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杭州花圃盆景园为例浅析新时期浙派盆景艺术复兴之路
2017-08-30朱炜,齐鸣
朱 炜,齐 鸣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灵隐管理处,浙江 杭州 310013)
以杭州花圃盆景园为例浅析新时期浙派盆景艺术复兴之路
朱 炜,齐 鸣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灵隐管理处,浙江 杭州 310013)
浙派盆景艺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的个中翘楚,曾经拥有悠久而又辉煌的发展历史。然而,近10年来,其发展势头变缓,并逐渐陷入瓶颈,现状令人担忧。选择能够代表浙派盆景最高艺术的杭州花圃盆景园为代表,综合分析浙派盆景发展缓慢的原因,并从盆景园的人才队伍、发展方式、园区建设、宣传力度、科学技术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力图让浙派盆景艺术在新的时期走上一条壮阔的复兴之路。
浙派盆景艺术; 发展; 复兴之路
盆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近2 000 a的历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盆景发展至今,主要流派有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和浙派等,浙派盆景是个中翘楚,它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诗情画意。在树种的选择上,一向是以松、柏为主要树种,苍劲刚骨的风格,高杆合栽、高位出枝的创作手法,使它成为盆景界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被海内外盆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浙江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浙派盆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118°~123°E,27°12′~31°31′N。季风交替规律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1 800 h左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由于受海洋影响,湿润条件比同纬度内陆条件优越。浙江省平均气温在15~18 ℃,无霜期8~9个月。春末夏梅雨较多,年降雨量自北向南为1 100~1 900 mm,年相对湿度为80%以上。土壤主要为红、黄壤。植物主要有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或亚热带针叶树种,植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为发展盆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种质资源。
1 浙派盆景发展概述
浙派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南北朝时期发端,历唐、宋、元、明、清,以至于今,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可供考证。唐朝时,浙江就有石和天目松组合成景的盆景出现。南宋王十朋书有《岩松记》,描写松树附石盆景,并有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的意境描写。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写到杭州的怪松异桧。明朝屠隆的《考馨余事》中有盆景自古以天目松为最古雅,并提出以当时画松4名家的表现手法作为松树盆景选型的典范。清代陈扶瑶的《花境》种植取景一章中,列举了当时江南流行的以松柏为主的盆景树种,计28种。清代出版的《芥子图画传》虽系习画的系统教科书,但其中树木、山石等部分,都直接对盆景制作有指导作用,是盆景习作必读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盆景获得蓬勃发展,近年来,浙派盆景已经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大师级人物。1994年5月,浙江省杭州盆景界的潘仲连高级工程师由国家建设部城建司颁发证书,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同年10月,潘仲连又与温州胡乐国先生一起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发起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授予同一荣誉称号。在盆景高级人才不断涌现的同时,专业的盆景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杭州花圃盆景园、杭州鲍家盆景园、台州梁园及鹤立盆景园等国内知名盆景园,其中尤以杭州花圃盆景园最为著名。
1.1 杭州花圃盆景
杭州花圃盆景园建于1958年,占地10 000 m2,荟集了众多浙派盆景大师作品,分室内展区、室外展区和生产作业区,当时有各类盆景千余盆。2000年对其进行了改造,扩大了规模,修建了园路,铺植了草坪,同时也改进了盆景的陈设,全部采用石桌型陈设几架,将盆景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地自然布置在园中。目前,在室外展区陈设有松柏类、杂木类精品盆景116盆。
杭州花圃盆景园盆景植物共涉及18科25属35个种。其中,松、柏类包括五针松、黑松、罗汉松、柏树、大阪松、葡地柏、金钱松、真柏、天目松共8个种,缸栽盆景有393盆,占盆景总数的91.24%。其他杂木主要包括榆树、红花檵木、海棠、紫薇、三角枫等缸栽盆景共31盆,占盆景总数的8.76%。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杭州花圃盆景主要以松、柏类为主,再兼顾一部分杂木,这也反映了杭州花圃盆景园这个浙派盆景的重要代表的特色。杭州花圃盆景园参加了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的作品有百余盆,代表作《泰岱风骨》《自然之子》分别获得了中国昆明世博会大奖和世界盆栽友好联盟的最高奖瑰宝奖。其中被收录在伦敦和纽约联合出版的英文版《中国盆景》一书中的作品《刘松年笔意》被盆景爱好者奉为盆景中的至尊,近年又连续被授予“国际盆栽友好联盟交流中心”“浙江省优秀盆景示范园”等称号,是浙派盆景的主要荟萃地。
1.2 浙派盆景主要植物资源
浙派盆景主要植物资源如表1~2所示。
表1 浙派盆景五针松等主要植物资源情况
表2 浙派盆景海棠等主要植物资源情况
2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近10 a来,处于浙派盆景龙头地位的杭州花圃盆景园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出现了举步不前的状态,一度罕有建树。从浙江省范围来看,这并非是杭州的个别现象,不仅是杭州花圃,温州、台州等地盆景园,不约而同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浙江省内大部分的国有盆景园逐步萎缩或者只能维持现状,盆景的发展与传承都面临困境。与其他省市盆景发展相比较,浙派盆景吃老本,缺乏创新,在潘仲连与胡乐国先生2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以后,在中青年中没有大师级的人物,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究其原因,内因是主要的,涉及人才的匮乏、用人和激励机制、资金投入和使用,对外交流、科技创新及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外因是一批企业家开始进入盆景领域,在为盆景行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投入巨资大批收集、甚至囤积盆景原材料,体量较大、姿态优美的树桩越来越难得,像浙西、江西等地的山里都已很难挖到像样的树桩,这直接导致了盆景桩坯价格奇高,这些外部因素也成为国有盆景园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浙派盆景技艺今后要改革,要创新,要培养人才,出作品,重振浙派盆景雄风。
