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庭戏婴图考析

2017-08-30盛玫

收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太湖石画院绘画

□ 盛玫

秋庭戏婴图考析

□ 盛玫

编者按: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秋庭戏婴图》传为宋苏汉臣作品,立轴,绢本,设色,无名款,纵197.5、横108.7厘米(图1)。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绘出这样一幅欢快的场景:庭院里,男女二童围着鼓墩玩游戏,不远处散置着很多儿童玩具。背景有太湖石,周围盛开着秋天的花朵,画面左上角有一只小蚊子,一派生动的初秋童真嬉戏祥和景象。

苏汉臣(1094~1172年),北宋末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徽宗宣和年间召入北宋画院,任画院待诏。靖康之难后,南渡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复职。①苏汉臣擅画人物题材,师承北宋画院待诏刘宗古,在绘画《婴戏图》、《货郎图》时,常用刘宗古笔法,工整细劲,设色鲜润,情态生动。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幅作品是明代吕文英的临摹之作。笔者在综合多方面因素之后,认为《秋庭戏婴图》为苏汉臣在北宋末年宣和画院所绘。

一、《秋庭戏婴图》著录和命名

古代绘画名作一般是历代著录繁多,与《秋庭戏婴图》有关的仅涉及三本著录。最早的著录是清代《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这也是在古代著录中出现此画的唯一一本著录。该书是清代王杰等编著,收录自乾隆五十八年后新的作品及初编遗漏者,按作品排列各加记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中记载了此画的材质、尺寸、绘画内容,乾隆壬寅仲秋御题行书诗一首,钤有:古稀天子之宝、鉴藏宝玺八玺全(图2)。当代著录有1985年版《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2014年版《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2》两本。其中《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2》中记载,《秋庭婴戏图》“南宋苏汉臣”所绘。无款,有乾隆御题诗,钤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元画作中,画家经常不在画上题写画名,后人依据前人绘画内容、题跋等取名,出现画名不统一的现象较为常见。此画在《石渠宝笈续编》中命名为《秋庭戏婴图》,在《中国绘画全集》中命名为《秋庭婴戏图》。

而《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记载,《秋庭婴戏图》,宋,无款,设色,选拔佳品,藏于故宫博物院。该书是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于1984年3~11月期间,对于北京地区的故宫博物院所保存古代书画的鉴定。本文所提的《秋庭戏婴图》早在解放前夕“文物南迁”,可知此幅非彼幅。

二、主要依据之笔墨、造型、构图、设色的时代风格考证

鉴赏一幅古代书画作品,应以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大主线为依据。主要依据包括其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笔者试图梳理历代“婴戏题材”绘画,建立该题材标准件群,使之找到《秋庭戏婴图》较为相对应的时代风格。

依据标准件群(图3)的对比,可以看出《秋庭戏婴图》的笔墨人物线条均匀纯熟,衣纹采用“铁线描”,与宋代《仿周昉戏婴图》、南宋李嵩《骷髅婴戏图》等一致,符合宋代笔墨的时代风格特点。这种极为精细的线条,笔笔交代清楚,高度写实,在南宋后期以后罕见。南宋马远后,人物线描多采用简笔法,用线开始逐渐增粗,运笔速度随时代推移开始逐渐加快,与北宋区别较大。《秋庭戏婴图》笔墨线条运用,符合北宋院体画家常用笔法。

在婴孩造型上,从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故宫博物院藏《秋庭婴戏图》、李嵩《骷髅幻戏图》中可以看出宋代对儿童造型的刻画是“人小貌大”,长相多有些老成;宋画中人物头大,时代越往后期头部越小,到了清代头与身的比例趋于正常。元代刻画儿童神态有些呆滞无神;明代则多眼部画有眼袋。对比标准件群后,《秋庭戏婴图》符合宋代的儿童造型特点。在笔墨上,该作品中儿童造型刻画准确,一笔无断笔、复笔,应是出自画院能家之手。

图1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绢本197.5x108.7厘米 台北故宫藏

图2 石渠宝笈续著录秋庭戏婴图

纵观历代婴戏图,较少出现女孩形象。女孩形象的婴戏题材多集中在宋代,如本文的《秋庭戏婴图》、故宫本宋代佚名《秋庭婴戏图》、台北故宫宋代佚名《冬日婴戏图》、宋代佚名《百子图》等。

