚定地站在了金开藩这边。④月刊中有一篇他的小传:
渡边先生,别号晓湖,日本名画家也,工花卉翎毛,设色洁秀。每画孔雀,尤觉生气勃勃,精彩动人,盖蕴蓄者深,别有心得也。旧游京师,遇金绍敏公,倾盖订交,互相切磋,更为中日画家握手之先容。组织中日绘画联合会,客夏复与北楼先生订立东方绘画协会,其于东方美术之联络,进行不遗余力,寡言笑,重然诺,盖胸中深俱城府之人,亦艺术界有发展之人也,此次来华,正吾湖社半月刊出版之日,而先生适号晓湖,其于吾湖社进展之前途,方兴未艾,先生每念及金绍敏公,未尝不涕泪潸然,因晓湖二字起于昭敏公故也。⑤
图2 横山大观《山水》,载于《湖社月刊》第44册
荒木十亩(1872—1944),是其师父荒木宽亩的养子,1895年成为日本美术协会会员,1901年任教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04年参加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10年参加日英博览会获金质奖章。晚年在画室中因心肌梗塞而突然去世,享年73岁。荒木十亩是日本画“旧派”的代表人物,被标榜为“守旧的渐进主义”,非常强调画作中的精神性,以及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代表作有《秋江水禽图》(讲谈社野间纪念馆藏)、《四季花鸟4幅对》(山种美术馆藏)等。他在《东洋画论》一文中称:
东洋画是最直接的从内心表现出精神性的绘画,它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达,首先是色彩。东洋画的色彩不一定和所描绘的对象完全一致,这是日本式精神纯洁的欲求。用比实际更美的色相来实现美化和理想化,能让画家的精神不受自然实相的拘束而更加自由。其次是线条,它比起色彩更为重要。在东洋画中线条不仅可以表示出轮廓,而且还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在表现某些物质性时可以通过线本身的轻重、缓急、大小、润渴,以达到物与画家的两心相印。这样才能保持住画的生气活力和独特风格。⑥
比起渡边晨亩和荒木十亩,在《湖社月刊》中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画家当属横山大观和竹内栖凤二人。他们是通过该刊首次被介绍到中国,⑦刊选的作品也颇具代表(图2)。
横山大观(1868—1959),曾任职于东京美术学院,是校长冈仓天心“新日本画”理论坚定的支持者。他在画作中舍弃了传统对线的重视,代之以吸收西洋画技法中色面的表现手法,与菱田春草一道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样式,即“没线”彩画。由于这种绘画色调灰暗,缺乏光泽,形体又模糊难辨,因而引来了不少非议,被一些保守派人士贬斥为“朦胧体”。但之后这种样式被视为日本画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并逐渐为世人接受。1914年,他遵照冈仓天心的遗愿,重建日本美术院,从而登上了日本近代美术的最高峰。
如果说横山大观是东京画坛的领衔人物,那么竹内栖凤(1864—1942)就是京都画坛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日本被并称为“东西画界之双雄”。竹内栖凤完全不同于横山大观那带有理想主义的新日本画样式,他开辟的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自然主义道路。他师从于幸野梅岭,入梅岭私塾学习传统日本画,1900年获得了农商务省的留学金,开始了欧洲之行。在巴黎时,他十分喜爱透纳和柯罗的绘画,于是在创作时会不自觉地融入某些西方题材,但笔法线条、渲染技法等都是东方之法。他还受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曾于1902年到中国饱览南方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于是他的画作包含了日本狩野派的线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渲染,以及西方透纳式的块面着色,成功地将日本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月刊中介绍的其他画家,如飞田周山(1877—1945)、永田春水(1889—1970)、川合玉堂(1873—1957)等也都是日本知名的传统派人士,他们积极投身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中,逐渐为中国人所熟悉,并借助《湖社月刊》的宣传,让日本画走出国门。然而,这种宣传毕竟微不足道,北京画坛人士虽与日本合作过多次展览,但对于日本画本身,却是相当轻视的,认为其不过学吾之皮毛而已,于画面每赋金泥,真是俗不可耐。胡佩衡直指日本画:“不讲笔力,不合古法,虽然写生,反显出一种薄俗的样子。”⑧
中国画家们因为本国文化为日本文化之源,存在着十足的优越感,这一点能让他们在国家实力每况愈下、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日本的现实中还保留那么一丝民族自信。然而他们也从日本画的发展中意识到,绘画创新是大势所趋,没有创新的艺术将死于古板的论调中。黄宾虹曾提到:
古今学者,事贵善因,亦贵善变。易曰变则通,通则久。东瀛画法,传自中土。初摹唐宋院体,后分数家,有土佐家、雪舟家、狩野家,皆为有声艺林,得绘事不传之秘。⑨
王一亭也似有同感,在《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演说词》中隐约透露出感慨:
吾国自宋代重视艺术以来,于是有画家辈出。在元代则国家不以此事为重,画笔遂流入写意一派,大都高人逸士,借发挥性灵写其高尚之志趣而已,而画风遂为之一变。今吾国画家,幸尚能融会宋元,恪守宗法,而日本画则更能采择欧风,自成新局,此则吾国人所不能及者。⑩
中国画家中较开明的一部分都感觉到恪守传统已不足以自恃,如何像日本画一样汲取西画特长,或许才是可供讨论的重点。《湖社月刊》在100期读物中刊登出42幅日本画,也足见其吸纳别家之长的初始意识。日本画成为了中国画在时代转型中的一个参照,它是西化经验的成功试验。然而,中国画是否也能照此路段发展,画家们仍争论不休。
注释:
①惠孝同:《卷头小语》,《湖社月刊》第50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日本画之沿革》,《湖社月刊》第1—10册合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③陆伟荣:《日本美术的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年03期。
④吕鹏:《湖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65页。
⑤《渡边晨亩小传》,《湖社月刊》第1—10册合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⑥[日]荒木十亩:《东洋画论》,赵国毅译,《呼兰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⑦史树青:《影印“湖社月刊”序》,《湖社月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⑧胡佩衡:《中国山水画写生的问题》,《绘学杂志》1921年第03期,载北京画院:《京派画家艺术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
⑨黄宾虹:《新画法》序,载黄小庚、吴瑾:《广东现代画坛实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⑩王一亭:《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演说词》,《湖社月刊》第2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