3 对策与措施
3.1 注重人才培养,推进事业发展
树立中青年国家级大师人才。浙派盆景界目前公认的领军人物仅有潘仲连与胡乐国2位,且2位大师均已80高龄了,出现了人才断层,至今还没有一位能真正继承这2位老先生衣钵并且在全国盆景届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国家级盆景艺术大师。其实,在中青年盆景从业人员中也不乏优秀人才,虽然他们在浙江盆景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多种原因,在国家级层面的影响力还不够,知名度不高,要通过正确引导加大对这些省级大师人才的培养。杭州花圃盆景园至今未加入国家级盆景协会,应尽快推动杭州花圃盆景园以团体会员的名义尽快入会,带动省级大师个人也加入国家级协会,争取担任理事、副理事长等职务,扩大个人在全国盆景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鼓励这些省级大师个人作品积极参加国家级、国际级大型盆景展,逐步树立起他们在全国盆景界甚至国际盆景界的地位,从而培养一批中青年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和浙派盆景领军人物。
抓好现有盆景技工的培养。如杭州花圃盆景班,现有9名职工,大多为中技毕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盆景技艺多为实践中或拜师学艺中获得。随着现代盆景业飞速发展,盆景制作不再是拉拉扎扎、修修剪剪的“理发”活,在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有大量的知识、技能、经历、观念、文化和艺术品位在支撑,而与盆景制作密切相关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观念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加大对盆景技工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盆景技工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要把学习和培训当作大事常抓不懈,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如定期举办专项培训,经常阅读盆景专业报纸、杂志和书籍,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选送优秀员工去专业学校进修,参加各级盆景评比展,从而广学博采,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杭州花圃盆景园现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才,这可能也是浙派盆景业界为数不多的一名高级工程师。高层次人才的匮乏,不仅仅杭州花圃盆景园存在,在整个浙派盆景界都存在,现代盆景业的发展,盆景制作不再是家庭作坊式的创作,需要高科技创新及推广运用,盆景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如电脑造型设计,莳养基质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无土栽培等科技手段的采用,将迫切需要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以适应现代高科技含量盆景事业发展的需要。
3.2 大胆探索实践,力争“以园养园”
盆景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商品价值,杭州花圃有很多“宝贝”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价值都较高,但就是从来没有体现过它们的商品价值。笔者在和花圃盆景园班长的探讨中,他曾说:“盆景园中看不中用,好像是捧着金饭碗,还要饭吃”。这句话虽然过了点,但是仔细推敲一下,也不无道理。实践证明,国内发展的好的盆景园,在保持盆景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都意识到了盆景的商品价值,从而把盆景转化为商品。盆景走向市场,参与商品竞争,才能刺激盆景业者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才有能力去扩大再生产。同时要在市场中获得较好的收益,就必须重视质量,提高艺术水平,这样无疑可使盆景的创作生产步入良性循环,最终促使盆景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提升活力,放水养鱼。
笔者的设想是:杭州花圃盆景园除了在国内极具知名度的盆景作品外,其余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特别是一些后期创作的作品,可再生复制的盆景,如大型组合式树木盆景、微型盆景等等,而且,据调查,这些类别的盆景很有市场,销售前景广阔,据说一些顾客已经有强烈的购买意向。如将这些盆景转化为商品,所得收入一部分上缴财政,一部分可以反哺盆景园扩大再生产、再创作,小部分用于奖励制作和销售人员,还可以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盆景养盆景,以盆景发展盆景”的方针可以使盆景园由输血型的单位变为造血型单位,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养活了盆景园;同时盆景园的日常养护、维护压力也大为减轻,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创作创新,极大地提升盆景园的活力。
3.3 夯实行业地位,发挥龙头作用
有地位才有作为,杭州花圃盆景园作为浙派盆景的主要荟萃地,在浙派盆景界的领军地位长久以来不容置疑,但是,近年来由于机制、人员等发展的滞后,其在浙江盆景界地位有趋弱的迹象,因此如何重振雄风、保持龙头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确立在全国行业的地位。尽快提交申请,使杭州花圃盆景园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中国风景园林协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争取成为常务理事单位,从而融入全国盆景业这个大家庭,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全国盆景行业的决策或管理。
健全浙江盆景界组织机构。据了解,浙江省盆景艺术分会、杭州市盆景艺术分会目前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优势,尽快在杭州花圃盆景园增挂浙江省盆景艺术分会、杭州市盆景艺术分会的牌子,将省、市盆景艺术分会的办公地点常设于花圃盆景园,进一步巩固在省内业界的龙头地位。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确立地位。浙派盆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应着手进行浙派盆景申遗,将浙派盆景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确立盆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奠定扎实的基础,让世界更为深入地了解浙派盆景。