北宋绘画大多以全景构图,情景交代符合逻辑,宋徽宗代笔画人物立轴画《听琴图》,即是典型的全景式构图。《秋庭戏婴图》的构图形式,与《听琴图》用意相同,两者都是画面背景景色占了近1/2的空间。北宋黄居寀《山鹧棘雀图》立轴同样采用这种构图。这种构图正是画家“经营位置”的体现,大面积留白,让读者视线集中在立轴构图观赏区域内,同时突出主体。《秋庭戏婴图》的构图,符合北宋立轴的绘画构图形式,符合宋代绘画理论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的原则(图4)。

北宋人物工笔画设色多为重彩,《秋庭戏婴图》的设色厚重,颜色采用古代天然矿物质颜料,设色方法较接近北宋惯用的时代风格,亦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这种画法宋人多采用背后托色,以达到正面色彩厚而不腻的效果。南宋比北宋颜色更为柔和。

三、主要依据之个人特点考证

主要依据的另一方面是画作的个人特点。苏汉臣为北宋画院刘宗古弟子,其绘画特点是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②用《秋庭戏婴图》与吕文英作品对比,明显个人笔墨特点不同(图5)。

图3 婴戏题材标准件群

古人评肖像画除要求形似外,更重能得其神情气质,故肖像画称“传神”。③与吕文英《货郎图》对比,很明显《秋庭戏婴图》更加“传神”;所用线条更加工整、有力、根根精细,软硬运笔张弛有度;绘画更加高度写实、极度细致;人物开脸更为圆润,人物造型、服饰、发饰刻画更加符合宋代时代风格。笔法更加严谨,构图更符合逻辑。《秋庭戏婴图》明显不具备明代时代风格,亦没有吕文英个人特点。

图4 北宋 立轴作品构图

图5 苏汉臣与吕文英笔墨特点对比

经对比后发现,《秋庭戏婴图》中人物开脸、白色薄衣勾白线绘画表现手法等与刘宗古《瑶台步月图》接近(图6)。此画中苏汉臣的笔墨运用手法是师承老师刘宗古或同时期北宋画院画家。北宋末年宫庭画家,在人物、器用、树石画法上用笔均极工细,颜料为铅白,线描近于铁线描。④再看此画特点,绘画技法高超,符合北宋宣和画院绘画特点。

四、辅助依据之服饰、发型发饰考证

书画鉴赏中,辅助依据的证明物,同样也是取信于人的证据。

女性穿着裤子始于宋代。宋代由于家具的发展,太师椅、椅子、凳子、梳妆台的使用,人们从过去的坐席、坐榻演变成垂足而坐,出门则由乘马车发展到乘牛车、轮车等,轿子也由大轿发展到不垂帘幕的小轿,在服饰上则出现了裤子造型。⑤古代裤子没有裤裆。从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文物裤子上可见浅褐色牡丹花纹饰,证明宋代已开始使用带有纹饰的布料制衣(图7)。由此可知,纺织技术在宋代有过一次较大发展,这也为宋徽宗宣和画院所用宫廷贡绢提供了前提条件。《秋庭戏婴图》中姐弟二人,女孩身穿白色浅花纹的交领右衽过膝衫,系红色腰带,衣领、袖口有红褐色滚边;下身为白色暗花纹宽腿裤,并带有暗花纹,验证了女孩穿带有暗花纹裤子的上限在北宋的依据(图8)。

女孩的发型发饰。女孩头上梳着双丫包髻,双丫髻是少女常梳的一种发型;包髻,是以色绢包裹发髻;这两种发式的组合是宋代年轻女孩的典型发型。发饰用蓝红色发带、花钗、珍珠钗插等配饰。发型配饰中带有珍珠装饰垂于面部的装饰物叫“珍珠钗插”(图9)。

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载,李鹰《谈记》说到宫中御宴情形,皇后皇太后“饰以北珠”,《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都有记载当时汴梁有珠子行铺,可见社会上层对于珍珠需要之广,应用之多。据《宋会要稿》记录,熙宁元年十月,宋神宗诏令内侍省,在河北一带就珍珠估价变卖,所得银两准备买马,可见北方皇室珍珠之多。在《宋仁宗后像》、《宋神宗后像》中,出现珍珠钗插,并且面部画有“三白妆”(图10)。同样北宋末年发饰佩戴“花钗”也在汴梁附近开始出现。

