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8-29高丽
高丽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致使化学教学的质量较低。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初中化学教师观念及思想陈旧、设备不完善以及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并从相关的教学方面阐述,积极提出考虑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观念;实验设备;教学管理
目前,随着教学深入发展,初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实际教学阶段必须明确相关的教学问题,从而积极提出教学创新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也为其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下面具体分析: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学生兴趣相对较低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不足,更有部分学生抵触化学课,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初中化学是理论加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初中化学的理论知识逻辑严谨、知识量大,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很多知识比如分子公式、元素组成等比较难以记忆,因此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较低,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客观现状。
2.师资力量配备需提高
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起来,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能动因素,教师的状况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初中,一名教师担任多个年级化学课和一名教师担任多个班级化学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化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体力、精力、注意力等提出很大的挑战,势必对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实验设施不齐全
实验课是初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每年级都要设置一定的實验课,实验课是对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通过实验课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课的学习,而实验课需要理论课的指导。另外还存在部分设施陈旧和破损,部分实验物品过期,给实验课的进行造成很大的难度。实验设施是化学课实验进行的基础,是实验课赖以开展的前提。
二、解决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度,激发学生兴趣
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高,导致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化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直接的表现就是化学成绩不理想。认识的客观是造成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不能够建立科学、客观的认识,不能够对化学课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判断,不能够理解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学习兴趣不高。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师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不同学生的性格进行把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等等。
2.落实好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教学质量考核
学校必须重视初中化学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教学质量考核。具体包括:第一,学校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善和落实相关的管理政策及制度,确保化学教学有章可循;第二,在教学质量考核方面,应以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为标准,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高,这样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了化学知识的不牢固,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化学成绩。要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兴趣,提出疑问,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化学课程进行辅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改变教学主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对于教学效率提高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要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就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放下身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享受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时,使他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初中化学师资力量,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初中化学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安全和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一定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针对现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实施相应的措施。化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此外,还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学管理,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24.
[2]李向虎.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71.