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

2017-08-29杨爱从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人民性

杨爱从

摘要: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人民性”,在新时期,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将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学理基础进行研究,旨在为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人民性;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学理基础

“人民性”是文艺作品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是“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话语表现的逻辑起点。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对“人民性”文艺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度阐释和逻辑分析,提出“文艺要热爱人民”。这些论点从新的维度体现了对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现实重建,为新历史时代语境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人民性”问题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也是文艺与人民之间的互相关系、本质属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文艺创作的方向、对象、主体、意义和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予以重视并加强对其学理基础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人民性”

“人民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可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辩证理解:首先,“人民性”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和党性,以马列主义共产党为领到,坚持人民利益并体现物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诉求。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体现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其次,“人民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性”的主体、内涵也有一定的区别,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性”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与“人民性”,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再如,列宁强调人民的艺术“永远贯穿着民族的精神”;毛泽东认为源自实际生活革命的文艺,能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再次,“人民性”思想具有较强的指涉性或包容性。尽管“人民性”直到前苏联才开始在文论中得以重视和阐扬,但在这之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恩格斯的“典型人物”理论等,都为“人民性”文艺创作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此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直到习近平总书记等,都针对“人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诸如“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文艺“首先要有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诸多真知灼见,为现代文艺创作与批评明确了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文论与“人民性”

古代的“人民”有别于近现代“人民”的内涵与价值取向。自先秦开始,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都心怀社稷民生,在人文关怀意识指导下,为民立言,为民著史,为民述怀。这些“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近现代的“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人文关怀”底蕴、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思想与学理,与之是一脉相传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主张“泛爱众,而亲仁”,发挥“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来实现“仁政”的理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除了儒家、道家外,其他朝代的学者也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例如,汉代王符“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宋代程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明代冯梦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等等。中国古代文论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基础,也为“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涵养了养分与素材。

三、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人民性”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是在社会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的变革也为“人民性”问题的研究和考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人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社会关系是人民关系,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民性”,体现了文艺与人民之间关系。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主要是聚焦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与文艺的创作及表现,这一“文艺社会学取向”,也是20世纪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的基本主题、主流形态和方向。在进步文人与艺术家的自觉推动下,“人民性”内涵和品性都体现出明显的革命性、进步性的意识形态特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转型,文艺创作中“人”的维度都得以强化,对“人民性”问题的争鸣,也映射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四、西方文论与“人民性”

在经济全球日益一体化及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西方文论对我国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如何体现“人民性”问题,文论界展开了争鸣。俄罗斯文论中关于“现实主义”的思考,强调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给人启迪和思考,这可为当下“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反思、艺术表达,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及路径参考。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创作反映了俄国的现实生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阶级的冲突,然而他力图用宗教、道德的力量来拯救社会和化解矛盾,因而不能深刻地理解俄国革命。真正的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来自人民的真实生活,与人民同在一个阶级立场,是人民生活、情感、愿望的真实表达。鲁迅、瞿秋白、李大钊等从革命现实出发,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将俄罗斯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写作倾向予以大力阐扬,助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事业走向胜利。

综上所述,加强对文艺创作与批评核心问题“人民性”的研究,将能为当今“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提供思路与导向,破除对“人民性”文艺的思想谬误和理解错漏,使文艺创作与批评能更好地坚守人民性思想、保持人民性本色,体现人民的愿景与诉求,服务人民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王卫平.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承传与现实重建[J].文艺评论,2016(07):4-15.

[3]郭世轩.人民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化建构[J].江西社會科学,2016(01):96-101.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人民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中国文化如何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
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