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巧用“空白”
2017-08-29陆丽萍
陆丽萍
【摘要】本文以“空白”理论作为切入点,从语文教学的课文导入、课题揭示、突破难点、板书设计以及课堂结尾等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利用“空白”艺术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空白” 语文教学 学生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51-02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均可看作一个完整的结构(完型),当不完整的形或一些缺陷呈现于眼前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引起视觉中强烈地追求完美、追求对称、和谐的倾向,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根据本原理,我们可以做如此解释:图画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下一些“空白”,反而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独特审美效果。创造者在创造“空白”的同时,也是在创造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读者。那么,如果我们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渗透这种“空白”艺术,或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质疑、探索,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空白”艺术,以求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呢?
一、导入课文留“空白”,引学生进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恰当引入新课,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引入新课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其求知欲望,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利用“空白”艺术理论,在《我与地坛》的导入中可以这样设计: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教师旁白:这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你们赞同吗?再看看本文作者(展示史铁生残疾后照片)(教师停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没有旁征博引的导语,留下一个空白,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快速抓住了学生的情感点,从而顺利进入文本。
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刚开始就所谓妙语连珠,大肆渲染,只顾着展示自我语言表达魅力,而忽视留下片刻闲暇,让学生疲于应付,自然谈不上情感与教师以及文本的共鸣,也无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渴望。
二、揭示课题留“空白”,带学生进思维领域
一篇完整的课文,由标题、作者和正文三要素构成。标题,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说文解字》云:“题,额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思维的窗口。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揭示标题的思路,不仅有利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可以带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领域。结合“空白”艺术,我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标题解释做了以下设计:
(1)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慢慢地且大笔误写为“河塘月色”。
(2)“荷塘月色”可看作什么类型的短语结构?
(3)标题与课文内容什么关系?
我没有对标题做任何解释,而是抓住课题训练这一点,留下空白点给学生思考,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就第一问,自有学生发现老师板书错误,提出质疑。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细心,并把握时机,问学生“河塘”与“荷塘”区别。该问题简单,学生易思考,有话说,但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也可培养咀嚼语言的能力。
第二问,学生通过思考,可得出“偏正”“并列”两个答案,并在这两个答案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思考第三问,从而实现思考的梯度化,并把握文本结构:“月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荷塘的四周”。
笔者认为,对课题留下空白的尝试,是对教者“包办代替” 现象的克服,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三、突破难点留“空白”,促学生进理解空间
“师生互动”成为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仿佛课堂气氛越活跃,互动性就越强。尤其是在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把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作为灵丹妙药。教师,要学会因时因地制宜,在课文的关键处,适当留有“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填补“空白”,使理解更透彻。
在《我与地坛》结尾,有一段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而揣摩这段文字,对于理解作者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有重要作用。当教师提出问题,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安静,这个安静的空白点,正是学生在积极寻找教师所讲内容与自己思考内容的衔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珍惜这样的安静空间。如果教师无法忍受课堂暂时的“安静”,面面俱到地阐述六个“譬如”的内涵,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力,只能限制学生思维。不妨针对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将空白留给学生,适当引导:
(1)同学们看看这六个“譬如”之间有何关系?难道是孤立存在的吗?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拓宽了思维,不局限于个个揣摩,想到了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之间交叉着对比,呈现如下答案:
“苍黑的古柏”和“孩子的脚印”是苍老和年轻的对比,“雨燕的高歌”与“草木泥土的气味”是悲壮与细腻的对比;“夕阳的灿烂”和“秋风里的落叶”是高亢与低沉的对比……
尽管是夕阳,但也要把余晖撒遍,把大地映照得灿烂;即使天地落寞,也要像雨燕般纵情高歌,演绎生命豪情;即使花木凋零飘散,也要歌舞,也要落叶归根,肥沃大地……
学生的体悟已经渐入佳境,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还要顺势再作引导。
(2)那么,这些所有不同的景物之间,有共同特征吗?
在上一问题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针对本问题,再次进入思维领域,不难得出结论:不管是古老的还是新生的,高亢的还是落寞的,都生生不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生命是永恒的。
本環节中,教师能和学生互动互补,学生思维领域不断延伸,心理上由感受真正上升到了理解的空间。课堂,因“空白”,而迸发理性的光芒。
四、板书设计留“空白”,提学生之概括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教学重点的重要辅助手段。如果能在板书设计上能反映体现教学内容核心,并充分考虑学生释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心理,利用一点“空白”理论,也能使课堂更加科学化和艺术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让课堂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劝学》为例,我就采用了留下“空白”的方法(空白内容由学生填写),通过师生协作配合,完成了一则清晰美观的板书。通过填写板书留下的空白,学生不仅清晰地梳理了本段的思路,而且准确把握了本段对比、比喻手法的运用,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五、课堂结尾留空白,养学生之创造能力
刘熙载《艺概》云:“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达意,意在言外。笔力不凡的作家,都擅长以“不言”,即以“空白”来启人心志,显示文本潜涵的魅力。作为阅读者,要学会发现作品中的“空白”,进而思索、联想、理解,创造性地去填补“空白”,体会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境界。如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主人公老贝尔曼,可谓洋溢着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可全篇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直到结尾处才道出事实,给读者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悬念。但这样的笔法却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可谓高明。针对文本的“空白”,可让学生大胆发挥创造力,将主人公画叶子的情节用文字表达:
寒风刺骨的夜晚,漫天树叶狂乱地飞,一位老人冒着风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双手,在黑暗中调拌黄和绿,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留下最后一片饱含生命色彩的常春藤叶,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了生命。 (学生示例)
学生在发现并填补“空白”的过程中,通过自由的想象,灵活的创造,发挥了自我的潜能,提升了自信。
当然,“空白”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它不是教学的全部,也并非所有文本都适合采用这种手段。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尊重其意识和思想,尊重其思考和创造,积极主动地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在做了以上客观定位的基础上,我们仍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发现,才能真正地运用好“空白”艺术,让语文教学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曲凯.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12).
[2]李新平.与本文对话的三个层面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