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017-08-29曹睿
曹睿
【摘 要】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呢?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服务教学目的。二、联系社会生活,调动学生激情,激发学习兴趣。三、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历史故事,培养学习习惯。四、引入乡土史实,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德育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
古人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明智”含义一是通过学习历史,明智晓理、通古博今、修身养性。二是借古鉴今,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而《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则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由此看来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历史老师应摈弃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非死记硬背一些无用的知识,而是通过历史更好地认知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多视角、多层面、多形式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领略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服务教学目的
新时期,课改对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理念目标要求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更好地开拓未来。为此,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历史人才、专家和工作者,而是通过历史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服务生活。教师在新的理念指引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是生活,真正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任务。所以历史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老师包办“垄断”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表现个性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历史更好的现实生活、热点话题、当前时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建构生活知识、提炼生活经验,不断积淀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的经验,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转变成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这样不仅调动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达到把学生培养成“天下为己任”的青年的教学目的。
二、联系社会生活,调动学生激情,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联系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在讲初二下册《朋友遍天下》这课时,我引领学生总结完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后,我设计了一个“畅所欲言”环节,我问: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日本是否一直保持了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从哪里可以看出日本的不友好?学生们踊跃发言,有学生提及日本右翼集团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实;有同学提及安倍率众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等等;还有好些同学提及到了钓鱼岛问题。谈到最后,有同学提及用战争方式解决钓鱼岛问题。我又引领学生们分析:中日之间的问题是打还是不打?用那种方式最好?讨论结果:中国在发展阶段,战争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应该理智行事,和平中“低调”求发展,能双边谈话解决最好。这样不回避热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掌握历史事实,又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
又如在讲到初一下册明清时期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时,我提出问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能举出史实来证明吗?学生自主阅读后,他们就会想起上册内容,知道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从此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清朝时平定了当时的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等等,明白中央政府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接着我出示了同学们熟知的2014年“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即2014年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和2009年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在乌市打砸抢烧事件,让学生讨论,这些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背后煽风点火?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同学通过讨论发言,我归纳得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民族分裂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鉴古而知今”目的已经达到。这样让学生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用已有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历史故事,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他人的感性认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体念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如在讲初二上册第四学习主题里的“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你将如何处置蒋介石?问题一出,班上就讨论开了,很多同学都主张杀蒋,理由是这样才解气,极少的同学主张不杀蒋。我让学生分赞成派和反对派想象杀蒋和不杀蒋的后果,最后学生分析得出不杀蒋最好,因为杀蒋虽然解气,但会引发新的矛盾,不利于抗日。适时引导学生领会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增强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此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学就是情境的教学,丰富的情境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快樂学习,培养了他们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引入乡土史实,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德育功能
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发挥这一功能,仅靠教材内容是不够的,应将本地的一些乡土史实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引进乡土历史,可以弥补现行教材中的诸多不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文观和价值观,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目标。
例如,讲初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时,我利用仪陇本土的活教材,提前安排学生参观朱德纪念馆和张思德纪念馆,回校后组织学生演讲“两德”故事,感受“两德”精神,大大激发学生作为“两德”故乡人的自豪感。而抗日战争中川军出川抗日的史实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乡土历史教材,通过讲述,让学生对抗战史实有更深的了解,适时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渗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将德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总之,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继而达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依.《应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5期).
[2]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丁玲玲著.《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
[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