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2017-08-29黄淑芳陈伟珍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高职

黄淑芳 陈伟珍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分析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从基本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创新能力模块等方面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专业 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60-02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先进的制造技术有赖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创新,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发展急需大量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相关企业岗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也是当下高职教育的任务所在。

高职院校培养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应当以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仅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在多专业、多学科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但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强,抽象难懂,且高职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弱,因而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以被动学习和应试学习为主、无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难以创新。这样必然影响学生机械分析能力的发展、职业技能考证和毕业设计与制作的顺利进行,甚至缺乏未来工作的自信心,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教育认识不到位,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创新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入门处的徘徊阶段,从课程设置到课程体系编排,仍存在着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的问题。机械制造类课程设置忽略了市场需求,轻视课程内涵建设,结合创新元素进行的课程建设和开发极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和习惯有所欠缺,甚至有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自信,完全忽略了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创新教育没有得到落实。

(二)评价体系乏善,量化手段单一。现行的机械制造类课程评价体系仍旧沿用过去的卷面考试与分数为评价标准,虽然进行了改革,分数评价转为等级评价,但是还不足以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较多地关注本课程的教学领域,较少涉足相关的非学科课程,基本没有进行课程间的串并联梳理,未形成学科体系链,学生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个体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被忽略,自主学习被严重制约,学生创新的环境逐步被淡化,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基础核心知识学习,因此,健全课程体系不仅为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保障,更是夯实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解决传统课程设置所出现的创新技能培养针对性不足的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后进行课程间的串并联梳理,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对若干门专业课程进行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整合,即把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基本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创新能力模块,旨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方法技能、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模块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一)基本能力模块。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在基础层中重点是夯实基础。在基本能力模块中设置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制造基础与应用、机械装置与零件设计等课程及训练,培养学生机械基础能力,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模块课程设置

块 课程名称 培养目标

机械制图与测绘 能用图样正确表达零件结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能正确识读机械图样

机械制造基础与应用 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一般规律、机械制造基本方法,具备对一般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装置与零件设计 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具有对机构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模块。随着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强化,逐步进入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由浅及深分为以教师引领过渡的制作实践和以学生创意为主的创意实践两部分组成。该模块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模块课程设置

块 课程名称 培养目标 上升课程

减速器设计 能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 创新设计项目

CAM软件应用 具备与行业企业紧密相关的设计装配仿真等软件应用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分析与实践 能总体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能制定传统工艺规程,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制作类实训项目

数控加工技术与应用 具备数控机床操作的专业技能

在专业能力模块里,并列设置多门专业技能课程,为后续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前期的技能课程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帮助下,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首先利用CAM软件进行创新设计,完成产品概念设计与建模、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分析與实践”和“数控加工技术与应用”进行工艺分析,经教师审核无误后进行加工制作。

(三)创新能力模块。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创新层后,设置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环节,在该环节学生为主体,可以根据现有教学条件限定主题或者开放主题,使学生充分应用前期掌握的知识,完成一个产品的创意、建模、制作等所有过程。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各类级别创新设计技能大赛的主题,鼓励学生参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增强院校的品牌效应。

三、高职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整合后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制作能力;打造校园创新的开放性环境,提高自主创新的学习动手主动性;进行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完善创新课程体系的实践等问题。

(一)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近年来对高职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要求,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模式、师生因素、校园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按照专业特色成立了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心不拘泥传统课堂形式,自主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制作创新作品,同时亦邀请指导教师或者行业专家不定期开展创新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院“引厂入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革,拓宽了创新的思路,提高学生创新制作的动手能力,学生、教师、企业共享创新资源,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内外兼施不断打造创新的环境激发创新思路。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区、全国的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并获得了多项奖项,同时也刷新了高职院校在此类比赛中的成绩,每年由学生参与创意设计制作的多个作品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专利授权。

(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与实践,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相辅相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教学环境的“硬件”要求,对教师技能的“软件”条件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创新创意工作坊”“创客空间”等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校园中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能量。

(三)校企協同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特定的氛围,在高职院校较为缺乏创新资源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可以“引厂入校”,把企业的“创意中心”或者“研发中心”引入校内并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时刻保持与相关企业和行业紧密联系,洞悉创新产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新手段,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充分挖掘知识的应用价值,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掌握创新原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不断地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出一条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课程体系、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和在课堂内外营造创新氛围、教师合理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打造创新培育团队、构建创新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硬件奠定基础;学校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机制来优化创新环境。高职院校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才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成果问世和创新人才辈出。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构建自主学习中心创新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162)

【作者简介】黄淑芳(1984— ),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陈伟珍(1963— ),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