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知识论比较研究

2017-08-29霍妍侯则名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霍妍+侯则名

摘要:知识论是中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如何把握中西方知识论的来龙去脉,如何理解中西方知识论中的文化异同,又如何看清形式不一的知识论的哲学实质。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研究旨要,也是当下学界对知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从历史出发,从比较中着手,审视中西方知识论的理论内涵,进而为当下的知识论研究提供有益启示,这是全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知识论

关于知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中西方哲学阵营中长久不衰的热议话题及争论热点。在中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有人指出知识论与认识论同实而异名,也有人指出知识论与认识论根本就是两类范畴。但无论是坚持何种观点,不容否认的是,知识论与认识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中西方哲学中都有着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的论述,并给我们带来了良多思考与启示。

一、西方古典知识论发展概述

西方知识论的历史渊缘,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智者派代表普罗泰格拉。在此,普罗泰格拉发出了“经验论”的先声;强调了认识开始于感觉,并提出了“知识就是感觉”的命题。随后巴门尼德则对知识论的构成做出了剖析。“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1]由此观之,巴门尼德突出了知识论中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区别,并有意提升理性认识在人认识过程中的地位。

此外,古希腊时期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则在继承巴门尼德学说的基础上,对知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如此,柏拉图对知识论最具特色的研究更体现在其对“思维是如何把握理念”命题的论述,即“灵魂回忆说”。柏拉图不仅认为学习的过程即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还将回忆赋予了净化灵魂、追溯真理的含义。

而后,在17世纪的欧洲,培根掀起了近代哲学迅猛发展的思潮;而其在知识论中系列论断,也深远的影响了后世的知识论研究走向。随后,培根的继承者霍布斯提出了“认识开始于感觉”,而其后的洛克,则更是提出了“白板说”和“二重经验论”。而古典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自此也形成了较为清晰和初具体系的命题和论断。

二、中国古典知识论发展概述

对于中国古典知识论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孟子。但同期的墨家,却对知识论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见解。“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苦明。”[2]墨家指出大部分知识从五官来,而其他不从五官来的知识,则是时间的知识。无独有偶,同期的荀子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观点。“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局则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可见荀子也肯定了认识自五官而来的观点。

而在宋代新儒家中,最先论及知识的,是张子。张子分知为二,一德性所知,二见闻之知。其后程明道的论断,则不但简化了张子的知识论,更表现出了注重德性之知的倾向。同为“二程”的程伊川,更是提出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的著名论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哲学之中将对知识论问题的研究推向高峰的哲学家——王阳明,对知识论进行更为透彻与深入的研究。首先,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来源不在于外界,而在内心。其次,王阳明认为心物不二,即能知与所知是一而不可分;离心识则无事物,离对象亦无心识。最后,王阳明还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谓离行无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得会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

三、中西方知识论之异同比较

综上可见,知识论是中西方哲学中的重要课题,不但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都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那么,中西方知识论之间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以及差别,这是当今学界所热切关注而又莫衷一是的议题。

在此,本人将先从中西方知识论中的相同之处展开论述。

首先,中西方知识论都对知识的来源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比如荀子的“五官说”与洛克的经验论;王阳明的“心学”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知识论都承认了知识来源于外界事物、实践经验以及心中所固有的观念、良知。尽管哲学家们有的将知识来源归结为其中一点,有的将之归结为其中几点;但殊途同归,这些哲学家对知识论的探究都没有超越这些范畴。

其次,中西方知识论的相同之处还表现在肯定了知识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对此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美德即知识。”而在近代西方哲学中,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哲学家不仅将知识论作为反对宗教、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更是从知识论中演绎出了现代西方的社会中的道德原则。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们更是肯定了知识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且中国哲学中将知识论尊为“圣人之道”,正是对知识教化人心作用的肯定。

以上是对中西方知识论相同之处的总结,接着,我们将再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第一,西方哲学对知识论的探究着重与本源研究。纵览西方哲学史,知识到底是来源于实践经验还是来源于天赋观念,这是西方知识观经久不衰的议题,也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脉络主线。对此,中国哲学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知识论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知行关系的研究。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这是中国哲学知识论的热点话题所在。不仅如此,知与行终究是何种关系?这是中国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论题。

第二,在上面我们提出了中西方哲学都重视知识论对道德人心的教化作用;但具体说来,中西方在这一点上也有着差别。具体来说,西方侧重于强调知识对个人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洗涤。早在古希腊时期,原子论代表德谟克利特就提出“应当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而当我们在审视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则不难发现其更侧重于教导执政者理政方略、构建社会的纲常秩序和维护社会的祥和安定。

对于中西方知识论的比较研究,只是对中西方哲学探索的一抹剪影。但是中西方哲学中知识论所折射出的光辉,无疑会为我们今后对哲学提供更多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昆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霍妍(1991-),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侯则名(1991-),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南开大学哲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再谈中国生态哲学的几个问题
试论哲学的功能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马克思哲学之前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内求与契机
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