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金银技艺发展浅析

2017-08-29杨宏捷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金银工艺

摘要:在众多的金属材料里,铜、金、银是最早被发现开发利用的金属,其中金、银是近代制造首饰、贵金属器皿和货币最重要的原材料。金银是稀有、贵重的金属材料,它们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等特性。我们常见的金银工艺一般是指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础原料,通过各种工艺形加工成器皿或者变成其他器皿中的装饰部分或饰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金银工艺可以分为金银器制作工艺和金银装饰工艺,前者是专门应用在金银器的制作和加工上的各种工艺技术,后者是把金银用于金银器以外的其他材质的器物上,以起到画龙点睛装饰作用的各种工艺技术。在中国金银工艺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类工艺技术是并行发展的。

关键词:金银;铸造;工艺

一、夏商周时期的金银工艺

商代和西周时期,金银器物的出土数量较少,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是打箔、拉丝技术。还有金平脱技术和铸造技术。商代,在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主要流行的是打箔技术。在安阳殷墟和四川三星堆及金沙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薄到0.1毫米厚的金箔制品。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長城内外地区出现了用锤揲和拉丝技术打制的金银鼻饮和耳环之类的饰品。这一地区的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有三道金箔饰和绿松石、蚌片等镶嵌品,它是最早的金平脱制品。到西周时期,发现有条状、圆形、三角形的金片以及包在铜胎上的金泡等。由于此期青铜工艺发达,受到青铜铸造工艺的直接影响,也出现了铸金工艺,一般采用陶范铸金。西周晚期出现了纯金制成的金腰带。

早期的金印工艺技术脱胎于青铜工艺技术,如铸金工艺技术脱胎于铸铜工艺,错金银工艺最早是铜器上使用的金银装饰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工艺逐渐脱离青铜工艺,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门类,进而出现了用金银制作的工艺品。

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金银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和掌握了铸造、锻打、雕镂、錾刻、镶嵌等加工工艺。此时,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多用此类金银工艺制作而成的金银器饰。如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楚王银匜”,呈瓢状,敞口圆唇,深腹平底,通体光素,腹部錾刻铭文。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早期的金盏和金勺。其中的金盏是我国现知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容器。方唇折沿厚壁,凤形足及双耳,盏体、盏盖上分别铸有姿态各异的蟠螭纹,其间穿插云纹及陶文。金盏运用了铸造和焊接工艺,代表了先秦时期器皿类黄金工艺的最高成就。陕西宝鸡益门春秋时期的秦墓及凤翔秦国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金制品,其中的金柄铁剑代表了战国晚期金银制作工艺的水准。

秦汉时期,金银工艺继续向前发展。秦朝虽时间不长,但也发现了一些金银制品,如在秦陵铜车马件上发现了一些镶嵌金银的制品。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制造的一件鎏金刻花“银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秦代银器。东汉时期,花丝工艺逐步开始发展。东汉初年广陵王刘荆、刘畅墓等墓中所出土的金银器成为两汉时期金银工艺的典型代表。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工艺

此时所出实物多以饰物为主,容器较少见,还有少量的货币。其中有很多饰物和货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此时中亚、西亚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和器形已明显影响了我国金银器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如南京象山七号墓出土的金银等质地的装饰品金铃、金环、金钗、银钗等等。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金银工艺

隋唐五代时期,受到中亚和西亚金银工艺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如模冲锤揲工艺。唐代金银箔片作辅助装饰的工艺非常发达,工艺水准很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金银平脱工艺。唐代的金银平脱镜、某些漆器上的金银平脱花纹,就是利用极薄的金银箔片作为装饰的。他能够带金银器中出现了很多金花银器,这说明当时鎏金工艺相当发达。唐以前的鎏金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被大量用在铜器的装饰中,而且当时的工艺名称不叫鎏金而叫金涂。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采用了铆接、链接工艺。铆接时接件和主体间凿出小孔,用穿钉钉牢,是器把、提梁常用的手法。

五、辽宋金元时期的金银工艺

从唐至宋,金银制造业进一步展,金银器作为商品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宋元银工艺在唐代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唐代出现的施用在盘沿上的模压工艺,在宋代被用在器物造型上,产生量很多样式复杂的象生花形器、象形桃形器。另外模冲锤揲工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的很多器物上都出现了高浮雕凸花装饰。此外,宋元时期金银的失蜡铸造工艺发展到极致,元代朱碧山银槎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一流的雕蜡及分件焊和技艺,不留痕迹,浑然天成,体现了元代铸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六、明清时期的金银工艺

明清时期的金银工艺主要是宫廷中用的金银制器工艺和白银制币时所用的提纯和压印工艺。明代金银工艺最突出的成就是与黄金有关的制作工艺,一是黄金镶嵌工艺,一是黄金的花丝工艺。花丝工艺中包含掐丝、累丝、编织等,形成了完整的花丝工艺体系。明代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冠”,编织时所用的金丝纤细如发,且分布均匀,链接紧密。累丝盘龙由冠后盘旋而上,四肢前后交错,龙爪攀着于冠体之上,极具动态。定陵出土的“镶珠点翠凤冠”,显示了明代金银镶宝制作工艺的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黄金和白银虽然没有像石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那样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作为自然材料,一经被认识和利用,就始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随,从未衰落。因此,黄金和白银遗物,虽然从未成为某一时代的标志性器类,但却是历代研究中“永恒”的题材。

【参考文献】

[1]徐启宪.宫廷珍宝(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王建军,胥容非.金声玉顺:中国古代金银珠宝首饰精品赏析[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杨宏捷(1993.02-),女,回族,天津武清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手工艺艺术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银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金银潭医院
五连环(二)
五连环(一)
金银点缀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