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虫剂对柑橘木虱防治的效果
2017-08-30孟幼青马海芹李艳敏袁亦文夏成鹏徐冰洁黄友解宋际徽章合凯
孟幼青,马海芹,李艳敏,袁亦文,夏成鹏,徐冰洁,黄友解,宋际徽,章合凯
(1.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2.浙江农资集团 金泰贸易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3.温州市植物检疫站,浙江 温州 325000; 4.苍南县植物检疫站,浙江 苍南 325800)
几种杀虫剂对柑橘木虱防治的效果
孟幼青1,马海芹2,李艳敏1,袁亦文3,夏成鹏4,徐冰洁3,黄友解4,宋际徽2,章合凯2
(1.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2.浙江农资集团 金泰贸易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2;3.温州市植物检疫站,浙江 温州 325000; 4.苍南县植物检疫站,浙江 苍南 325800)
防治柑橘木虱是有效控制柑橘黄龙病疫情扩散蔓延的重要举措。为筛选高效安全药剂,进行了不同药剂及其组合混用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农药5%d-柠檬烯可溶水剂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较强的持效性,药后14 d的防效仍高达93.7%。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柑橘木虱都具有很好的速效性,药后1 d的防效在96.8%~99.6%。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持效性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1.3%和90.3%,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防效下降明显。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混用对柑橘木虱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14 d的防效在94.1%~97.7%;而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防治柑橘木虱的速效性好,但持效性不够理想。生产上防治柑橘木虱,可选用植物源农药5%d-柠檬烯可溶水剂250倍液(200 mg·kg-1),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46.7 mg·kg-1),或5%d-柠檬烯可溶水剂500倍液(100 mg·kg-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46.7 mg·kg-1),或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3 000倍液(166.7 mg·kg-1)进行喷雾处理,可有效控制柑橘木虱的危害。
柑橘木虱; 植物源农药; 防效
我国是柑橘主产国家之一,柑橘生产位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和产量超过巴西、美国[1]。但是,柑橘黄龙病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该病害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柑橘木虱则是柑橘黄龙病的自然传播媒介。近年来,柑橘黄龙病在柑橘主产区为害严重,并有不断向北蔓延趋势,影响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浙江省近3 a因防控柑橘黄龙病,被迫挖除(销毁)黄龙病树34万株。目前,尚无高效防治药剂和抗病品种,生产上除了加强种苗检疫、挖除病树等措施外,防治木虱切断毒源是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举措[3]。
柑橘木虱属半翅目木虱科,主要危害柑橘、橙、柚等芸香科植物,主要以成若虫刺吸新芽、嫩梢和叶片汁液,可影响植株生长,同时能传播柑橘黄龙病菌,造成更大的间接危害[4]。当前控制柑橘木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仍是化学药剂。为提高防治效果,我们选择了4个新烟碱类杀虫剂和1个植物源农药,在苍南县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及不同药剂组合间的防效,以期为生产上防治柑橘木虱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燕头村吴在庭农户柑橘园内进行。供试柑橘品种为甜橘柚,树龄4 a。果园地势平坦,属黄泥砂土,pH值5.6,土壤肥力较差,排灌方便。天敌有瓢虫、蜘蛛、草蛉等,常规害虫有红蜘蛛、锈壁虱、介壳虫、粉虱、潜叶蛾、天牛、吉丁虫等,柑橘木虱发生严重。
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宁波三江益农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0%呋虫胺可溶粒剂(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生产,市售),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市售),植物源农药为5%d-柠檬烯可溶水剂(美国奥罗阿格瑞国际有限公司生产,浙江农资集团金泰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T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46.7 mg·kg-1);T2,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3 000倍(166.7 mg·kg-1);T3,20%呋虫胺可溶粒剂1 500倍(133.3 mg·kg-1);T4,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 500倍(146.7 mg·kg-1);T5,5%d-柠檬烯可溶水剂250倍(200 mg·kg-1);T6,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5%d-柠檬烯可溶水剂500倍(46.7 mg·kg-1+100 mg·kg-1);T7,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 000倍+5%d-柠檬烯可溶水剂500倍(73.3 mg·kg-1+100 mg·kg-1);等量清水对照(CK)。
每2株柑橘树为一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于2016年8月29日采用晨光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柑橘植株进行全株均匀喷雾处理1次,每株树施药量为1.5 L。喷雾处理时,柑橘正处于秋梢抽发期,柑橘木虱成若虫发生严重。
1.3 调查与统计
药前全株调查柑橘木虱成若虫的虫口基数,药后1、7和14 d调查树上残虫量,并目测不同处理药剂对柑橘新梢和幼果安全性的影响,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数据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表1可见,药后1 d,各药剂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76.0%~99.2%,防效83.4%~99.6%。T5防效最低(83.4%),T3防效最高(99.6%),表明4个新烟碱类药剂与植物源农药对防治柑橘木虱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4个新烟碱类药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在96.8%~99.6%,20%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效显著高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且这4个药剂的防效均极显著高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此外,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的防效分别为97.7%和96.3%,均极显著高于5%d-柠檬烯可溶水剂的防效,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单用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差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单用的防效。
表1 各处理药后1、7 d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组间差异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药后7 d,各药剂处理防治柑橘木虱的虫口减退率在72.3%~96.0%,防效78.9%~97.2%。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97.2%)>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94.1%)>20%呋虫胺可溶粒剂(93.4%)>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92.1%)>5%d-柠檬烯可溶水剂(91.4%)>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4.0%)>d-柠檬烯与氟啶虫胺腈混用(78.9%),其中烯啶虫胺防效显著优于氟啶虫胺腈单用以及与d-柠檬烯混用处理防效,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防效显著差于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混用防效,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5%d-柠檬烯可溶水剂的防效增加明显,从83.4%上升到91.4%;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的防效下降较快,分别从96.8%、96.3%下降到84.0%和78.9%;其他药剂处理的防效虽略有下降,但均在91.4%~97.2%。