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指明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2017-08-29史晨昱
史晨昱
中国金融业与中国经济一样处于增长的十字路口。中国金融业需从助力实体经济崛起中重新获取动能。由于金融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中国经济的脉搏,促进金融业业务调整也必然成为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路径之一,二者亟待更深入的良性互动。只有为实体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金融资源的安全和收益
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可以说是金融领域的政策“风向标”。2012年的会议提出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此后金融自由化和监管放松成为过去5年金融工作的总基调。不久前闭幕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规格超过以往,鲜明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指明了未来较长时间金融工作的大方向。
金融业本身是个需要加杠杆运营的行业,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而且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金融杠杆就是有益的。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利差收窄,商业银行面临营利压力,金融机构在创新的旗帜下开始了疯狂的加杠杆之路,金融市场新产业、新业务花样迭出,金融乱象横生,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资金多层嵌套实行监管套利,风险不断累积。方正证券的研究数据显示,银行表内杠杆由2013年的14.99倍,增长到2016年底的18.79倍;表外杠杆,由2.01倍增长至4.92倍。
以近年来最活跃的资管行业为例。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分业经营壁垒被逐渐打破,由于监管的不断放开,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阶段。银行、券商、信托、基金、保险等机构的资管业务不断发展、丰富、成熟,泛资管时代正式来临。然而五年之后,中国资管行业的风险与问题逐渐暴露。资管行业存在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频繁、刚性兑付和交易复杂等金融乱象,对金融稳定构成挑战。
这种金融业加杠杆、自我膨胀的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之间的存贷款业务使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紧,在一些特定时点会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并使得中央银行被迫提供流动性。金融资产的高度波动性会导致信用违约风险并在金融机构间传染,极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资金脱实入虚,使得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其已成为中国经济“拦路虎”。信贷资金从储户到资金的需求方企业,中间要经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机构的配合,导致大量通道业务滋生,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链条环节过长,且层层加码。该问题必然是金融改革的重点。
本次会议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显著提升。2012年与2017年的会议提出的第一条原则都是金融要服务实体,但在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同。本次会议指出,金融不仅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更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金融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因此,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大概率将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匹配,避免过度滞后或超前发展。
与2012年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树立质量优先的理念”。联系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去杠杆,所要挤出的正是在金融领域空转、靠加杠杆做大收益的资金,不难看出金融去杠杆将继续推进。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推动金融业脱虚向实。
本次会议提出“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相比2012年“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表述而言,本次会议表述更加细致,明确了实体经济中金融资源的首要配置方向。
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剧,交叉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加大,分业监管的模式存在沟通成本较大、效率较低的问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亟需进一步升级。随着该高层级的监管协调机构落地,统筹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各项金融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地把握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首先,在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实现金融去杠杆,优化资本结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工作的重点。其次,引导金融行业从综合混业经营向专项分业经营有序转变。不受约束的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难辞其咎。“聚焦主业,做精专业”应成为中国金融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争论多年的资管混业等突出矛盾有望得到彻底解决,相关改革大幕拉开。大资管将在这个大监管下真正成为现实。未来资管行业将回归本源,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服务能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是单纯的一张皮的两個面,二者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只有经济和金融均合理发展的时候,二者的关系才会协调。过去几年金融乱象的产生,虽然有金融业自身和监管缺位的问题,但也与实体经济泡沫化发展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有关系。因此,处理好二者关系,也要解决国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该问题不解决,金融高风险的问题无法消除。据社科院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债务率为249%,其中,居民部门债务率约为40%,政府部门债务率约为40%,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为156%。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水平处于前列,而国有企业债务总额占非金融企业债务的比重大约在2/3左右。
本次会议强调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这说明中央政府认识到目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的核心问题,也说明中央政府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决心。如果实体投资回报率不能回升,以至于实体投资回报率低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的话,即使加强金融监管,也不会有效地驱动金融资源流向实体投资。因此,金融能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关键要看未来实体经济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加速。
中国金融业与中国经济一样处于增长的十字路口。中国金融业需从助力实体经济崛起中重新获取动能。由于金融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中国经济的脉搏,促进金融业业务调整也必然成为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路径之一,二者亟待更深入的良性互动。只有为实体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金融资源的安全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