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何为人生之乐

2017-08-29方章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陶渊明宁静信念

方章杏

【摘 要】人无法改变环境,但是可以改变内心。改变心态,就是改变人生陶渊明选择隐居就是选择快乐:坚守信念之乐、享受躬耕之乐、追求读书之乐、回归宁静之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由你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肺腑之言;“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这是自你步入仕途后的懊悔之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在你踏上田间小路时的欢乐之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更是生活中一大乐趣。

【关键词】人生之乐;陶渊明;隐居;信念;躬耕;读书;宁静

一、坚守信念之乐——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东晋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生于官宦世家,只是后来家道中落,虽然做过几年官,但是仕途一直不顺心。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朽作风,几次辞官最终决定归隐。组诗《归园田居》是诗人陶渊明高喊“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彻底与官场决裂后唱出的心灵最强音。他那纯朴的天性以及酷似山水般澄澈的心灵终于得到完美怒放,身心舒展到无与伦比。官场上混迹的陶渊明如同“羁鸟”和“池鱼”,痛苦地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因其“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就是个地道的农夫,于是辞官回家,做个自由自在的农民去了。

木斋先生说过:“渊明诗文之本色,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自然,不仅是他作品的艺术特征,更是他的人生旨趣。袁行霈评价道: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二、享受躬耕之乐——带月荷锄归

物质上的窘迫是隐逸生活最大的考验,耕种就成了归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他写下了《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诗里也寫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他这样描绘他的躬耕生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一天劳作下来“四体诚乃疲”。

何以他没有放弃自己选择,而且心灵保持着“闲”的状态,即如其所言“灵府常独闲”,“心有常闲”。

古代隐士大多安贫乐道,这也给了陶渊明很大的鼓励。《咏贫士》其四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黔娄先生“不求进于诸侯”,对外来的富贵“辞不受”的举动深深影响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他又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说:“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多师”及“此贤”都指的正是古代的隐士,他们是陶渊明心灵的安慰者,也是陶渊明人生价值的给养者。

三、安顿心灵之乐——好读书

《咏贫士》中: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晋书·陶潜传》“我自少年以来便喜爱读书,偶然在闲静无事的时候,打开书籍,从中获得快乐,每每忘掉吃饭。一见树影疏疏,鸟啼声音破空而来,也很欢快雀跃。曾经说过五六月在北边窗子边乘凉,碰到凉风突然到来,便感觉自己成了羲皇时的安乐百姓。我思虑浅薄,见识粗鄙,岁月流逝,思想当年,渺然无可奈何。

读书未必能改变我们的遭遇,但却能改变我们面对遭遇的态度。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就像于丹说的那样: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每个人的终极幸福并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要学会获得快乐。

四、结语

读陶渊明的诗觉得他甚是真诚,有时又是那么可爱。他身上有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无奈慨叹,但也能咏出“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的洒脱豁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此披星戴月地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窘迫。他的诗里散发着酒的芬芳,也有着普通家庭的绕膝承欢。做官就是为谋生,图的就是公田之粟可以酿酒,这点现实的想法并不是难于启齿的。做农民就好好种田地,虽然稼穑之术还欠火候,但自己乐在其中。

陶渊明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而又很会写诗的快乐农民。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前人,抑或说我们在从前人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

猜你喜欢

陶渊明宁静信念
你好,陶渊明
宁静之宅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