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7-08-29李灵娥
李灵娥
【摘 要】本文以怀化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调查对象,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视域,将二者的教学模式相事例,二者目标一致,对象有交叉、有重叠,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农民大学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大学生;教学模式;创新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广义的概念上,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技术和管理型“乡土大学生”的人才子工程。二者目标一致,对象有交叉、有重叠,因此,笔者将以怀化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调查对象,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视域,将二者的教学模式相事例,在“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农民大学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教学理念创新
1.1 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
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来自农村,必然要回到农村去。不管学生在村里的身份是村支两委的干部还是村里的致富能手或是种植大户,学有所成后必然要回到农村去发挥作用。因此,他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于所在村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堂课,便是思想观念更新的形式教育讲座,由校长主讲。入学教育旨在鼓励学生,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作为农业人,首要的便是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农村大有可为,广阔的农村是我们学生可以奋力施展的大舞台。麻阳椒林村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该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习后,意识到观念的重要性,在整治村容村貌时,从改变村民的卫生意识开始,在村里改用废旧机油桶用作垃圾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村民们终于慢慢扭转了旧日的习惯。现在的椒林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发展了休闲观光农业,村庄美化、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成为了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1.2 注重职业精神的提升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爱农业,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境界与职业素质。在学校在开学活动中,开展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追求,与时俱进、持之以恒的学习。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老师专门留出一節课,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专题,为学生们讲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领导水平、能力素质,强化作风建设,更要加强职业素质的提升。在辰溪县丹山村,村支书是“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一名学生,以无私、奉献、正直的党性要求自己的,被村民称为“三贴书记”,他带领村民创造农村环境治理和脱贫攻坚的“丹山模式”,成为各乡镇学习的楷模。
2 教学内容创新
2.1 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技术是关键。学校在农业实用技术课程方面,以基础性学科为主,注重三农特色知识的传授,实施“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适时优化课程专业结构,开设〈家禽特色养殖技术〉〈林业知识概论〉等实用讲座。2015级洪江市的一位农民大学生,正是在课堂上听到本地适合养殖灰天鹅信息,萌生了养天鹅的念头,与老师多次探讨技术、环境问题后,创办了“茅渡乡残疾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本村及周边乡村残疾人养殖天鹅,帮助一批残疾人和其他贫困人口脱贫。
2.2 注重农业经营知识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分”层次上,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由此可见,农业发展趋势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社会化、经营化的新型农业转变。在农业经营教育上,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每学期带领学生到优秀的民营企业或私人厂办观摩学习,了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以及农产品销售方法、渠道,企业或农场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
2.3 注重网络操作能力的培养
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系统的一大办学优势,在网络操作方面,一是注重网络学习能力的培训,让学生依托多媒体技术,自行进入网络平台学习。从近几年农民大学生招收的情况来看,年龄层次多在40岁以上,大部分的人电脑操作只停留在简单操作上面。因此,为了让农民大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达到网上想学就学的效果,学校在新生第一个学期,安排3天左右的电脑实操课程,安排3-4名随堂教师,实行“1对5”、“1对10”的操作教学。二是注重网络营销实操能力的培养。开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营销》课程,在课堂上,老师现场教学利用手机微信进行电子营销,销售农产品,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新技术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2.4 注重地方性知识传授
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农村调研,了解本地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情况,补充农业和农村知识,收集农村第一手教学素材和案例,用于面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每门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目前为止,建设了《农村基层党建实务》和《农业实用技术》等地方性课程,编写了《农村党建工作》实务和《红色通道》等地方性教材,编制了《怀化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讲义》《怀化山地实用养殖技术讲义》和《怀化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讲义》等地方性课程讲义,给学生讲“农村话”“怀化话”,为学生传授地方性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发挥知识指导实践作用,选择本地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讲解。例如,讲到党建致富带头人,怀化芷江县有一位农民大学生就是首选,该学生学以致用,用知识拓宽山里人的致富路,带动200多户村民立足本地优势产业种植柑橘6000余亩,圈地300多亩养殖绿壳蛋土鸡,还建有一个年产万头的标准化猪场,将一个贫困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3 教学形式创新
3.1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
市政府农业部门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以作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技能学习的补充途径。因此,学校积极与当地主办部门联系,推荐有意愿、有时间学习的学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学习,对获得农村实用技术方面资格证的学生进行本校《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免考等鼓励措施。
3.2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通
线上辅导包括导平台、导资源、导方法三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上学习资源。线上实践“六网融通”教学模式,抓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湖南农民大学生学习网”学习,并采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答疑,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另外,推进“O学派”自学移动工具。“O学派”既是一部“智能手机”,具有一般智能手机的功能,也是一个移动学习的平台工具。包含了农业实用技术APP、湖南農民大学生实习APP等学习软件,包含了养猪技术、花卉栽培等十大类近100年农村实用技能的微视频资源,满足了学生在家自学的需求。[3]线下教学以教学站点为主体组织实施,分校负责督促落实。线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理解课程知识的重难点,帮助“消化”网上学习内容,补充网上资源的不足性,引导学生学生结合。一是抓入学教育;二是抓面授质量;三是抓实践教学。
3.3 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一是,开展核心专业课程实验。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都必须组织1次以上的实践教学活动。每次实验必须有教师指导、实验记录和学生实验报告。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站点对开设的专业按管理类、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四个专业大类分别建设好1个实践教学基地。市县两级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8个,每次实践教学活动都做到有教师指导、有活动主题、有活动计划、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有教师评分。要把实践宽大地建设成为学生学习、教师调研的综合性基地。三是,组织学习考察活动。教学站点要对所有农民大学生在校学习基间至少组织一次参观学习考察活动。
3.4 专家讲座与课程辅导相补充
聘请外校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校外教师团队,举办技术和知识讲座。学校在2016年, 邀请了农业教授、林业教授为农民大学生开展“养鸡技术”专题讲座,林业技术讲座。
4 教学方法创新
(1)推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课堂讨论是推进学生与老师双边互动的有效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上课气氛。学校校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环节安排合理,且贴合课程实际,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例如,《宪法学》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当下发生的法律纠纷事件;《土地利用规划》课堂上,就土地流转、土地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安排学生自由提问,由学生自主解答,老师总结。
(2)角色互换,让学生中的“土专家”授课。一是由班上的学生自己讲课,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某一农业实用技术要点、村干部管理的经验或新见识、新理念; 二是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农民大学生回校讲授成功经验。如,通道教学点邀请具有成功销售之路的同学回校给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经营的经验。
(3)强化实践操作。具体包括课堂实操与基地实操。
【参考文献】
[1]龚估臣.教育扶贫视域下“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独特属性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16-19.
[2]吴易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javascript:;2016.04.
[3]丁兴富.《远程教育、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新定义——对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基本概念的探讨(3)》,《中国电化教学》2000(7).
[4]张凤龙,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