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安全课程群构建与实践
2017-08-29吴剑
吴剑
【摘 要】立足政法类院校特色,以我院信息工程专业为实施对象探索了“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方法,不仅加强群内各个课程间的联系,而且优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从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和校企合作等多途径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网络安全;课程群;实践教学
0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2014年2月,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强调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和“要有高素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而我国由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等原因,信息安全人才还存在数量缺口较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信息安全类专业已成为我国当前高等院校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对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课程群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在信息安全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如:北京工业大学段立娟等教师围绕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情况,探讨了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李长城等教师,从农业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群教学体系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教学方法[2];东华理工大学的胡康秀等教师以东华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特点为例,提出了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践措施[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慧等教师针对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阐述了软件类课程群的教学体系及统筹设置方案[4]。笔者所在的山东政法学院信息学院自2010年开设信息工程专业,依托我校法学特色将信息安全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将课程群建设方法引入到网络安全系列课程建设中,初步探索出一套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构建方法,进一步优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1 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信息工程专业(网络信息安全与法政信息管理方向)是紧密围绕我国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政法类特色,构建既强调理论、更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的本科专业,着重培养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安全学科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形成在计算机取证、网络攻防等政法行业领域独具优势,具有较全面的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制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满足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信息学院针对该专业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尤其是在课程建设方面,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材料进行完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早期进行的课程建设中,尤其是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开设的网络安全方向的相关课程多是采用单个课程的建设方法,仅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作调整和改造,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网络安全系列课程的知识点存在重复,实践内容在不同课程配合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近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课程群建设的优势,将网络安全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围绕网络安全课程群的培养目标实施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修订整合,尝试各种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 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内容
自2014年起,我院通过邀请国内外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知名同行专家,成立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做好信息安全方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指导。并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契机,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网络安全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践教学模式及学生考核方式,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为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1 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型专业,信息安全类专业涉及到通信、电子、信号、计算机、数学、法律、管理等领域,而各个高校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为实施“特色山政”的发展战略,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我院依托现有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证据鉴识实验室和山东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将计算机取证、网络攻防作为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方向,将计算机网络、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计算机取证、无线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法等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群体系中的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通过教研室活动、教学委员会会议等多种形式对该课程群的授课内容及实验环节进行了统一修改和审核,保证了各门课程的前后衔接,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授课和实验操作的重复练习,并根据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引入了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興趣。
2.2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类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与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是该专业培养最重要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针对课程群中比较重要的理论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编程课程设计,通过基础性实验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网络攻击与防御课程中引入小组合作竞赛的实验模式等等,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积极完善、改革实验内容,结合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引导和要求学生去主动探索与思考,全面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我院还始终坚持和贯彻“以赛促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信息安全大赛及软件设计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二等奖,是当年山东省高校获得的最好名次;2016年获得山东省信息安全攻防大赛三等奖两项;连续多年获得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二等奖。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比赛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明显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3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单纯通过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注定是片面和不充分的。为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课程群建设的效果,我院不仅将平时作业、课堂实验和期末考试这类校内评价指标一同考虑,而且将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等社会性评价指标也纳入到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体系中。例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发表学术论文可以作为学生评定相关奖学金的重要指标,相关指导教师也可在院系教学评价中获得加分。通过对此类考核方式的完善,不仅激发了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热情,而且调动了任课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能够更加主动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多角度保证了课程群建设的顺利开展。
2.4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为及时掌握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實际需求,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快速对接,同时也是为了弥补信息安全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在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中,我院充分利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主动加强与信息安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设“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无线网络安全”等相关课程,编写教材和实验项目,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客座讲师,并加入到课堂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指导和学术讲座中,确保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意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在面向大四毕业实习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阶段,与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实训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让学生能够了解实际的信息安全问题,从事实际的工程工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为其适应今后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近年来,这类经过实习实训的学生均能够十分顺利地到相关IT企业就职。目前学院已与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安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天智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的信息安全类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培养卓越信息安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发展空间。
3 课程群建设总结及展望
在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及主要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
(1)立足我院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突出政法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确定了适合本学院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结构;
(2)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和校企合作等多途径、多角度做好课程群建设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网络安全课程群在我院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了教学内容,改进了实践教学模式,让培养目标更具应用性和创新性,促进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下一步我院还将该课程群建设模式进行完善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段立娟,赖英旭,杨震,侯亚荣,李健.信息安全专业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8:1-4.
[2]胡东辉,朱晓玲,张仁斌,侯整风.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7:21-25.
[3]李长城,许薇,孟亮,王永江,刘宝军.基于农业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群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4):83-84.
[4]王慧,张民,常安安,张巍巍.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软件类课程群建设与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4-96.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