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及辨证分型的回顾性研究※
2017-08-30李金辉李方玲
李金辉 李方玲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95)
老年冠心病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及辨证分型的回顾性研究※
李金辉 李方玲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95)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胆汁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老年冠心病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对比4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及同期住院23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及冠心病不同证型间患者总胆汁酸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总胆汁酸水平高于非冠心病老年患者(P<0.01);冠心病痰瘀痹阻型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总胆汁酸是冠心病危险因素;总胆汁酸水平与冠心病痰瘀痹阻型关系密切,总胆汁酸水平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冠心病;辨证分型;总胆汁酸水平;老年科;胸痹
总胆汁酸(TBA)水平与心血管系统关系密切。临床研究表明,TB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密切相关[1-5]。TBA水平未见明显异常时,不同患者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此差异是否具有临床意义,都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旨在探讨TB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见微知著,为冠心病辨证分型提供临床证据,指导辨证论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65岁以上且入院时完成TBA检查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4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65~93岁。另选取同期入院完成TBA检查的65岁以上非冠心病老年患者23例为非冠心病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65~93岁。按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7]诊断标准,再次由1名主治医师、1名主任医师对患者病历中诊断证型进行确认,明确所纳入病例冠心病证型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痰瘀痹阻型(兼有心血瘀阻及痰阻心脉表现)3种证型。
1.2 纳入标准根据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6]确定冠心病的诊断。既往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及既往心肌梗死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患者均可纳入研究范围。
1.3 排除标准排除肝胆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者。所有患者数据均排除药物对总胆汁酸的影响。
1.4 TBA酸检验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均为晨起空腹抽血,均由本院检验科完成测定。正常参考范围:TBA:0~10 μmol/L。以下单位从略。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数据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者,采用校正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如上表所示: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检验,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数据完整,无主观剔除。
2.2 TBA比较
表2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TBA水平比较(x±s,μmol/L)
如上表所示:经t检验,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TBA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
2.3 证型间TBA水平比较
表3 冠心病患者各证型间TBA水平比较
如上表所示,老年冠心病患者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痰瘀痹阻型TBA呈递增趋势,气虚血瘀型与痰瘀痹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阴两虚型和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表明气虚血瘀型、痰瘀痹阻型患者TBA水平较气阴两虚型患者有显著升高。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老年患者,与文献报道[1-5]相一致,但TBA升高水平有较大差异,考虑由于样本量的不同,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但总体水平呈升高趋势是一致的。
TBA是胆汁中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胆固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TBA升高能反映肝实质性损伤,是肝脏损害的敏感性指标之一[8]。临床研究证明,胆汁酸与血脂代谢紊乱、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3-7]。胆汁酸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代谢途径异常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胆汁酸排泄降低,血清TBA升高,有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干预胆汁酸的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将有可能成为将来调节血脂的新途径[4]。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提示血清TBA水平升高,冠心病发病风险升高。现代研究发现胆囊、胆总管受T4~T9脊神经支配,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炎症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通过T4~T5神经反射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血流减少,诱发心脏活动失调;胆红素、胆酸均为迷走神经兴奋物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也可直接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这也是胆心综合征的发生机理。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常为心气血阴阳亏虚,多见气虚,阴虚;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痰瘀常并见,为临床除气虚血瘀外常见证型。现代研究认为,冠脉痉挛中医病机多为气滞;血液流变学异常多见血瘀,粥样斑块形成与痰浊密切相关,痰瘀痹阻心脉是其实证病机关键。
本研究发现TBA水平与气虚血瘀、痰瘀痹阻证型关系密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气虚血瘀、痰瘀痹阻证型密切相关。故而TBA水平与气虚血瘀、痰瘀痹阻亦密切相关。
本研究入选病例受病房限制,相对较少,故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但可以给我们一定的提示,希望能进行更大规模、标准统一的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1]朱云波,李荣龙,夏小梅.5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载脂蛋白A1和B的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93-94.
[2]公言伟,李建国.胆汁酸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8):612-614.
[3]农少云,梁娟英.冠心病患者血脂和总胆汁酸测定结果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414-2415.
[4]郑海斌,阮连生,俞根龙,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胆汁酸检测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意义[J].脑血管病防治,2013,(13)3:207-208.
[5]滕敏.总胆汁酸增高与冠心病回顾性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122-123.
[6]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1978年报告,缺血性心胜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2002:68-73.
[8]杨玉林,贺志安.临床肝病实验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59-161.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Level of Total Bile Acid an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 Jinhui,LI Fangli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Beijing 100095,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total bile acid(TBA)and old ag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an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Methods The total bile acid levels in 4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D and 23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non-CHD was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 of TBA levels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HD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TBA leve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CHD patients(P<0.01).The TB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D patients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ype acid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qi and yin deficiency type of CHD(P<0.05).Conclusion The TBA is a risk factor for CHD,and the level of TB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yp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oronary heart diseas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otal bile acid;geriatrics;chest discomfort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6.024
1672-2779(2017)-16-0054-02
:李海燕本文校对:吴玉芙
2017-05-08)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No.京中医政字(2014)59号】;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资助项目【No.JJ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