从不同药剂处理的防效来看,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的防效不理想,且2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图1可见,药后14 d,各药剂处理防治柑橘木虱的虫口减退率在59.8%~92.6%,防效在73.3%~94.5%,均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效果。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94.5%)>5%d-柠檬烯可溶水剂2(93.7%)>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91.3%)>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90.3%)>20%呋虫胺可溶粒剂(81.9%)>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80.6%)>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73.3%)。其中,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防效显著高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防效,5%d-柠檬烯可溶水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效显著高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的防效,其余处理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从不同处理看,5%d-柠檬烯可溶水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4个处理的防效≥90.3%,持续期长;20%呋虫胺可溶粒剂的防效为81.9%,其余2个处理的防效在73.3%~80.6%。从药后不同时间来看,5%d-柠檬烯可溶水剂的防效持续增加,从药后1 d的83.4%,增加到药后7 d的91.4%,再增加到药后14 d的93.7%;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与5%d-柠檬烯可溶水剂混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3个处理的防效略有下降,但药后14 d仍持在90.3%~94.5%;而其他3个处理的防效下降明显。
图1 各处理药后14 d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2.2 安全性
药后1、7和14 d调查,各小区未发现柑橘新梢和幼果斑点、萎蔫、失绿等现象,没有观察到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4个新烟碱类药剂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1 d的防效在96.8%~99.6%;药后7 d,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3个药剂的防效仍在92.1%~97.2%,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防效下降明显,防效为84.0%;药后14 d,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持效性较好,其防效分别为91.3%和90.3%,而20%呋虫胺可溶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持效性不够理想,防效分别下降至81.9%和80.6%。植物源农药5%d-柠檬烯可溶水剂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1 d的防效为83.4%,药后7 d的防效上升至91.4%,药后14 d的防效高达93.7%,对柑橘木虱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混用对柑橘木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14 d的防效在94.1%~97.7%;而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混用对柑橘木虱仅具有良好的速效性,而持效性不够理想,药后1、7、14 d的防效分别为96.3%、78.9%和73.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反映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速效性好,但持效期不长,具体是何种原因所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d-柠檬烯可溶水剂是从橙皮中提取的纯天然植物源农药,其能够渗透并破坏昆虫体表蜡质层,导致昆虫失水并快速死亡,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杀虫谱广、击倒力强、杀伤迅速,对抗性昆虫也有较好的效果[5-7]。本试验表明,在试验地柑橘木虱虫口基数较大时,5%d-柠檬烯可溶水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续期长。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刺吸式害虫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但是,新烟碱类药剂使用频繁、用量大、防治次数多、使用不科学,已有马铃薯甲虫、褐飞虱、蚜虫、烟粉虱等多种害虫对这类药剂产生不同抗性水平的报道[8-9]。在生产上建议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间的轮换、交替使用和科学混用。本研究还初步表明,5%d-柠檬烯可溶水剂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等药剂混用对防治柑橘木虱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
从试验结果来看,本试验所设的7个处理对柑橘木虱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没有观察到对柑橘生长和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但从防效、推广应用生物农药、药剂价格、科学用药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优先选择植物源农药5%d-柠檬烯可溶水剂,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或这2个药剂混用,或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可持续控制柑橘木虱的为害。生产上防治柑橘木虱,建议选用5%d-柠檬烯可溶水剂250倍液,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或5%d-柠檬烯可溶水剂500倍+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或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3 000倍液,注意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喷足水量。加强农药科学使用,开展柑橘木虱的抗性监测和治理,注重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间的交替、轮换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性的产生。
[1] 李雪燕,项宇,胡文召.中国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11, 31(4):14-16.
[2] 范国成,刘波,吴如健,等.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福建农业科学,2009,24(2): 183-190.
[3] 程保平, 赵弘巍, 彭埃天, 等.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斛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J].植物保护, 2016, 42(1): 189-192.
[4] 代晓彦, 任素丽, 周雅婷, 等. 黄龙病媒介昆虫柑橘木虱生物防治新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3): 414-419.
[5] 何翠娟, 张颂函. d-柠檬烯生物增效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开发前景[J]. 世界农药, 2008, 30(4): 30-32,50.
[6] 段书德, 于宏伟, 姚清国, 等. 柑橘油的提取及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4):2098-2099.
[7] 徐升华, 马海芹, 何晶晶, 等. 橙油5.6%水剂对联苯菊酯2.5%乳油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增效作用[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4, 35(7): 49-52.
[8] 王鹏, 宁佐萍, 张帅, 等. 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27(2): 191-197.
[9] 张帅, 邵振润, 李永平. 2013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14, 34(3):55-58.
(责任编辑:吴益伟)
2017-06-20
孟幼青(1963—),女,浙江诸暨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检疫工作,E-mail:yqmeng_77@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41
S436
B
0528-9017(2017)08-1429-03
文献著录格式:孟幼青,马海芹,李艳敏,等. 几种杀虫剂对柑橘木虱防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8):1429-1431,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