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终生体育意识
2017-08-29杨轶豪张尧
杨轶豪 张尧
【摘 要】终生体育对人的一生都非常有益处,培养终生体育意识需要从学校体育开始,但是当前学校体育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足,本文就从一些实际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
【关键词】终生体育;学校体育
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生教育观。随后,日本教育者提出了“生涯体育”的观念,“终生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终生体育是一个人一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在终生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人们提供了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最初的阶段无疑是来自于我们学生时期的学校体育。
一、学校体育对实施终生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一生体育意识起启发性作用的活动,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因此,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馈的意识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控制和终生进行体育的能力,使体育在人们身上所产生的影响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受个人体育观、社会责任感,自我锻炼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外,教育因素对终生体育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学校体育在终生体育整体中,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生体育起着启发式的作用。我认为学校体育对终生体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下处在身体正常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生道路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言传身教起表率作用,适宜的教材、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传统体育项目,良好的场地器材,将对学生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的形成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据调查,凡大学期间体育成绩优良,有明显的体育爱好,有锻炼身体习惯的人,在中老年时期较好的体育再认识能力。从而完成在终生体育项目的转移,这充分说明中老年人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项目,与学校体育教育有密切关系。
(2)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中接受传统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体育课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到大学二年级,共有900多个小时,如果有条件的中小学,每周开设三学时体育课,大学开至三年级,体育课的总课时可达1500小时以上。
(3)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生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拥有免费使用的各种设施,有作息制度保证的足够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并进行个别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目前在终生体育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学校体育对一个人体育意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终生体育发展的需要,还有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终生体育的观念还很淡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终生体育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终生体育的宣传与引导不够,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中只注意了身体方向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锻炼能力、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有益终生的事情。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对运动领域的拓宽,场地、设施、器材等到条件限制了更广、更多体育项目的开展。现有的常规项目已很难满足学生广泛的需要,不能更好地調动学生课下自觉锻炼的自觉性。有限的项目选择,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状况,对终身体育运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3)考试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体育教学中的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维护课程的统一。尤其是把体育课程列入学习成绩总分,保证了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对体育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终生体育教育已成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加强对学生的终生体育教育,为其一生的体育锻炼打好基础。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我有下面几点意见和建议:
(1)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加强终生体育教育工作。学校要发挥体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宣传与引导。教师要把搞好终生体育教育作为责无旁贷的重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合理确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体育课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成分。
(2)加强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多向学生灌输有关运动常识、营养与保健、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终身健康的益处所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3)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和爱好等情况,在全面锻炼的原则下指导学生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技能,作为其坚持一生的基点和支柱,形成保持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4)加大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解决体育运动场所、器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加体育项目,拓宽体育活动领域,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尤其不能再拘泥于原有的竞技类项目,要有意识地向休闲、健身(健美)、娱乐类体育运动内容倾斜。
希望全民健身的热情能真正从学生时代开始,学校体育真正发挥好作为终生体育基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