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细节提高科学素养
2017-08-29刘星星
刘星星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落实学习任务,还要关注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能把握好科学教学细节的教师是有其独特的智慧和品质的,也只有向细节要质量,才能在科学课堂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好细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堂《我们的身边物质》教学,来进行论述。
一、关注细节,适时呈现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操作对象,教师要准备好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是适时合理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因小学生看到桌面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时,就会好奇、好动,不容易控制住自己,往往会时不时地看一眼,时不时还要动一动,对于班里几个所谓的“捣蛋鬼”早已在那儿玩开了。如我设计的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讨论、比较火柴和回形针这两样物质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学生把火柴折断(观察到形状的改变)和点燃火柴(观察到火柴不仅改变了形状,还产生了新的物质),回形针(让学生观察到不仅改变了形状,生锈的回形针用手触摸后,手上会留下铁锈的新物质)。小组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要求归纳出這组实验和老师刚才演示的这组实验(乒乓球——压扁,水——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学生完全没有依我设计的思路去活动,因为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实验材料呈现的不适时合理。我把今天这一节课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四样材料(火柴、回形针、纸、蜡烛)全部摆放在实验桌上,导致了学生没有领会我教学活动的要求,很零乱,几乎点燃了蜡烛(这是我第五个的教学活动设计),后在我的强制点拨下,学生总算回到了我的活动要求。
探究材料不仅不能过早地发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呈现也要适时。因为材料呈现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学生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没有明确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如课堂上材料我应分两次呈现:先呈现火柴、回形针,后呈现蜡烛、纸。当学生在明确探究目的时,材料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材料,这样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探究效果。
二、关注细节,分工合作明确
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如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地进行分工,谁是组长、谁是记录员等,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积极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确,如第六个教学活动设计:师提出探究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使它发生变化?提供给学生的材料:火柴、回形针、蜡烛、纸,就让学生进行探究,由于我事先分工不明确,四人小组合作,但整个活动很零乱,有的学生重复地做着实验,有的学生在那里玩耍(火柴一根接着一根划着),有的组没有做实验现象的记录。学生探究不知道应该要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影响了探究的效果。因此,我现在在思考:四人合作小组并不是简单的按教室前后座位的合作,而应按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分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角色进行轮换,并与平时实践卡、合作卡(我校搞的七彩卡奖励)及期末评比挂钩。
三、关注细节,提高实验素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具有发展的潜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小学科学科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实验探究是本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这是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一)指导学生科学操作实验
学生对实验有否兴趣,取决于对实验目的的了解。如果实验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既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不能高效地收集实验事实。因此,指导学生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自觉进行实验。如今天上的课,点燃蜡烛这一活动,目的既要让学生观察到一个物理变化的现象(蜡烛燃烧熔化成蜡烛油,变短),又要观察到另一个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发光、发热,同时产生了气体)。
(二)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的过程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是强化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实验目的的认识。让学生对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既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许多事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想到。只有在科学“家常课”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细节,教师上课才可能获取成功,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