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教师评估标准对卓越教师标准制定的启示
2017-08-29刘蒙蕾
刘蒙蕾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专家型教师评定标准的研究,试图对我国卓越教师标准的制定能有所启示,研究发现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相似之处在于都含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行为、高超的教学能力等维度,而卓越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现更加出色。
【关键词】优秀教师 评估程序 卓越教师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98-02
一、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多元化
我国优秀教师的评选程序是:基层组织广泛酝酿和评议提名;考评委员会进行考评;确立国家、省、市、县级优秀教师候选人;对候选人全面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通过,登记,颁发证书;而就优秀教师考评委员会而言,一般由官员、专家评委及优秀教师组成。基于卓越教师是一群更加优秀的教师,是社会、家长、学生、教师、专家都满意和认可的教师,故卓越教师的评估委员会应该由上述的各方代表组成。
二、评定标准
(一)“高尚的师德”与“荣誉和成就”
作为卓越教师的师德标准其“卓越”应该首先体现在以身作则的职业态度上。卓越教师不仅要具备敬业奉献,勤恳踏实的职业态度,还要凭其自身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去影响学生和教师。其次体现在浓厚的职业情感上。卓越教师要乐教适教,不仅要热爱教育而且要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由此获得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是卓越教师追求卓越的持久驱动力,才会使卓越教师去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而不是满足于现在成功。最后体现在已获得的荣誉和成就上。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行为”与 “实践智慧”
卓越教师应该具有关注学生及学生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及合理评价和组织管理等恰当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班级管理的经验是促进其理念和行为的形成,进而形成的实践智慧是卓越的突出表现。其次体现在关注学生及学生的学习,卓越教师不仅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关爱学生及关注学生的学习,在了解与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的学习找到有效途径。
(三)“学识渊博”与“独特的专业知识”
优秀教师被要求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完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发展有关的前沿知识,在此基础上,优秀教师还有其他的知识要求。例如河北省骨干教师还被要求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成绩优异;连续五年,继续教育考核达到合格及其以上。因此卓越教师的知识体系势必是渊博的。在扎实的学科性知识、坚实的教育性知识、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文化性知识和宽泛的本体性知识基础上,卓越教师是具有对此相关专业知识深刻理解与思考的,并且将其内化到自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形成自我特有的有效专业知识。
(四)卓越的能力
1.“出色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实绩”。在教学能力方面,优秀教师中的骨干教师已在市、县范围内举办过公开课或在校本培训中做过主讲或重点发言和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为教学能力的评定标准;特级教师的要求则更加具体,以湖南省评审标准为例,特级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过程科学有效、教学方式随时代要求改革、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四个维度。
2.“出众的课程开发能力及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与“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引领他人”。在教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方面,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研究型教师都要求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笔者认为卓越教师在教研能力方面应具有优秀教师中研究型教师的教研能力,即出众的课程开发能力及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其“卓越”表现在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对其他教师的引领作用。
3.“高效的指导能力”与“交际和表达”。在指导方面,优秀教师都被要求指导教师数量在1—3名。例如河北省骨干教师被要求至少承担过两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专家型教师对指导对象的年龄没有明确规定,但要求至少含有一名农村教师,且要求取得显著成果。卓越教师也应被要求指导教师,为发挥其强大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卓越教师有高效的指导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4.“卓越反思和感悟能力”与“有效的整合能力”。优秀教师中要求具有反思能力的较少,我国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现有的评定标准中并没有要求,而研究型教师则被要求具有卓越的教育感悟能力和自主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反映在善于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及课后常常以学生进步与否为着眼点反思教案和课堂行为的恰当性。却对反思或感悟后的结论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没做要求。所以作为卓越教师不仅具有反思和感悟的能力,还能将其结论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中,以有效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素质标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卓越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现更加出色,通过荣誉和成就、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组织国家教育活动、教学實绩、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引领他人的效果、交际和表达、整合能力所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大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标准[J].教育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