图6 刘宗古作品与苏汉臣作品对比

再看画中男孩,身穿红色金纹对襟罩衫,下身为白色印花裤。姐弟二人都穿有布鞋,鞋的形制与《中国服装史》宋代鞋型式样相符(图11)。图中男孩发饰为鹁角儿,也称“博焦”。“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或曰‘鹁角’”(图12)。⑥鹁角儿属古代男孩发型,剃掉部分头发,留少许,宋代留中间一绺,明代后出现三绺。

这些有关服饰、发型、发饰方面的辅助依据都与《秋庭戏婴图》婴孩相符,画中女孩红色腰带饰有凤纹纹样,与发饰结合分析,说明画中表现的女孩应属北宋皇室儿童。

五、辅助依据之器物玩具考证

“玩具”一词产生于宋代。⑦玩具以商品形式出现,也是在宋代。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署名“西湖老人”的《西湖繁胜录》中可以发现,宋代市井有成熟的玩具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自宋代开始绘画作品出现了大量的货郎图、儿童游戏题材的原因。

《秋庭戏婴图》左侧鼓墩上,姐弟

图7 南宋 浅褐色牡丹花纹无腰无裆裤福州黄昇墓出土

在玩推枣磨古代游戏(图13)。“推枣磨”是古代儿童秋天枣熟后普遍玩的游戏,就目前所见资料显示,推枣磨最早出现在宋代。游戏中所用大枣,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右侧鼓墩上有八宝纹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小陀螺、玳瑁盘、红色佛塔、棋盒、小铙钹,这些都是宋代较常见的游戏(图14)。

图8 秋庭戏婴图女孩服饰

六、辅助依据之器物家具考证

图9 秋庭戏婴图女孩发饰

图10 宋代皇后像发饰

图11 秋庭戏婴图中的鞋与宋代鞋样式图

图12 秋庭戏婴图男孩发饰

图13 秋庭戏婴图中左侧鼓墩

图14 秋庭戏婴图中右侧鼓墩

宋代是高型家具发展和丰富的时期,“墩”出现在宋代,是宋代贵族、士大夫家庭中必备的家具。有木质、有藤编、有开光和不开光,并有嵌螺钿等工艺,形式多种多样。⑧《秋庭戏婴图》中有两件黑漆竹藤面开光镶螺钿墩。墩为鼓形,也称“鼓墩”。周身六面开光,竹藤坐面。这种墩四季适用,夏季用竹藤面,到了冬季可垫盖织物。从宋徽宗《文会图》、《十八学士图》中可看到墩上放有布垫(图15)。

画中的鼓墩开光画法采用透视法,鼓墩每一面结构立体感强。这是由于北宋画院要求画家对屋木画把握能力要强,是后世画者所不能及的,尤其是南宋马远一派以后屋木技法能力开始衰退。

《秋庭戏婴图》中鼓墩坐面采用竹藤编制(图16)。用竹或麻绳编织坐具的面,时代偏早期,明清后坐具开始流行采用“满彻”工艺制作。在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中曾举例“用藤竹缠扎的高形圆几,即从器物上看,便知是宋非唐”。可见竹藤面家具上限不早于北宋。

七、辅助依据之山石、植物考证

图15 秋庭戏婴图(左)、文会图(中)和十八学士图(右)中的墩

图16 秋庭戏婴图中鼓墩竹藤坐面

图17 秋庭戏婴图(左)与芙蓉锦鸡图(右)花卉、叶子对比

自唐宋开始,贵族、士大夫就偏爱在庭院中摆放太湖石为园林一景,一直沿袭到清代,所以古代绘画中经常出现描绘太湖石的绘画。

在传世作品中,最早可见晚唐时期孙位《高逸图》中的太湖石;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宋摹本)卷尾最后一位仕女身旁有太湖石;宋徽宗《祥龙石图》是一幅专画太湖石的作品;宋徽宗《听琴图》同样在画面中心画有太湖石。北宋米芾提出太湖石的标准“瘦、皱、漏、透”。⑨《汴京遗迹志》记载北宋崇宁四年,徽宗为建造“垦岳”,设置“应奉局”搜求、挑选太湖石,并组织“花石纲”运送。可见,受宋徽宗爱好的影响,太湖石的绘画在宣和画院得到流行重视。《秋庭戏婴图》中太湖石成笋状,符合北宋对太湖石的审美。勾线后,以浓淡墨加赭擦染为主,基本没有使用皴法,这种太湖石的绘画笔墨基本与宣和画院画法一致。

