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与九华山

2017-08-29朱有华

雨花 2017年8期
关键词:九华山远游屈原

朱有华

屈原当年流放之地就有今天的佛教圣地——安徽池州九华山。

九华山为池州所辖,古之九华山,一曰陵阳山、再曰帻峰、还曰九子山,后因李白作“昔在九华山,遥望九华峰”诗句而易名九华山迄今。

对于流放九华山之事,屈原自己曾感慨记之:“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个中陵阳,即指九华山,更具体地说,就是今天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山脚下陵阳镇一带。

这个陵阳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先秦时期即为名邑,并设有治邑的官员——邑宰。首任县令就是著名道家窦伯玉(字子明)。传说窦子明信奉道术,曾在陵阳炼丹修道几十年,终于钓取小白龙而升天成仙。后来,大诗人李白、谢眺等多次来此寻觅窦子明得道成仙的踪迹,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至于屈原,镇中传说多多。据当地不少老人回忆,在陵阳河东山湾古桥东边有棵古槐树,树下曾有一大一小两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屈原流放在陵阳期间的活动踪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洪水冲刷,那两块大小不一的石碑不知何时没了踪影。

屈原政治上失宠,两遭流放。抑或是第二次吧,他顺水而下,从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来到皖南山区池州九华山一带。那时的九华山,时值战国末期,既无后来兴起的道教,也无继之的佛教,偏僻、荒芜,常有野兽毒蛇出没。作为当年朝中的要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担负着楚国的内政和外交事务,不消说,如何风光、如何位尊、如何处优。如今,形单影只,孤身一人,荒郊野外,居无定所,更无食无衣。屈原披头散发,踯躅不前,面山枯立,对江孤望。他跌到了人生的底谷。然而,真正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不怕被打倒的,你从政治上把他撂倒,他会从人格上、精神上站起来。真正的文人是有骨气的,他不会为权贵而流泪、为五斗米而折腰,他要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真正的爱国者,血始终是热的红的,他不会因为自己人生受挫而变节失德,别走旁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流放之时,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际。他沉思,但不沉沦;他忧郁,但不颓废。他视流放的大把时间,为整顿心绪、接触庶民、抒发家国情怀、放歌民本思想的佳期良辰。于是,九华山上,陵阳镇里,一个原本要孤独的人不再孤独,一个披头散发的士大夫,绾起头发,昂起头颅,眼睛里又放出了光亮。屈原抖擞精神重新上路了。这次,他要用自己的笔力前进,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点亮人生的浮沉,照亮国家的前程,驱散民众心中的阴霾,尽管满是苍凉、悲壮,甚或是不可能的……有学者曾撰文说:“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 ,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流放“陵阳九年”,放飞思想九载,创作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大抵就有《哀郢》《招魂》《远游》等诗篇。包括宏伟瑰丽的长诗《离骚》,也有学者认为就作于九华山上。

一个流放者的忠魂是怎么不孤独的、不落魄的?屈原的诗作告诉我们。

在《哀郢》一诗中,屈原饱蘸感情地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这是流放者的仰天长啸,屈原说,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离别家乡到远方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这首《哀郢》之诗,采用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写起,到后面才一层一层表白自己的心情。诗中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构成了流放者屈原对家国对百姓的牵挂。

就在《哀郢》这首诗中,屈原记述了自己在九华山(陵阳)的历史。全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屈原感叹,面对着陵阳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的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时光飞逝,使人难以相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的心情不得舒畅啊,怅然失意满怀悲伤。屈原虽在流放,但仍魂系苍生、心忧庙堂。他以诗传情递志,字里行间满是个“哀”啊!可以想象,国破了,郢都危矣,只一个“哀”字,屈原的心也碎了。这就不难理解,后来屈原为何抱石沉江。他要以死守节尽忠。屈原的死,是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故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至于屈原在陵阳作的《远游》,更是耐人咀嚼。《远游》篇名取自首句“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輕举而远游”。全诗开宗明义,有感世俗扼杀人的自由,真想飞翔起来远处周游。纵观其全诗内容,基本是“远游”之意。“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屈原说,他已经历过四面荒凉之地,也遨游了八方广漠之境。向上到达闪电之至高,向下俯瞰大壑之至深。下界茫茫似没有大地,上方空空似没有高天。匆匆忙忙什么也看不见,恍恍惚惚什么也听不清。超越无为清静的境界,我和天地元气结伴为邻,被认为此诗是屈原殉身的寓言,即“自沉汨罗,即是远游。远游之乐,即是自沉之乐”。当然,这样理解似有合理想象之意,但后来屈原确实“远游”了,一如他自己所言,“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流放九华山的屈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维系于国家之上、民众之中。他那一刻也没停止跳动的灵魂,把他的人生托举得更高了。于是乎,千百年来,屈原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者的形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这其间,他的如椽之笔,挥洒出的《哀郢》《招魂》《远游》等诗篇,无一不佐证了他的家国情怀、民众情结。屈原就是屈原,他是政治家的屈原、思想家的屈原,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世界文化名人等等光环,只是后人给予他的,这是他的额外历史收入。当然,这也是历史事实。

屈原,受屈了吗?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确实委屈了,空有报国为民之才,英雄难有用武之地,小人当道,权贵横行,到头来,只能是怀才不遇,遇人不淑,放逐天涯。但皖南巍巍九华山包容了他、小小陵阳镇接纳了他。他在陵阳的草棚里、九华山的山涧中,像在郢都的宫殿里一样,每天“问天问地”,思索无尽的问题,琢磨他自己在《天问》中抛出的170多个问号,于是,历史老人看中了他,上苍黎民拥抱了他。从人类文明的长河来看,屈原非但没有受屈,还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尊严。只要你知道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菖蒲、佩香囊、涂雄黄,你就知道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毛泽东1961年秋写的《七绝·屈原》。被逐流放的屈原看上去是孤独的,但“孤独并不可怕,思想者都是孤独的”,况且屈原的字典里因为有家国民众而没有了“孤独”二字。流放山野的屈原,依然像战士,敢于亮出思想的利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立起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政治家的高大形象。

猜你喜欢

九华山远游屈原
谣言成真
九华山体育旅游经济圈建设可行性研究
远游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屈原之死
心之厦门 梦想之旅
屈原送米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坐飞机去远游
杜牧与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