3.4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对外交流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浙派盆景纵然有再好的精品、再好的东西,藏在深山,人也未必识。作为浙派盆景主要荟萃地的杭州花圃盆景园,应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内及国际盆景业界的交流,积极推选精品参加国内和国际盆景展等交流平台,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德才兼备并有一定实力的中青年盆景专家出国考察、讲学、表演以及举办展览,来扩大浙派盆景的影响。
在宣传意识、宣传手段、宣传力度上下功夫。利用媒体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如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有影响的媒体上采用专栏和连续报道等形式进行强化型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影响。也可以通过建立盆景专业网站和设立浙派盆景学术研究会的方式,一方面宣传浙派的独特艺术风格,推进浙派盆景艺术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完整化,加强与国际国内盆景业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广大爱好者普及盆景艺术的平台。还可以通过设立盆景工作室、盆景DIY制作室等形式,为游客市民、盆景爱好者提供亲身体验盆景创作过程的场所,提高大众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浙派盆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是浙派盆景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加强对盆景业科技队伍的改造和提升工作,鼓励和推动科技人员参与盆景科技研究开发,政府部门应在科研课题立项、经费补助、科技成果评选方面给予支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
要不断研发盆景创作可利用新品种,为浙派盆景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培育新品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建成工厂化育苗中心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组织培养、无土栽培、激素调控、容器育苗、保鲜等先进生产设备。
认真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盆景的管理经验。1)栽培基质不用园土而是消毒的砂砾。2)不用自然有机肥,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配制复合有机肥。3)不凭经验换盆,而是年年换盆。4)不仅在土面浇水,还注重叶面喷水。5)不是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而是无病防病,无虫防虫。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盆景苗圃。一直以来,盆景创作所需的桩坯来源主要是上山采挖野生树桩。其实,长期的挖掘使得山间老桩资源日益枯竭,这不但破坏生态环境,毁灭种质资源,而且是一种与森林法、环保法背道而驰的违法行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现在的技术,所需桩坯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盆景苗圃,由人工进行培育,利用种子繁殖或茎、根扦插育苗,同样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大批量的盆景制作材料。人工育桩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任意造型,又能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如先将苗木在苗圃内通过几年养成粗壮型,然后进行加工,从而缩短制作年份。国内盆景界用人工育桩创作的盆景作品在大赛上获得金奖、银奖也层出不穷。因此,应当改变依靠挖掘野生树桩,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路线,应大力推广盆景苗圃人工育桩,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盆景的艺术价值。
浙派盆景历史悠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并且种类多样,风格独特,受到海内外的热烈欢迎,浙派盆景在盆景界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愿浙派盆景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打出自己独特的口号,让人们一提到盆景,第1个就会想到浙派盆景,愿浙派盆景越走越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 陈友民. 园林树木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01-716.
[2] 陈习之, 林超, 吴胜莲. 中国山水盆景艺术[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3] 胡乐国. 中国浙派盆景[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 李树华.中国盆景文化史[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5] 林洪鑫, 林峤, 陈琴琴. 中国树石盆景艺术[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6] 汪传龙. 潘仲连盆景艺术[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7] 卜复鸣, 胡建新. 苏派盆景技艺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2): 179-181.
[8] 刘成斌. 盆景主义及其超越:论田野调研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00-105.
[9] 周武忠, 张键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盆景艺术研究现状与进展调查[J]. 艺术百家, 2008, 24(6): 64-67.
[10] 张庆, 焦晋川. 四川盆景植物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5): 4488-4500.
(责任编辑:侯春晓)
2017-05-22
朱 炜(1967—),男,浙江杭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养护管理工作,E-mail: qiming7846@sohu.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23
S688.1
A
0528-9017(2017)08-1364-05
文献著录格式:朱炜,齐鸣. 以杭州花圃盆景园为例浅析新时期浙派盆景艺术复兴之路[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8):1364-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