北宋花卉用色厚重、渲染技法高超、设色后往往重彩颜色压住墨线、高度写实、花茎使用渲染挤出一道光线。《秋庭戏婴图》中绘有花卉,芙蓉、菊花、鸭趾草均具有北宋花卉绘画的时代特点,有勾线、重彩等,与主题逻辑一致。尤其是画中出现的花卉和叶法与宋徽宗代笔作品《芙蓉锦鸡图》多处局部笔墨极为接近,绘画更加细致(图17),符合北宋宣和画院花卉笔墨特征。

八、辅助依据之昆虫考证

在近2米的《秋庭戏婴图》中左上角有一只1厘米的小蚊子,被历代所有出版物忽视,其实这只小昆虫画得极为精彩,凸显出宣和画院的一丝不苟和精密细致。笔者与多幅宋画中蚊子对比后发现,《秋庭戏婴图》中的蚊子造型最为准确,绘画技巧最为高超,薄薄的翅膀、触角、造型结构表现的栩栩如生,符合北宋代高度写实的时代风格(图18)。

九、辅助依据之乾隆题跋及收藏印考证

图18 秋庭戏婴图中蚊子(上)与其他宋画中蚊子对比图

图19 乾隆题跋

《秋庭戏婴图》上有乾隆御笔题诗,区间范围提供了有力参考。画中太湖石、花卉、叶法等笔墨画法符合北宋宣和画院特点,经比对得出《秋庭戏婴图》与《芙蓉锦鸡图》局部绘画极为接近。比对题跋书法和收藏印过程中,解决了乾隆御题诗中出现简体字的情况。

经过对《秋庭戏婴图》的考析,这是一幅北宋徽宗宣和画院画家苏汉臣在北宋末年的佳作。

注释:

①夏文彦《图绘宝鉴》。

②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③傅熹年《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故宫出版社。

④《两宋名画册》艺术图书公司。

⑤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

⑥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⑦脱脱·阿鲁图《宋史》。

⑧胡文彦《中国家具》,上海古籍出版社。

⑨《园石谱》。内容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中记载相符。字体与乾隆标准件字体资媚、纤丝多等结体特点相同,为乾隆御笔真迹。值得注意的是“讵”“诩”使用了简体“言”部首,一般认为简体字的使用出现在民国。然而笔者查证得知,清代开始已经少量出现简体字繁体字通用的情况。有的简体字在古代时就已有,比如“制”与“製”字。简体字在早期行草中也属正常。乾隆题跋中时有简体字繁体字混用的情况,如乾隆御题《鹿角图记》;也有和本文一样“言”部首直接用简体的情况,较为公认的乾隆题跋标准件《富春山居图》也是(图19)。

(责任编辑:李红绢)

画中收藏印有乾隆八玺全(“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精鉴玺”)以及“古稀天子之宝”方印、“鉴藏宝玺”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双珠印等印章。符合清宫八宝印泥、《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和《石渠宝笈续编·凡例》中印泥色泽质感、章谱、印文和用法规律。

结论

《秋庭戏婴图》的考析需以书画鉴定原则为准绳,即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

依据婴戏题材标准件群比对,该作品时代风格符合宋代,并更接近北宋。婴孩造型刻画“人小貌大”符合宋代时代风格。所用立轴构图与宋徽宗宣和画院的典型作品一致。

苏汉臣为北宋宣和画院南渡到南宋的画家,符合苏汉臣笔墨个人特点,此作品是他在北宋时作画更为可能。

此外从服饰、发型、发饰的考证得出,符合宋代历史发展特点,更接近北宋,保证了断代为北宋末南宋初的证据。画中玩具、家具、昆虫等方面的考证,为断代

Qiutingxiyingtu kaoxi

Sheng mei

猜你喜欢

太湖石画院绘画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赏石:太湖石
洱海太湖石
[记得住乡愁]首届福建省画院油画提名展作品选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