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017-08-29岳志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岳志民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笔者以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分成四个方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专家指出“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是: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似乎形成一个定式:在教学中,教师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用各种形式、手段、方法让学生记忆、理解,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全部,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这好像就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和创新思维能力没什么联系。事实并非如此,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历史思维能力恰恰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树立“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坚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定向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做到“论从史出”,在历史教学中应有效利用教科书,并且提供较为充分的历史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对历史史实的再现和再认,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重新发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观点和结论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历史客体再现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索取。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历史客体在其铺陈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汉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明清的政治制度,里面涉及的一些历史史实故事性强,对的学生有很大吸引力,西周的“烽火戏诸侯”,宋初“杯酒释兵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等史实,在这史实背后,隐含着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故事性史实的兴趣加以因势利导,开启他们创新性思维的阀门,使这种原本建立在感性兴趣之上学习变成历史思维,“烽火戏诸侯”怎么体现西周基本政制度——分封制?“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又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什么影响?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明成祖又为什么要设置内阁?军机处设置怎么就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了?通过对这些故事性史实的再现与再认,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找到其中的重要历史信息和结论,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本质,从而能发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观点和结论,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三、学会对历史材料的鉴别和分析,重新组合材料、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历史问题,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在考纲宗旨中增加了“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突出问题意识,是对学生能力体系要求的提升,历史从古至今就是一门需要人帮助方可以登堂入室的学问,对历史材料的鉴别和分析更是如此。作为老师只需要带领学生登堂,而入室则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这样的鉴别和分析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人民版经济史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發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学生们在通过对史料的查证和分析后发现,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就是在甲午战争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和资本增加,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这时候,老师在这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这给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在诸多的材料中认为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学生发现问题,《马关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中国民族资本又在这一时期取得初步发展,这互相矛盾。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思维的火花因为视角的转移对原来的材料和结论有了新的认识,对所接触的材料做出异于传统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创新性思维得到了锻造。

四、历史联系现实,实现历史知识与热点问题之间的迁移,培养学生在多种联系中从宏观和整体上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具有延续性、广泛性的特点,这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联系现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联系现实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释或回答当今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教授人民版经济史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目时,教师可从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诺贝尔奖的历史由来,从而引导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化学工业,通过化学工业的进步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走向整体;再例如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 “一带一路”,在历史教学中,人民版政治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经济史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联系“一带一路”,通过时政热点为学生创造学习历史知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联系时政,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迁移到当前的时政热点中去,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对高中学生来说言,他们的历史思维尚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专家学者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勇于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或者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不断递进的活跃状态,这便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青年教师,2015(3X):25-27.

[2]《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

[3]程贤兵.《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北京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